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國育李孟玫
?
基于云平臺教學型虛擬會計實驗室的應用探究
毛國育李孟玫
摘要:“互聯網+”、“云平臺”給會計教育提供了無限發展空間,可以實現資源共享,促使會計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在時空上高度融合,能夠顯著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本文從會計學教學領域相互分離與割裂的現狀和困境入手,從會計職業發展視角探討了會計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匹配問題,重點探究了虛實耦合構建云平臺教學虛擬會計實驗室的問題。最后,提出會計實踐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利用大數據和云計算搭建的云平臺,實現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提升。
關鍵詞:會計教學;云平臺;虛擬;實驗室
長期以來,會計學教學領域相互分離與割裂的現狀沒有得到徹底改變,會計學專業存在教學與實踐的相互脫節,教師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遵循時間序列安排,致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景體會不深、知識掌握模糊、認知理論和實踐教學難以有效融合。這就導致學生很長時間內難以完成從知識點到具體操作之間的轉換,拉長了會計應用型、實戰型人才的培養時滯。如何匹配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同步性呢?資源共享是達到目標的有效路徑,學校也對教學資源共享進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在教學資源共享過程中出現的師資緊張、非系統學習和知識掌握模糊性等問題,一直困擾著會計的實踐教學活動。
會計專業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的專業,它既要學習會計的原理、原則,探求那些能揭示會計發展規律的理論體系與概念結構,又要領會會計原理和原則的具體應用,提出優化反映與控制的方法技術。因此,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是“姊妹篇”,形成“鳥之兩翼,車之雙輪”,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但是,多數學校很難將會計理論與實踐教學做到無縫銜接。那么,如何有效解決會計理論知識學習的枯燥性和難以驗證性,在學中做、做中覺、覺中悟,打通會計理論與實踐的溝通瓶頸,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問題。又如何使學生學習帶有趣味性和不易忘記的特點,將理論與實踐教學有機融合,縮短理解問題的時效性,是會計教學中不可回避的現實困境。
然而,學校現在通常的教學模式是集中進行會計理論課程講授,然后在理論課程講授完畢后,再集中安排學生進行會計仿真實驗。通過遵循時間序列安排的“先理論,后實驗”的教學模式,雖然能夠使學生循序漸進地感知、認知財會及相關業務的處理。但是,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學生很多時候不能立即認知經濟業務活動的真實情景,造成邊學邊忘記,知識掌握模糊等問題,進而陷入惡性循環,使得教學效果不佳。加之,受到資源約束,很多時候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的教師不是同一人,也會影響兩者之間的融合貫通。那么,怎樣實現“雙軌”同時運行的教學模式,以理解知識、強化技能,提升會計職業發展能力呢?這就需要結合會計職業成長的軌跡和會計職業發展能力的規律,借助一定的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搭建信息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兩者的有效匹配。
顯然在會計職業發展生涯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不是秉承始終如一的對待,這跟會計人員職業能力發展的特定規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為了實現會計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向社會輸送更多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滿足市場人才的會計技能要求,在保證基本素質培養平臺的基礎上,需要確保專業核心基本理論和專業核心技能訓練的教學。那么,這就需要搞清楚如何根據會計職業崗位能力發展的要求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進行多維匹配的問題。
根據會計“崗位群”分類,會計職業可以分為職業準入、初級、中級和高級層次,這是一個逐步遞進的職業發展軌跡。相應地會計人群定位為業務操作型、會計主管型和經營管理型。那么,這就給會計教學提供了許多啟示,就是需要根據職業發展特點統籌協調會計理論和實踐教學。從這個角度出發,可以描繪匹配出一個軌跡圖,具體見如下所示。

圖2 .1 理論與實踐教學多維匹配圖
從理論與實踐教學多維匹配圖可以知道,從會計職業發展視角需要認真對待理論與實踐教學的匹配問題。一般情況下,筆者認為初始涉及會計職業階段和業務操作型階段需要逐步提升理論和實踐教學,最佳的培養模式是同時進行兩者的教學。當進入會計主管型階段,會計教學的核心理論和核心實踐技能基本掌握,這時候兩者匹配和相互提升達到一定的境界。隨后進入經營管理型階段,這時候低級的能力要素在高級中就變得不再重要,需要更多創新發展的要素,理論教學更加重要。顯然,這種分類認識比較片面,也存在諸多缺陷,但是將學校的會計教育和職業能力提升路徑有機結合的角度去詮釋會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將會給會計教學帶來許多新的認識和理解。基于此,如何同時將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匹配就顯得日趨重要了。
當今世界,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深刻改變著人類的思維和學習方式,也必將改變大學的教學模式。顯然,互聯網技術和云平臺技術可以有效地應用到會計教學中,解決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匹配的矛盾問題。筆者認為搭建基于云平臺的教學虛擬會計實驗室就是很好的解決途徑之一。基于云平臺的教學虛擬會計實驗室是采用體驗式教學的模式,將理論講授、學生做、老師點評,看得見、摸得著、想的到、做得到,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實現交互式的動態人才培養模式,提升教學效果。
云平臺教學虛擬會計實驗室通過虛實耦合,依托基于云平臺技術的智慧校園,采用虛擬場景和虛擬漫游等虛擬現實技術,重構實驗硬件,將理論講授和實驗資料存放在數據庫中,虛擬實驗通過超鏈接與虛擬場景聯系,生成交互式虛擬教學實驗數據,達到課堂就是實驗室,實驗室就是課堂的效果。當然,這需要一定的硬件條件支持,比如教室需要配對計算機或筆記本電腦等接入硬件支撐。其平臺效果圖如下所示。

圖3 .1 云平臺的教學虛擬會計實驗室效果圖
可見,云技術構建出了一套虛擬云平臺實驗室,多技術融合的多元化虛擬仿真實驗教學模式,實現虛實互補,將理論教學資源和仿真實驗資源融合到云平臺里面,將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同時進行,把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滲透到虛擬仿真實驗教學的各種形式、各種技術和各個環節之中,實現提升教學效果的目標。依托學校建設的私有云平臺,可以保證計算存儲設施的靈活性、可用性、低成本和穩定性。通過私有云平臺,實現中心理論講授資源和實驗教學資源在校內、校外的共享,提高教學資源的利用率和共享面,有助于提升學生課堂效果、學習興趣和實踐操作能力。
大數據和云計算,像是一個硬幣的正反兩面,緊密結合在一起。其中三分技術七分數據,可謂得數據者得天下。那么,云平臺教學虛擬會計實驗室的數據資源獲取和管理是平臺運行的基礎。云平臺數據資源管理要樹立統一規劃、分布存儲、高度共享、協同開放的理念,充分體現教學互動的信息需要存儲和分析利用,以深化對會計實踐教學的認識和理解。
會計實踐教學需要改革和創新,實現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提升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可以預見,構建云平臺教學虛擬會計實驗室后,會計課堂教學模式將對傳統的理論講授模式提出挑戰,促進會計實踐教學從廣度和深度方向發展。會計課堂講授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學生提前預習相關會計理論知識,課堂講授是以知識點提示和串講為主,大量時間是以動手為主,同時將發現的問題及時反饋到云平臺。云平臺將采集學生學習的動態過程,大數據將記錄每個學生的學習概況,然后通過大數據分析,找出學生每個知識點的應用情況,教師則可以有針對性地講授,并與學生探討出差錯的原因所致。那么,通過這些課堂教學模式的翻轉,可以大大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和效率,進而有利于高級會計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總之,會計仿真實訓是會計教育的生命線,系統的實訓教學依賴于體系的、完整的實訓室的建立,而基于云平臺教學型虛擬會計實驗室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借助“互聯網+”的力量,利用云技術構建出一套云平臺教學型虛擬會計實驗室將是一種有效的資源共享途徑。通過結合理論講授和實踐教學各自的特點,應用“云平臺”和“大數據”虛擬仿真會計實驗教學體系,可以實現學生在知識、能力、素質方面的提升,培養學生從事經營管理所需的綜合執行能力、綜合決策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
參考文獻:
[1]李孟玫,毛國育.“互聯網+”視域下會計情景模擬實驗教學的探究[J].價值工程2015(12).
[2]周宏,張巍,宗文龍,楊霽.企業會計人員能力框架與會計人才評價研究[J].會計研究,2007(4).
[3]趙國慶.“互聯網+教育”:機遇、挑戰與應對[N].光明日報,2015-06-09(14).
[4]李文雷.經管類綜合仿真虛擬平臺與實驗教學體系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6(1).
(作者單位:四川理工學院)
基金項目:
四川理工學院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4JG—1435)的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