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恩海
【摘 要】分析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意義,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分析成因并提出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具體措施。
【關鍵詞】大學生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法律意識培養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5C-0140-02
法律意識是人們從心底對法律的認同和接納,在我國全面開展法制建設的過程中,法律意識的培養是根基。大學生作為社會新技術、新思想的前沿群體、國家培養的高級專業人才,他們的法律意識的培養是提升整個社會法律意識的重要一維。本文試分析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意義,針對大學生法律意識狀況,分析成因并提出相關的應對辦法和對策。
一、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意義
第一,在大學生中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大學生綜合素質,法律意識的培養是必然要求。從某個方面來說,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技能提高,其中很大因素也是法律意識,它有助于擴大學生的綜合知識面,提高他們對事物的判斷能力,積極創新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大學生素質教育質量提升工程的根基,要求學校必須時常加強法制教育,以達到整體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目的。
第二,大學生擁有基本的法律意識,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人才合格的重要方面,是國家在法制建設上的長遠戰略和方針。從本質上來說,實現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核心是培養現代大學生的法律素養和法制觀念,教會大學生主動去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成為依法治國新時代下的依法辦事和遵紀守法接班人。
二、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
當前,許多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法律知識薄弱
在長久以來形成的中國特色“應試教育”的大環境下,大學生所接受到的法律教育僅僅來自課堂。大學生對法律的認識還停留在“不犯罪不學法”的認知程度,能夠主動地去學習法律知識,特別是深入鉆研的少之又少。其實,大學生擁有一定的法律基本常識,對于其將來的就業、婚姻、家庭和職業生涯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法制觀念淡薄
現在一些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比較淡薄,主要表現在動不動就語言上惡意中傷他人、輕視別人、對于他人的權益表示冷漠、在網絡中造謠傳謠,甚至從身體上傷害他人,對于自己的合法權益也不知如何拿起法律武器來保護,受了侵害只能默默忍受。最嚴重的就是目中無法無天,侵害了別人的利益,觸犯了法律。
(三)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提升到對法律的堅定信念和尊重的高度,表現為大學生從心底認同我們的法律價值,有了法律信仰,大學生自然而然就會遵紀守法。當然,影響大學生形成法律信仰的因素有很多,其中社會對金錢和財富的負面價值觀在不斷地動搖大學生的法律信念,最終導致大學生對法制社會提出質疑并且失去信心。
三、原因分析
(一)大學生自身的原因
當代大學生大多是“90后”,自我發展是他們關注的最重要的主題。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太多矛盾的選擇,因此,他們身上普遍存在著諸多問題,如職業生涯規劃問題、人際交往問題和心理健康問題等。過早接觸競爭激烈、現實冰冷的社會使得大學生猶如困在籠中的野獸,他們渴望釋放壓力,過自由無約束的生活。大學生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他們身體上正在快速成長,而心理上又未完全成熟。這種身心成長不對等,使他們無法很好地控制情緒和情感,對待一些事情更多的是用批判和懷疑的眼光來看待,以自我為中心,不想接受他人和環境的影響和約束。
(二)社會環境的影響
大學生處在一個教育文化系統的集體環境中,在課堂上經常能夠接觸和了解來自前沿的社會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狀態,這對大學生學習專業知識和打開視野是有利的。同時,信息化社會的各種真假信息又在沖擊和影響著大學生思想。大學生對一些是非難辨、真善美丑、對與錯的認識上不夠堅定,容易受到他人利用和不良誘導,最終觸犯了法律。
(三)大學生法律教育薄弱
具有較高的求知欲望,但對待法律主動學習不強。青年大學生的旺盛的求知欲望,使他們學習的能力很強,但是對于法律知識的需要和渴望不是很主動。所以說當代大學生具有十分強烈的求知意識,但是他們對法律本身就顯得興趣不夠濃厚。只有極少部分的同學主要的法律知識來源是通過自己主動汲取,這個現狀如實反映了大學生學習法律的主動性不強,主要是一種被動的接受,這個從側面反映了高校法治教育教與學的尷尬。
理性的法律理念不足。大學生喜歡用道德標準和生活經驗來判斷法律現象中的是與非、對與錯。他們的法律認知是感性的,而這一特點又與他們自身對法律的非理性訴求存在一定矛盾。有時候他們明知違法卻仍為之,說明他們的法律意識只停留在感性的認知階段,沒有形成守法護法的法律理念。清華學生劉海洋傷熊事件也從某種角度折射出大學生法律認知與法律行為的矛盾、這就是感性和理性的反差,體現著當代大學生對法律沒有足夠的理性認知。這就是大學法制教育缺失的一種必然結果。
(四)教育教學方法不恰當
許多高校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門必修課,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法律教育、道德教育3個部分。但是,法律課程屬于一門應用性學科,跟其他應用性學科一樣,法律課程的實踐教學設計在法律人才培養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怎樣在教育教學的過程中加強實踐性教學的作用,是當今高校法律教育教學共同面臨的難題。實際上,現在高校的法律教育更多的是理論上的教與學,很少有實踐上的結合,法制教育手段缺乏,教育方式方法老套,難以很好地實現最終的培養目標。
四、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具體措施
(一)創造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
1.建立健全我們的法律法規,并且有完善的保障運行機制,好的法治社會環境應該立法為民,執法為公,確保法律執行能夠得到有效監督。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比較開放,他們正處在熱血方剛的年代,有明顯的時代特征,他們期待良好的法治社會環境,關注國家法制建設進程。
2.運用互聯網、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建立網絡社會法制環境,通過媒體和輿論來傳播社會正能量,通過各種典型人物樹立正面引導,結合校園文化活動開展法律法規推廣,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道德風尚,全社會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
(二)構建良好的校園法治環境
1.高校自身要做到言傳身教,具體表現為嚴格遵守勞動合同法,自覺遵守教育法和相關的法律法規,做到依法治校。學校本身應該建立健全教學、管理等規章制度,使得辦事辦學有法可依,尤其對于同學們廣泛關心的操行評定、獎助學金評選、推優育苗等重大問題上,做到法律法規面前人人平等,不特殊辦事,對違反紀律的學生進行嚴格處分。
2.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法制校園環境,定期開展形式多樣的法律宣傳教育,可以結合法制宣傳日,聯合校園周圍的公安、消防、法院等進行法制現場教育,構建濃郁的法制教育大環境,推進現代大學生形成法律法規意識。
(三)培養大學生對法律價值的認同和法律信念
大學生應該以法律作為堅定的信仰,培養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要是當今社會的主流思潮是對法律信仰的欠缺,法律法規就沒辦法真正走進大學生的內心,從而不能指引大學生的守法行為。法律不僅僅是表現在書本和紙張上的文字規定,其背后更體現了一個社會的道德評判和人們對法律寄予的堅定信念。法律只有被人們認可并從內心去接受,才能形成人人自覺遵守法律的良好風氣。應在現代法制社會的大背景下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引導他們深入挖掘法律自身存在的價值,從正義的角度引導學生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利。
(四)提高法律教育教學質量
1.科任教師應該言傳身教。學校的法律道德基礎課任課教師應該是法律專業畢業,掌握完善的法律知識結構,了解法律法規前言資訊,平時注意積累和收集一些典型的違法犯罪案件以及案件分析,懂得從法理和情理兩個角度客觀去分析案例,給予學生全面的指導。
2.加強學生學習法律理論,同時也應配合一些法律實踐教學安排。根據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和教案設計,抓住與學生切身利益相關的關鍵法規,讓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比如勞動合同法、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3.法律教育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應該多種多樣。比如采用參與式的教學模式,任務導向驅動式的教學方法,多采用小組討論、課堂發言、案例分析、模擬法庭等互動較多的課堂教學,讓學生學習法律由被動轉變為主動,最終讓學生增強法律意識,讓學生懂得在日常生活中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五)運用新媒體開展法治教育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推廣,成為高等學校開展法制教育的新手段,實現法制教育線上線下相結合,同時融入慕課教學和翻轉課堂,使新媒體下的法律教學手段更加豐富。網絡教育教學可以讓我們的法治教育更生動形象,內容更豐富,時間更靈活掌握,學生也可以通過網絡與教師互動,討論法律問題。比如現在各高校正在大力推行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網絡平臺“易班”,就能夠成為我們進行法治教育的網絡平臺。
總而言之,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不論是對學生個體本身,還是對教育教學效果,社會整體素質的提高,乃至國家的法制化進程,都具有深遠的意義。高校培養一個合格的大學生,不僅僅意味著培養專業技術過硬的大學生,更重要的是培養綜合素質能力水平高的大學生。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要把心理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等密切聯合起來,與國家的各種文化體系建設同步進行,促進良好的社會法治風氣形成,培養高素質、強技能、法律意識強的綜合型人才,讓他們成為實現小康社會的重要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2]宋向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法治思維的培育[J].嘉定學院學報(哲學科學),2014(10)
[3]王千茹.以法治為基礎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德育研究,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