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娥
摘 要: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以及學習數學技巧的關鍵時期,小學數學學習對小學生日后數學知識的深入學習有著重要的影響和作用。作為小學數學老師,要意識到課堂是學生學習的搖籃,如何讓學生在基礎數學學習中普遍得到提高發展,是廣大小學數學老師應該努力致力于思考和改善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普遍性;特殊性;教學方法
在小學數學知識的學習和積累中,小學生就像一塊未經雕琢的璞玉,如何通過小學階段的數學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思維能力,需要廣大小學數學老師深入研究,不僅要注重對學生整體的提高,也要注重對學生個人的提高。本文根據我國目前小學數學教學的現狀,對如何完善小學數學教學,普遍提高小學生的數學成績進行以下幾點方法淺談。
一、正確評估學生能力
每個老師在接管一個班級的學生時,都會感到陌生,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學習方法等都不了解。很多老師在接管或組建新班級之后就會讓學生逐漸適應老師的教學方式,這是正確的做法。但是很多數學老師往往忽略了對學生的基礎水平的了解和掌握。這也就是說,老師在接管一個班級的學生之前,這個班級的學生已經有相對的舊知識儲備,老師應該對學生的整體水平以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夠更高地開展教學。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教授學生以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事物,用數學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用生活化的方式使數學知識直觀化,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這樣的教學形式起點較低,層次多元,是適合每個學生的教學。
另外,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確保教學技巧和方法正確適用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的正確評估。比如說,老師可以先對學生進行一個測試,了解學生的整體水平如何,然后再根據學生的整體水平調整教學方法和步驟。在教學過程中,老師也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定期檢測,以確保學生的學習能跟上老師節奏,確保老師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發展。總之,只有正確評估,才能夠有利于老師更好地調整教學方法,改善教學計劃。
二、把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
在小學教學過程中,很多數學老師為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往往會把課堂的大部分時間用來講課。這樣的教學方法看似能夠擴大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實則大大降低了學生對課堂的參與性和主動性,根本上不利于學生成績的提高。同時,這也是忽略了學生自我思考,自我創新,自我創造的過程。所以說,作為小學數學老師,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數學成績,使教學方式適用于每個同學,首先要做到把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比如說,在課堂上,老師不要只是一味地對知識進行傳授和講解,而是應該更多地注重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去發現探索思考。老師還要多注重在課堂上與學生的互動,盡量讓學生多去表達自己的想法,踴躍發言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的小學數學課堂,才是真正屬于每一個學生的課堂,而不是被動學習的課堂。舉個例子,在課堂上,老師可以利用一個知識點進行例題講解,然后舉一反三地引導學生利用同樣的知識點解決相似的問題。再者,老師要多用鼓勵的語句去鼓勵學生進行學習,當學生回答對問題的時候,老師帶領其他同學對該同學進行鼓掌表揚,或者是明確地提出贊賞;當學生回答錯誤時,老師要委婉地指出并且加以引導,讓學生得出正確的答案和結果。這樣的教學過程,才能夠把學生放到教學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想去學,真正參與其中,并且逐步在教學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和自信。只有這樣,才真正有利于每一個小學生的進步與發展。
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任何一門課程的高效學習都離不開老師的教導和學生的自主學習。但是在廣大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老師往往過于注重老師教的過程而忽略了對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在很多小學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小學生需要老師督促著去學習,老師布置什么任務,小學生就做什么,老師不布置任務不監督,學生很容易就產生懈怠的心理。這正是因為小學生缺乏自我約束力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作為小學數學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首先,老師應該讓學生明確學習的重要性;其次,老師要教給學生如何進行查漏補缺,自我反省總結;最后老師作為教學的指導者,也應該適當地對學生進行指引和監督,幫助學生培養起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所以,只有一個班級整體的學習氣氛濃厚,學習效率高,才能讓整體中的每個學生都高效學習;另外,老師也要注重對整體中學生個人的指導和幫助,只有解決每個學生存在的問題,才能讓整個數學課堂變得高效。
參考文獻:
[1]黃益峰.小學數學“導練結合,自主建構”教學模式初探 [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4(20).
[2]程訓華.對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的幾點體會[J].教育實踐與研究,2013(19).
[3]孫衛.淺析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合作學習[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11).
編輯 姚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