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艷娟
【摘要】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興趣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以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為基礎,以個體原有的數學水平為起點,逐步耐心地進行。
【關鍵詞】優化課堂教學 親和力 感染力 體驗樂趣 賞識教育
提高小學語文課堂興趣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出發,以小學生學習興趣的特點為基礎,以個體原有的數學水平為起點,逐步耐心地小學生對事物的認知往往是憑直覺的好惡,而不是經過理性的分析。這種認知傾向,在課堂上的表現,就是對感興趣的內容聽得津津有味;而對那些自認為索然無趣的東西,則心不在焉,甚至可以視而不見,充耳不聞;或者是課堂上對老師講的內容,先覺得新奇有趣,而隨著課堂時間的推移,這種獵奇式的興趣便逐漸淡化,最后歸于消失,常常是一堂課下來,教師講得氣喘吁吁,學生卻收獲甚微。如果把這些現象視為影響學生學習的缺點加以約束,強制聽課,那么他們上課時像是被捆住了手腳,束縛了思維,完全處于被動地位,一節課下來又苦又累,時間長了,就會產生厭學情緒。如果老師能有效地提高課堂興趣,就可以在教學中能夠讓孩子們對學習產生樂趣,對孩子們來說,學習就會變成了愉快的一件事。
一、優化教學過程,提高課堂效率
小學生個性天真浪漫,愛說愛動,對自己的行為約束力差,注意力又極易分散。在課堂上,有時要玩與學習無關的東西,有時又不注意的去摸摸同學的頭。可以說,小學生注意力集中很短,時間一久,馬上會提不起精神和興趣。所以,教師就要在備課時充分備好知識的同時備好學生。以最簡潔簡短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把知識點講清楚,準確無誤地抓住中心,突出難點,突破重點,使學生產生頓悟,不給學生思維帶來模糊的成分。使生在注意力集中的時間內完成新課教學,狠抓課堂效率,得以爭取更多時間留給給學生自主探究,共同游戲等。
二、注重教學語言的親和力、感染力
想讓小學生數學課堂得生動一點,就要求教學語言要富有吸引力。教師在教學中力應求表達語言生動、形象、帶有強烈情感。對于孩子的進步則給予鼓勵贊揚。就連學生發言的評價,也注意措辭和語氣。一定要避免對學生的回答作出否定評價和對學生有傷害的評語。否則,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興趣以破壞整節課的興趣。教學中努力做到活潑多樣,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三、靈活調動課堂氣氛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喜好來進行備課,教師還應保持和學生一樣的童真,盡可能地把教學環節設置成一個故事或一個游戲來進行,將知識點貫穿于其中,增加課堂樂趣。在傳統的數學課堂上往往會產生死寂或沉悶的現象,學生沒有一點朝氣和活力。此時,就需要老師適時地進行幽默。比如有一回,我在說看黑板,無一個回應,然后我就故意說成看灰板,學生立馬大聲響亮地回答看灰板,結果引來全班開懷一笑,無趣的課堂頓時充滿了生氣和朝氣,學生精神也為之一振。
四、設置游戲和比賽互動,體驗樂趣。
游戲和玩樂,是小學生的天性。課堂上教師要善于組織學生開展與知識內容相關的游戲活動,既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助于學生體力、智力、交際能力的發展。我就經常在教學中采用做游戲和比賽的形式這一教學手段,且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游戲和比賽內容要從學生的興趣中選取方式、要游戲化,最好要讓學生在玩中學習新知識,并使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和愉快的體驗。同時,要多鼓勵少批評,給幼兒自信。這樣他們就會樂意參與此活動,并不斷的體驗學習的樂趣。
五、貼近生活、體驗成功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充分放手讓學生進行創造性地自主學習,如讓學生自己結合生活經驗編題,培養學生編題能力,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有積極的作用。對不同學生的思維成果,都給予肯定或表揚。這樣既促進了學生之間互助互學,又使大家嘗試到了成功的樂趣,學習興趣也隨之得到了鞏固。在練習的編排上,也是盡量來源于生活,貼近生活,并且針對不同層次學生的情況來定,對于容易的題目,叫學習能力較一般的學生進行回答,對于較難的題目則要學習比較好的學生進行回答,這樣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了表揚和展示自我的機會,充分體驗成功,學習信心就會提高,就能讓學生產生更大的學習興趣。
作為一個教師,一個在第一線工作的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可以說是經常使用,很多時候還密不可分。 其實,“一個孩子就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孩子們來自不同的家庭,生活背景也不盡相同,他們看人看事、待人接物的態度也各有不同。老師面對的是一個個獨立的,有思維有判斷力的個體,就教育方法、手段來說,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加上談話教育、欣賞美教育、實踐教育等等。總之,教育應該“因材施教”。圍繞著懲罰教育、賞識教育等教育過程,教育方式探討,我的觀點是推崇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和李鎮西老師的教育思想。在強調使用某種教育方式或手段之前,更主張建立師生間和睦、平等的關系。師生間同學同玩同樂同哭,可以說是同呼吸,夸張點說擁有心靈相通的關系。只有建立了這樣的關系,教育才有生氣、有活力。教師用真心自然地呼喚,孩子們天真、善良、敏感的心靈能很快就作出回應,有時會超出你想象之快。師生間有了默契,那么教師可根據不同學生的個性采取合適的方法進行教育,相信不同的老師各有高招。這些過程并非可以簡單概括成是使用了哪一種教育。
前面提到的孫云曉老師講的那對父子的事,父親和兒子之間必然有一段推心置腹地談話,探討解決的方法,然后決定兒子做工償還。肯定不是父親把兒子暴打一頓,然后替兒子決定怎么辦。這就是建立在平等融洽前提下的懲罰教育,妙不可言的懲罰教育。也只有這種懲罰教育,不帶有暴力傾向的體罰,不是傷害孩子自尊心的懲罰,而是幫助孩子養成好品行的懲罰教育,才是我們要的教育。同樣道理,賞識教育更是承載著平等、愛的氛圍下進行的一種教育。在周宏老師談賞識教育時,我能感覺父女之間濃濃地情,那一年年的成長歷程,父女間有太多太多的默契,父親給女兒的是賞識,更是信心、信任。周老師講著講著常常會情不自禁地熱淚盈眶。試問,倘若不是因為深深的父女情,不是這種平等和睦的關系,賞識教育還能有如此驚人的效果嗎?設想一下,賞識教育如果沒有愛的支撐,只停留于表面,浮于形表的夸耀,那只能起一時的,短暫的激情作用。對教育長遠的作用來說毫無意義。賞識教育如果缺乏溝通,沒有理性的分析,只是一味的“夸”“捧”,只能助長狂妄有之氣,就有可能會培養出一個目空一切的無知之徒。
兩位專家探討用哪一種教育更適合孩子,卻忽略了賞識教育和懲罰教育背后情之切切。其實,只有師生間、父母與孩子之間擁有了別人無法取代的感情,那用何種教育方式就顯得不那么重要了。請相信,心靈的距離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