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小翠
摘 要:在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教學不斷改革的推進中,開放式教學成為了一種更切合素質教育需求的教學改革方向。在開放式教學課堂中,教師將開放式教學運用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在最大的程度下為學生創設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得到全面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本文將立足于實踐,對開放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探討和分析,旨在為同行工作者提出一定的有效建議。
關鍵詞:初中歷史;開放式教學;運用
所謂開放式教學,是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創設最大程度范圍下的自由、開放的學習環境,組織多形式的開放式教學活動,以實現學生個性和能力的全面提高。這樣的教學模式是對學生個性發展和創意意識培養的有力推動,能更大程度上切合教育需求,并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效率。
下面,筆者將從一下幾個方面來探討如何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建構開放式課堂教學?
一、教學模式的開放
教學模式是教師在講解教學內容時所使用的一種方法和形式,對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有重要影響。因此,要想實現開放式教學,首先要實現初中歷史教學的教學模式的開放。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存在著學生主體地位缺失的問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將學生的主體地位取而代之,學生只能在被動狀態下進行理解和掌握。這樣的一種模式,教師為了知識的傳授而不注重學生能力和思維的發展,無視了教育的本質特征,只尋求短期的教學利益。
因此,在開放式教學的初中歷史課堂下,教師應該建構開放式的課堂教學模式,以開放式的教學模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自由、開放的思考和探討,并構建起師生雙方互動的交流關系。初中歷史教師應當在教學中對教學模式進行開放式的建設,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活動,讓學生在不斷的探索和思考中逐步掌握自主學習的能力,并培養起創新意識,實現全面素質的綜合提高。
比如,筆者在講解“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的評價時,則運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筆者將全班同學分成六大組,讓每一組進行組內討論和分析。然后,每一組派代表進行探究結果的分享。進行分組后,同學們探討的積極性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討論十分激烈。在進行組間分享時,不同的組與不同的組之間則因為不同的理解和思考角度而產生了不同觀點之間碰撞的火花。最后,筆者對其進行了一個綜合性的概括和總結,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認識到秦始皇這一歷史人物的評價的兩面性,既有開天辟地的功勞,也有過錯,不可以偏概全。
二、教學過程的開放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的開放也是開放式教學的重要方面。在傳統教學課堂中,課堂教學僅僅局限于上課時間,教師難以調動學生課后學習的積極性。而師生雙方也存在這交流障礙,兩者之間的沒有建立起雙向的平等交流關系。
因此,初中歷史教師應當注重歷史教學過程的開放,以開放的教學過程來實現教學的拓展性和延伸性。比如說,筆者在講解第一次鴉片戰爭時,就實現課內外教學的有機結合,不再局限于上課教學的約束。在新的課程教學開始之前,筆者注重注重對學生進行必要的預習作業布置,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先了解必要的背景知識,預習好新課的知識點,并將自己思考的收獲和理解的難點記錄下來。而在教學課堂中,教師再將知識進行系統的講解和整合,解決學生的重點難點。課后,教師則應該布置好相應的作業,來加深學生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這樣的教學過程使得學生全方面的對“第一次鴉片戰爭”有了了解和掌握,并拓展了知識面,不局限于書本知識。
又或者,教師應該注重建立起良好的師生之間關系。雙向建構起來的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師生雙方彼此了解,提高教學效率,尊重學生個性發展。一個和諧、輕松的師生關系是開放式課堂教學的有力保障。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能夠對學生建立起更深入的了解,使得學生能夠成為獨立自主的具有創新意識的個體。
三、教學評價的開放
我國教育之所以走向“應試教育”的弊端,就是因為評價標準的單一。教學效果的好壞往往由單一的一次考試成績來衡量,而考試成績又受到許多外界因素的不確定性影響,并不具有準確性。因此,在應試教育中,教師和學生以考試結果為唯一教學目標,只追求分數,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提高。
因此,要建構開放式課堂,課堂教學評價應該多元化。評價結果本身并不是評價的目的,教師和學生在評價的結果中能夠看到在教學過程中的不足和缺失,并能加以調整提高,這才是評價標準的意義所在。因此,我們應該打破“分數論英雄”的觀念,樹立起多元化的評價標準,綜合考量學生的綜合素質,構建起一個全面的評價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開放式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運用,可以為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輕松、開放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和個性發展,激發學生對于歷史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從而有效地提高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的實效。
參考文獻:
[1]初中歷史編寫組.中國歷史[M].長沙:岳麓書院出版社,2003.
[2]葉瀾.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