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芬芳
摘 要:語文是小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小學生健康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通過小學語文教學,學生與漢字和中國文化進行近距離接觸,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提升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也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需要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中閱讀能力是較為重要的。小學語文教師需要積極地找尋有效教學策略,從而提升小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已經漸漸成為小學語文教學重點內容。語文閱讀能力,指的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書面語言的理解能力,也是學生發展、成長不可缺失的能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提高對于學生閱讀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積極找尋有效的措施,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獨立思考,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就是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深入分析,希望對相關教育人員有所啟示,促進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閱讀
小學是學生成長的關鍵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生并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新鮮事物總是抱有很強的好奇心,但是很快又會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這一特點使小學生在語文教學中很難長時間保持注意力。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需要應用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去。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進行語文閱讀,就能感受到閱讀的魅力所在,為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一冊,教師在講述《狼牙山五壯士》這一文章時,可以在課堂上這樣導入教學內容:“同學們,五星紅旗是被英雄的血液染紅的,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內容與抗日英雄有關,沒有他們也就沒有我們現在美好的生活。我們要深入挖掘故事的起因和經過,了解英雄事跡。”這樣的課堂教學導入能夠有效地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學生的目光。然后教師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閱讀要帶有感情。課文以段落的形式,找尋多個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以及展現自我的舞臺,并且為學生進行情感分析,使學生明確狼牙山五壯士那種英勇無畏的革命精神。教師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導入,為學生提供閱讀機會,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傳授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只是注重教學內容的講述,對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常常采取忽略的態度,使學生的全面發展受到嚴重的阻礙。對于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教師是傳授學生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學生在掌握閱讀方法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主進行閱讀,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素材,提升學生對于文字的組織、應用能力,還可以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使學生逐漸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對于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力。
例如,教師在講述北師大版小學語文教材第十二冊《蘇武牧羊》這篇課文時,教師讓學生在對文章進行閱讀的過程中,將代表蘇武品質的語句用橫線標注,并且總結每一段落想要表達的內容,整篇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思考蘇武的人物性格。在此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某一詞語上分析人物的心理狀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傳授給學生閱讀方法,引導學生揣摩人物心理,對于文章中的重點語句進行標注,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構建良好的閱讀環境
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注重良好閱讀環境的構建,從而有效地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望,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去,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教師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找尋眾多具有閱讀價值,并且適合小學生閱讀的報紙、書籍,在教學中組織學生集體閱讀,從而構建良好的閱讀氛圍。在學生閱讀完成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文章進行討論,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將自己最為真實的想法大膽地闡述出來。在閱讀環境創建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加強課外閱讀材料與教學內容的聯系。
例如,教師在講述《長城贊》這篇文章時,教師需要將有關長城的圖片和影像通過多媒體對學生進行呈現,然后教師與學生一同去找尋長城值得贊揚的地方。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能增加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歸屬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提升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重視程度,找尋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傳授學生閱讀方法,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創建良好的閱讀氛圍,增強學生的閱讀欲望,讓學生感受到閱讀的魅力所在,使學生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閱讀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沈紅,王毅.閱讀與悅讀:談小學語文自主性閱讀能力的培養[J].時代教育,2013(12):45.
[2]周登峰.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課堂閱讀能力的培養[J].學生之友:小學版,2013(06):134.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