羅賢榮
摘 要:在傳統的中學歷史教育中,所有的歷史事件都可以歸納為時間、地點、人物、歷史背景、原因(外因、內因)、導火索、后果及其影響。高中長期以來沿襲幾十年一貫制的“講—聽—背”直線型教學格局,使學生完全失去了學習的主動性。怎樣把“枯燥無味”的歷史變得有滋有味。 歷史課不再是“古董”,筆者在課前,課中,課后做了一些嘗試。
關鍵詞:新課改;新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3-055-02
一、運用古典詩詞導課
一節成功高效的課堂,導課這一環節至關重要。運用詩詞導課法有著多媒體導課法、問題導課法等無法比擬的優點。作為傳承中華文明的重要載體——詩詞,在高中歷史教材和考試題中的引用已屢見不鮮。筆者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在歷史教學的導課環節中恰當運用詩詞激活課堂。
以岳麓版歷史必修一為例,如講第二課《大一統與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時,常引用唐朝著名詩人李白《古風》組詩的第三首:“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來進行導課。教師以磅礴的氣勢,朗誦出來,立即似磁石般牢牢吸引住學生,使學生籠罩在教師的氣場中,感受到秦王的英勇威武,一掃天下的霸氣,也使學生悟出本節課的重點人物是秦王,對重要事件的分析圍繞著秦王展開。接著,教師提出問題,如:詩中秦王指誰?詩中提到的重要事件是什么?這件事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在這件事完成后,秦王又有哪些大的舉措,產生了怎樣的影響?隨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通過對詩的分析,自己提出問題,討論,并在快速閱讀中逐步去解答,這樣形成學有目的、學有興趣、學有主動的良好氛圍。這種探究模式是以充分尊重、信任學生為前提,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獲取知識、發展思維、培養能力的教學模式。它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再提倡受動式,而主張主動式;不再提倡教師呈現現成的結論,而主張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它追求結果,但更強調過程,既主張自主學習,又提倡合作探究。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它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的作用就是組織、導學和點撥。一首詩,展現出了教師的專業素養,體現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活躍了,內涵更豐富,效果自然出乎一般課的意料。
二、翻轉課堂
課堂是師生交流的平臺,是體現歷史學科人文性的主要途徑,如何共創一個擁有知識和生命的課堂,既向學生傳授了知識,又開啟他們思維的大門,這是值得我們每一個從事教學的老師認真思考的問題。
1、語文教學法出現在歷史課堂。筆者在歷史課中引入語文教學方法,探索交叉學科的學習。自古文史相通,歷史與文學的關系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如從賈誼的《過秦論》中可以了解到秦朝滅亡的歷史原因,從清朝的腐敗歷史中可以認識到《紅樓夢》的偉大意義。歷史課和語文課的共性實在是太多了。
2、“倒置”傳統歷史課堂。在歷史課《七十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筆者設置活動一:重現歷史1——重返聯合國,教師出示照片 (“喬的笑”),2教師出示(“1950-1971年聯大支持中國提案表決情況圖表”)活動二:重現歷史2——中美關系正?;?,教師出示資料(1971年7月9日至11日,基辛格秘密訪華)資料,2教師出示照片,(“尼克松訪華”)等圖片,表格,數據和學生一起了解中國重返聯合國的22年漫漫征程。
傳統的授課是按照背景、過程、意義的思路與順序,而本課先呈現一個結果,如“喬的笑”、“中美關系緩和”等,制造懸念與沖突,再讓學生分析背景與意義,啟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筆者充分挖掘并利用史料,把大量繁雜的史實用學生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圖表、分析數據,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不僅可以深入了解中國重返聯合國的22年漫漫征程,這節課的意義不僅在于學科知識的學習與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引導。通過學習,學生會意識到現代外交的實質是國與國之間為維護自身利益而進行的博弈,我們維護自身利益是建立在“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這一基礎上的,這是新中國的外交宗旨,也是我國在日益和平崛起的過程中承擔大國責任的重要表現。更能實現師生之間真正有效的互動生成。這種做法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也符合中學生認知事物的規律。
三、多元化的評價方法
歷史教師應想方設法使課本里的條條框框富有生活氣息,使歷史課不再成為古董。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突破思維的邊界,不斷創新。如何讓歷史試題富有生活情趣,成為真正開發學生生活智慧的題,這也是需要我們在歷史教學中不斷探索的問題。以下是筆者搜集到的幾個富有生活氣息的歷史題例:
題例一:鴉片戰爭愛國將領的碑文撰寫比賽。
在鴉片戰爭中,與清政府動搖不定,屈辱求和不同,一些愛國將領奮起抵抗,壯烈捐軀,如關天培、陳化成等。假如現在政府準備為這些民族英雄建立一座紀念碑,你將會撰寫怎樣的碑文呢?(要求:碑文字數100—150字)
題例二:關于五四運動——新聞報道。
請以當時外國記者的身份寫一篇有關五四運動的新聞報道。(要求:注意自己的角色定位;所寫的新聞報道要包括運動的口號、中心、主力、結果等基本內容;300字左右)
以上例題最顯著的特點是:它極其靈活多樣,深刻體現了學科人文性,它考察的不再是機械地記憶,它考察的是活生生的人,是對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考察。它不再使學生覺得所學內容與自己相隔十萬八千里,它濃重的生活氣息能讓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得到心靈的滿足和對自我價值的認同。
翻轉課堂中教師的作用發生了戲劇性變化:學生是主體,教師不是主體。教師的作用從“教學內容的授予者”改變為“支撐學習的教練”,亦即教師從“灌輸者”的角色變為“支援者”的角色。倘若教師一味地借助自身的權威解釋既有知識,追求既定的唯一的標準答案,那么,學生原本應當圍繞課題展開的多元側面的思維活動就會戛然而止,教師給出的標準答案只能掩蓋學生的疑問與興趣,阻礙學生的自我發問、自己誠實地回答問題這一學習的核心活動。翻轉課堂增加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互作用。在翻轉課堂的場合,討論、提出疑問是學生的責任;教師在課堂里應當展開應有的跟蹤考察,但解答問題、發表見解也是學生自己的責任;學生憑借自身的力量能夠確認解答,不再是機械性地完成作業,而是擁有了學習的興趣。而在擁有雙向互動的協同學習以及個別學習的指導作用之中,恰恰賦予了教師存在的意義,其重要性將會越來越大課程改革中存在的問題是無止境的,我們課程改革越深入,暴露出的問題也就越充分、越復雜,所以,尋求對策就成為我們推進課程改革的催化劑。所以,我們仍需要追尋和探求的精神,并堅持改革與創新的路,一直勇敢地走下去。
參考文獻:
[1] 高中歷史教學中的詩詞導學法 ,王亞濤
[2] 高考歷史試卷悄然“革命”:放棄教條灌輸,鼓勵質疑正統婧慧
[3] 關于對中學歷史教學人文性的幾點認識 榆林市定邊縣定邊中學 張寶蘭
[4] 探究模式下的歷史教學問題設計,天津海河中學 李春發
[5] 新課改下的歷史教學方法改進 澧縣小渡口中學 楊珍
[6] 一堂“倒置”的歷史課,《七十年代中國的外交成就:新中國走向世界舞臺》 清華附中 鐘啟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