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
【摘要】漢代畫像石是指我國兩漢時期裝飾于墓室、墓祠、墓闕及其它墓葬建筑物以刀代筆、或勾以墨線,或涂以彩色的裝飾石刻藝術品。它的畫面異彩紛呈,但卻呈現出漢代人共有的文化心理和民間信仰——儒道思想的滲透、原始宗教意識的再現,使之呈現出內在的一致性。
【關鍵詞】漢畫像石 形象分類 文化心理 民間信仰
一、漢畫像石的形象分類
縱觀全國各地的漢畫像石,畫面形象大抵呈現為以下幾種:
1、反映現實社會生活、展現人生欲求的畫面
較為常見的有車騎出行、狩獵、宴飲、樂舞百戲、庖廚、生產用具等畫像,給人以很強烈的現實感。
2、描繪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的畫面
歷史人物主要有三皇五帝、文王、武王、周公等,歷史故事主要有荊軻刺秦、鴻門宴、二桃殺三士等。
3、神話人物形象
主要有西王母東王公,伏羲女媧等。傳說中,西王母住在昆侖山上,是掌管不死之藥的神仙。她有時候單獨出現在漢代畫像石上,有時候則與東王公相對而坐,身邊還伴搗不死之藥狀的玉兔和羽人。伏羲女媧是人類的初祖,傳說中伏羲在“三皇五帝”中居首位,為人文之祖,女媧是化育萬物的偉大母神,他們有時候單幅成畫,有時候做交尾狀。
4、珍禽瑞獸等動物形象
四靈、鹿和飛廉等形象。“四靈”是傳說中的“四方”之神,即青龍、白虎、朱雀、玄武,他們是道教中主要的護衛神,在畫像石中屢屢出現。飛廉,也是傳說中的瑞獸,形似鹿,有飛升成仙的功能。
5、辟邪形象
漢代畫像石石墓的墓門上常見的兩個面目猙獰、勇猛威武的神人形象,即為神荼、郁壘。還有神獸與鋪首銜環的組合,在漢代畫像石中有大量的表現。鋪首來源于青銅器上的饕餮紋。饕餮是一種貪食兇獸,面目猙獰恐怖,具有強大的威懾力,用其頭部作為鋪首,并與神獸結合,彰顯其驅惡避邪的強大能力。
二、漢畫像石與民間信仰
漢畫像石這些紛繁多彩的畫面,透露出漢代人獨有的文化心理和民間信仰。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漢畫像石與儒家思想
漢代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政策,使儒家思想第一次上升到“國教”的統治地位。而“仁”“禮”“孝”是儒家學說中的核心概念。孔子說:“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仁”是孔子思想的根本,而“孝”則又為“仁”的根本。《荀子·禮論》)就是說對待死者要像對待生者一樣,給他們布置一個和生前一樣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場所,使死者(靈魂)在陰間依然享受著陽世那樣的福祉,決不能“厚其生兒薄其死”,否則便是大不孝了。
為了體現兒女后人的“孝道”,至少爭個“孝”的名聲,一種厚葬之風——漢代畫像石墓出現了人們留戀現實,渴望幸福永駐,但最終還是要面對死亡,死后的世界無從知曉,只能想象。于是他們竭盡全能地把現實的世界搬到地下,希望為死魂營造一個和和活著時候一樣的空間,使死者的靈魂的得到慰藉,使生者得到庇佑,獲得心靈的安慰,以此來寄托一種對生命安全感的渴望和生命永駐的美好愿望。
2、漢代畫像石與道家思想
漢初信奉黃老之學,東漢中后期形成并開始流行的道教文化,因充滿了對于生命延續的無盡渴望和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而成為民間宗教信仰中最強勁的一支力量。道教是“俗”文化,它根本的東西不在那種精神的超越,而在于滿足現實世界中人們的心理欲求,乃至解決現世的種種實際問題,它的思想核心是“如何永生,如何尋求幸福”,這就極大地滿足了人的心理欲望。
漢代社會空前的大一統,帶來了物質的極大豐富,人們享受著現實人生,但是“人生苦短”,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幸福永駐,便成為縈繞在人們心頭的一個迫切問題。對于死亡的恐懼和對人生的留戀,是人類本性深處最深的隱痛,而道教就很好的解決了這一難題,它既提倡現實的享受,又為死者尋得了心理的安慰——死后成仙,以自己開放的體系去滿足人們的心理欲望,甚至解決現實的種種實際問題,所以迅速的在廣泛的社會階層中生息、繁衍,很快便成為蕓蕓眾生的宗教信仰,并在生活中滲透它的影響了。
作為墓葬藝術的漢代畫像石,當然更是承載著人們的這種文化心理。于是,漢代畫像石的世界成為一個追求生命永恒的隱喻世界,到處充滿了對生的留戀,對死的狂歡。對于宗教,恩格斯曾經指出:“一切宗教都不過是支配著人們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們頭腦中幻想的反映。在這種反映中,人間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間的力量和形式。”這種超人間的力量和形式包括各個信仰體系中的主神、眾神、祖先靈魂、精靈和鬼怪等。因此漢畫中出現了許多神的形象、載人升天和鎮墓辟邪的珍禽瑞獸的形象,它們都圍繞靈魂升天、追求長生的主題而展開。
3、漢代畫像石與原始宗教意識
古人認為人是有靈魂的,靈魂使軀體具有生氣、充滿活力。當巫術或死亡把靈魂從軀體中分離出來時,它以超人的力量存在于生者之間,并時刻關注著自己的家族和與家族有關的每件事,并對其產生影響,這種靈魂觀念導致祖先崇拜的產生。漢代畫像石中無論是對于現實的描繪還是對于死后的幻想的圖景,都寄予了生者對于死者的美好祝愿和渴望,直接表達了對于親人的尊敬和崇拜。而漢代畫像石中的三皇五帝及人間皇帝的畫像,則充滿了對于人文初祖的崇拜。伏羲女媧交尾圖,則內蘊著偉大祖先可以保證后代子嗣興旺的生殖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信仰。
圖騰被認為是原始初民意識到人之生命起源并假設與追問人之生命何以起時的一種文化與心理現象,圖騰的文化功能在于喚醒氏族的群體意識以及群體意識隸屬下的生命意識。1漢代人認為,死亡不是生命的終結,而是生命形態的另一種轉變,在這種轉變中,升仙是最好的歸宿。但在升仙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鬼魅邪惡的威脅,因而要給死者的幽靈制造了一個安全的棲息之所就成為當務之急。他們把圖騰視為一種能使死者靈魂通過彼岸世界的橋梁,作為體現超自然力量的媒介,達到升仙的目的。所以漢代畫像石中出現了許多珍禽異獸的形象,如龍、虎、鳳、玄武、麒麟等。它們或作為引魂升仙的工具,或作為鎮墓避邪的守護神,間接的反映了圖騰崇拜的在漢代人思想中的遺留,成為研究圖騰觀念的活化石。
【參考文獻】
[1]汪明強:《漢畫的造型及啟示》,《視覺·經驗》,2006年10月刊。
[2]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第5-6頁。
[3]王振復:《中國美學史教程》,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