鄔小明
摘 要:在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一個熱點問題,更是作為一名小學教師必須深入思考的問題。“講練結合,嘗試教學”能提高課堂效率,減輕學生過重負擔,下面就此談一點體會。
關鍵詞:小學數學;嘗試教學;講練結合
著名數學教育家邱學華先生探索嘗試教學長達40多年。他認為:在課堂上遇到一些問題,教師先不講,讓學生先練,讓學生先試一試。邱教授嘗試“從疑問開始,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確實,疑問能激發學生采用各種學習手段,自主去解決問題。
我對邱教授數學思想的嘗試有以下三點體會:
一、把學生的生活問題數學化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要求“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架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不但要把生活引進課堂,而且要讓學生帶著數學走進生活,去體會數學的價值。
例如,在西師版小學數學第二冊《認識人民幣》教學中,我就是將生活中用的人民幣“元幣、角幣、分幣”實物拿到課堂,通過生活中用的人民幣來學習數學。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數學問題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親自嘗試問題解決的途徑,有利于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努力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愿望。
例如,在西師版二年級上冊《厘米的認識》的教學時,我創設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同學們,我們的課桌到底有多長,你知道嗎?圍繞這個問題,學生嘗試的方法有:用鉛筆量,用數學書量,用三角板量,用手量……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選擇比較好的方法進行測量,解決了教師提出的問題。實踐證明,精心創設教學情境,將學生置于愉快的情境中,能夠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三、重視數學學習的過程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既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又要關注學習的過程……掌握了知識的來源過程,才能進一步提高數學思想,靈活運用結果,才能鞏固所學知識,學以致用,真正地提高課堂的實效。
西師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的教學中,我提供“把圓平均分成4份取一份”和“8個蘋果平均分成4份取一份”的教具和學具,同時配上多媒體課件,讓學生通過分一分、折一折、比一比的動手操作,理解分數的意義。再通過分10根小棒,分15顆五角星來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單位“1”,區別單位“1”與自然數“1”的不同,從而突破理解單位“1”這一難點。這種嘗試讓學生體驗到了分數形成的過程,也為理解分數的意義奠定了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嘗試教學法”把“激活學生思維,增強學生創新意識,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編輯 徐 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