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程程
【摘要】幼兒音樂教育創新活動并非指要教幼兒創作完整的歌曲,而是在刺激幼兒感官和動作的敏銳反應,培養他們有創新的適應變化能力和用自己的聲音抒發感情的能力,突出啟發幼兒自由思維與親身探索,讓幼兒通過多種途徑獲取音樂、經驗和技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創造性地表現音樂形象,激發幼兒創新意識,促進其整體素質和個性健康發展。幼兒音樂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幼兒的音樂審美能力,即音樂感受力、音樂表現力、音樂創造力。本論文在縱觀幼兒音樂教育現狀之后,提出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三類方法,即聆聽、交流和韻律體操。
【關鍵詞】幼兒 音樂教育 聆聽 交流 韻律體操
音樂在孩子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意義。目前已有研究證實,音樂能夠幫助人類增強認知系統、提高情緒智力、增強感知運動系統、應激反應系統、記憶系統等,這充分說明了音樂教育多方面的育人價值。
一、幼兒音樂教育現狀
(一)國外音樂教育現狀概述
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幼兒音樂教育被作為重要的研究課題,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基于對前面所提及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
美國把幼兒音樂教育當成專題研究;英國開展 “音樂一對一計劃”的項目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澳大利亞專門研究連接母嬰的親子歌曲,讓幼兒在嬰幼時期就對音樂進行了解。總之,世界各國音樂教育的現狀都反映出對幼兒音樂教育的高度重視。
(二)我國幼兒音樂教育的現狀
我國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終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對幼兒實施良好教育成為廣大家長更加強烈的愿望,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重視幼兒的音樂教育和智力開發。
從目前幼兒園教育的現狀來看,分科教學強調各學科知識的系統性、層次性。課堂結構由開始部分、基本部分、結束部分三大塊組成,強調課堂結構的完整性。幼兒園的音樂教學也是采用這“三步曲”模式。音樂課的開始部分含律動入室、練聲、復習等內容;基本部分主要是學習新內容,約占整節課時間的2/3,結束部分以動作性的活動如律動、音樂游戲、舞蹈等內容結束。教學內容按大綱適用固定的統編教材。然而這種課堂結構的“三步曲”模式,對一般的常規教學有一定作用,但對實踐性強的音樂課來說則不太適合。
幼兒音樂教育對發展幼兒智力、陶冶情操、培養良好的道德,增強幼兒聽力和記憶力,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早期音樂教育不僅可以增進幼兒對音樂的感受,還能開發右腦,從而使左右腦平衡發展,猶如給寶寶的想像力、創造力及記憶力增添一雙飛翔的翅膀,使之能發展得更卓越。
二、幼兒音樂教育的方法
對幼兒早期音樂能力發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樣化。母親對孩子輕柔說話語氣和歌唱節奏,讓幼兒聆聽更多的聲音和各種風格的音樂,以及親子間的簡單音樂游戲都是適宜的形式。幼兒早期的音樂感知能力與其后兒童期、青少年期音樂認知能力的發展具有承繼性。為幼兒營造一個豐富的音樂環境,讓幼兒沐浴在與其音樂感知能力相適宜的音樂環境里,并能提升和培養其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對其今后音樂能力的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聆聽——接近音樂的開始
美國著名的音樂家艾倫·科普蘭說得好“你要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了”;“聽”的媒體對象即是聲音,聲音又是大千世界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無聲即不成世界。音樂是以聲音為物質材料構成的藝術,音樂作為一種聲音藝術,它需要準確的音高,良好的音質,更需要將各個孤立的樂音有機地組合,使其流動,顯示出音的生命活力。人們是通過對音調、節奏等手段造成的特定音響作為媒介,引起某種聯想而達到對音樂的感受,而其中的聯想動作的卻是因人而異,因情而定了。音樂美感的獲得和人們對音樂內容的把握需要欣賞者積極的聯想,通過聯想使音樂與自身的一切相聯系,進而把象征性的音樂具體化。這就需要聽者在音樂中的聯想必須是一種高級思維,是他在對作品感受、聯想作品內涵的基礎上的想象,是把自己的經歷、知識與作品所表達的內涵相聯系,進而認識、理解作品的過程。
(二)交流
研究發現,快樂的孩子們都擁有一些共同的素質,包括自信、樂觀。有自制力等良好的親子交流,將有助于形成良性的親子依戀關系,促進幼兒各項能力,以及社會性的發展。在幼兒音樂教育中,互動歌曲、音樂游戲、律動體操這些親子交流活動形式與內容,同樣占有重要的地位。
(三)律動體操
幼兒教育的傳統觀念中,存在著重知識輕運動的認識。然而,這其實是一種思想誤區,因為在人的成長過程中,身體成熟是第一位的。幼兒的骨骼、關節、肌肉由瘦小、稚嫩發展到粗壯、有力,這些都與運動分不開。成人在注重孩子學習的同時,也一定要督促他們加強體育運動。在音樂伴隨下做動作是孩子感興趣的一種活動。幼兒在律動和體操中,不斷發展這手腳活動的能力,并且感受和體驗音樂的節奏和韻律。
幼兒主要通過感官及身體動作來探索周圍世界,在看、聽、抓、滾,爬的過程中,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以較寬廣的方式來探索世界。他們學會了擺弄物體,了解語言,以及描述他們正在做些什么。
在音樂伴隨下做動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學習符合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和情緒做動作,能夠隨著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在身體各部分做動作時,能通過運動神經去感知音樂藝術美,同時,又通過協調優美的動作去表達音樂的內容情緒,這些活動可以發展幼兒的動作和節奏感,促進孩子身心健康地發育成長。
三、幼兒音樂教育的注意事項
(一)樹立正確的音樂教育觀
我們培養孩子的目標應該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對于3歲前的幼兒來說,音樂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們成為從事音樂工作的專業人士,但音樂給予幼兒的早期的豐富感官刺激和運動經歷,可以改善大腦神經通路的結構和功能,對以后各種學習能力的形成具有終生的影響。
必須走出音樂教育是為了成名成家的這一誤區,這不應成為幼兒音樂教育最終目的。音樂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感受音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素養及審美能力,培養對“美”的追求和創造愿望,體會和聯想音樂中所傳達的感情,從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二)音樂的選擇
在選擇對幼兒進行音樂教育的教材時,需注意教材的難易程度,既要適合孩子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和接受能力,同時也要適當的給他們一些提高。采用維果斯基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的原則,讓孩子從小接受這種優美、明朗、向上音樂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