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艷君
摘 要:“互聯網+”的提出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信息傳遞的方式,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大數據概念的提出,進一步推動了數字化的到來,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也開始受到 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文主要對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數字文化館新建設模式進行思考并提出加強數字文化建設的幾點途徑。
關鍵詞:大數據時代;數字文化館;建設模式;服務途徑
所謂數字文化館,是指運用數字化理念,應用數字化技術與手段,構建數字文化空間,與文化館職能深度融合,培育與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群眾文化藝術創作、培訓、活動、體驗的公共數字文化服務新形態。
一、傳統文化館分析
文化館是各級人民政府設立的公益性文化事業機構,是向群眾開放、為群眾提供文化服務的公共文化場所和廣大群眾終身教育的課堂,是承擔政府公共文化事業、繁榮我國群眾文化的主導性業務單位。文化館通過開展群眾文化工作,豐富群眾文化生活,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進行社會審美、德育教育,實現人民群眾的文化利益,促進人民群眾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傳統文化館為了更好的服務人民群眾,亟需加強數字化建設,因此建設數字文化館將成為必然趨勢。
二、數字文化館建設必要性
數字文化館是在大數據時代下公共文化領域的產物,面臨傳統文化館在廣大人民群眾文化服務需求上瓶頸,再加上數字信息時代和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人開始通過網絡和數字技術來消費和享受生活,網絡虛擬世界為人們帶來了許多便利。然而當前文化館仍然采取傳統的運行模式,存在著較大的局限性,這使得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工作迫在眉睫,作為一個群眾性公益文化服務機構,理應不斷地閱讀廣大群眾的文化訴求,與群眾互動,融入到群眾中去。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加強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文化館通過與現代科技相結合,可以更好的提升群眾的訪問體驗,同時用戶在參與的過程中不僅僅只做為一個單純的瀏覽者,而將同時成為互聯網這張大網的編織者、信息的傳遞者。總之,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導向,建立起完整、數字化的文化服務模式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從而使新型的數字文化館具備無法比擬的先進性、便利性和開放性。
三、數字文化館建設條件
數字文化館相對于傳統文化館來說,是一個開放式的集成化平臺,它直接將技術和文化資源進行集成化和數字化,并且主要通過網絡來提供各種文化服務,可以說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已經具備了基本的條件。首先,數字化文化館具有成熟的技術支持,在建設數字化文化館過程中,信息技術的集成技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涉及了數據庫技術、網絡建設技術、多媒體技術等等,這些技術已經在很多領域中獲得較好的發展和運用了;其次,各種相關的準則和規定得到建立和完善,在建設的過程中要適當地借鑒國外先進的文化館管理模式,對國外文化館的各種規定和標準進行學習,從而制定出科學的制度和標準,為數字化文化館的建立奠定堅實的基礎;另外,國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不斷深入和發展,也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與時俱進,不再墨守成規,而是逐漸接受數字化、集成化的文化管理方式??傊@種先進的社會文化氛圍的營造是數字化文化館發展的關鍵。
四、大數據時代下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模式思考
1.普遍性和精準化服務。在大數據時代下,數字文化館的建設將以打破信息壁壘,資源互通互享,精準化服務基礎群眾為最終目的。利用現代互聯網科技加大整合文化館內容、設備、服務等各類資源,降低人力服務成本,創新線下體驗,闊通線上通道,建立終端化的總分館體系服務模式,為群眾提供豐富、便利、全覆蓋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文化館以其先進的網絡模式,對受眾體點對點的終端服務,達到公共文化服務全區域的有效覆蓋。打破傳統網站單一化服務模式,利用強大的數字網絡平臺,實施多通道的信息發布,實現廣泛而非資訊式的終端化服務。通過有效的覆蓋提供廣泛的基本性文化服務,從而使文化館以陣地式的創新體驗模式以及個性化的服務設施為群眾更好的提供文化大餐。
2.覆蓋面積廣泛和文化內容豐富。在大數據時代,數字文化館通過互聯網的渠道提供全新的服務模式和豐富多彩、喜聞樂見的文化產品,為群眾帶來更先進、更廣泛、更便捷、更普及的公共文化服務。數字文化館的建設不僅有效的控制了服務成本,整合與利用了更廣泛的資源,而且受益群體得到有效擴展,市民充分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益將得到真正兌現。
3.文化服務傳播多樣化。在大數據時代,數字文化館完成數字課件、交流信息的編制、在線培訓、互動直播等,良好的傳播策略及市場推廣同樣決定產品是否成功。所以,數字文化館信息發布平臺的構建、不同服務終端通道的選擇、服務終端形式的設定,將直接影響數字文化館服務的成效。在大數據時代,可通過移動數字化平臺、數字媒體、其他多媒體等網絡通道的傳輸,達到全區域的有效覆蓋,實現文化服務傳播的多樣化。
五、大數據時代下數字文化館建設方式思考
1.增強線上線下服務體驗。數字文化館的生命力在于豐富線上線下產品,其最終目的在于增強群眾體驗度。經過多年來其他互聯網產品的社會數據統計發現,產品的粘性越強,產品的生命力才會越持久,數字文化館也不例外,怎樣增強普通群眾的數字文化體驗感,值得我們思索。在當今時代,大數據和云計算是密不可分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數字文化館服務應在信息傳遞、資源服務的基礎上進一步朝“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方向轉移。及時地認識用戶的特點和合理需求,加強用戶數據分析,通過用戶分析促進信息服務層次的加深和服務質量的提升,這是大數據和云計算下數字文化館服務的前提。借助云計算交互服務,數字文化館通過用戶的基本數據、用戶的資源使用記錄、用戶愛好等進行用戶信息挖掘,準確實地分析和定位用戶特點,掌握用戶需求。
2.以便捷式服務為重點,研發特色應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不僅僅局限在在館內體驗,將數字文化館伴隨在群眾身邊是文化館發展的一個趨勢,那么針對移動終端的特色應用開發,則應成為數字文化館的個性化配置,這既是網站向移動用戶的一種服務延伸,也是凸顯文化館特色產品的便捷途徑。搜索平臺的大數據顯示,當前用戶更傾向于利用手機搜索各類文化優惠信息,購買優惠門票、贏取免費參與資格等新鮮的文化體驗。因此,在著力應用好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的信息發布功能外,還可重點研發適用于特色應用開發的專業藝術項目。
3.加強文化館網站資源建設。文化資源數字化包括兩個重要環節:首先,是基于數字化技術的文化資源素材化。為了針對性的推出文化服務及產品,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的分析和匯總,開發針對性的服務和內容。其次,是基于標準化技術的文化資源數字化,今后文化館的網站首先是真實、全面、及時地發布本地的文化新聞資訊,建立起包含活動、事件、項目、品牌、人物、作品等在內的一套地方文化記憶存儲資源庫。然后,是互動板塊增加點評功能。既可以增強觀眾和作者的交流,還能夠及時督促場館等信息的更新與修正。
綜上所述,文化館工作的數字化轉型是大數據時代的必然趨勢,伴隨著網絡和數字化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大數據背景下數字文化館的建設有效的解決了人手不足、力量薄弱等方面缺陷,提升整體文化工作水平,改變以往文化館工作“零打碎敲”“單兵作戰”的局面,真正把文化館設成為傳播先進文化、引領公共文化發展的“公共文化空間”和“群眾文化樂園”。
參考文獻:
[1]蔣君卉.大數據時代下數字化文化館建設漫談[J].大眾文藝,2014,(23):12-13.DOI:10.3969/j.issn.1007-5828.2014.23.012.
[2]李國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思考(系統深度).文化產業評論,中國人大網,2016-05-04.
[3]陳露.我國公共數字文化服務體系研究[D].南京大學.2013.
[4]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