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穎
課堂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是教師有計劃、有目的的創設教學情境、促進學生發展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的核心活動是思維。思維型課堂教學以思維結構的智力理論為基礎,著眼于課堂教學中的思維活動,意在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
葉圣陶先生曾說“多年來我一直認為,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是訓練思維,訓練語言。”朱紹禹先生也曾說“語文科是語言學科,同時也是思維學科。”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如何著眼于思維活動,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是我們小學語文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思維從問題開始。課堂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啟迪學生思維,是提問藝術最主要的功能。成功課堂的標志不是“行云流水”。如果一堂課上看不到學生思維的表情,看不到學生有那么一番“折騰”,甚至有那么一點“痛苦”,那么,這樣的課堂是有缺憾的。有思維質量的教學活動才真正具有教學的力量,語文課堂呼喚要有思維的訓練。
訓練學生思維品質是構建思維型課堂七個方面的基本要求之一。什么是思維品質呢?人的思維既有共同規律,又有個體差異,這些差異,我們通常叫思維品質。如何訓練學生思維品質呢?我認為在教學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激發討論興趣
愛因斯坦曾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無窮的魅力,有興趣才有渴求,有渴求才有動力,讓學生化主動為被動。在現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借助網絡教學多媒體教學工具,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膚覺等感官,讓它們都能活起來,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
2、利用“鯰魚效應”
挪威人愛吃沙丁魚,故那里人大都以捕撈沙丁魚為生。由于活魚賣價比死魚高好幾倍。如何保證其鮮活成了關鍵,一次偶然的機會,一漁民驚奇的發現將鯰魚放進裝沙丁魚的魚艙,由于鯰魚的好動使沙丁魚則受其影響,便加速游動。這樣帶動了水面的不斷波動,從而使氧氣充分,如此一來,沙丁魚便活著回到港口。這便是“鯰魚效應”。
更多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課堂上學生積極性不高,精神不飽滿,勁頭不足,整天耷拉著腦袋,千金難買一舉手,以致于學習的目標落不到實處。其實,任何一個班,無論整體素質如何總有那么幾個思維敏捷、表現欲強的“活躍分子”,我想,為什么不好利用他們呢?不要總認為他們的存在影響了課堂紀律,我們完全可以學習一下聰明的漁夫,鼓勵他們、發掘他們,讓他們成為課堂的“鯰魚”,以此刺激周圍那些懶于動口、懶于動手的學生,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積極、向上的競爭氛圍。試想,一堂課上,學生們競相舉手、踴躍發言、對答如流、凝神靜聽、下筆成文……有了這樣的學習狀態,我們還愁上不好課,還愁學生的學習效率不高?
3、給學生說話的機會
一直以來,我們習慣主宰課堂,讓學生讀這段、讀那段,然后我們提問、學生回答,我們講、學生聽成為一固定模式。我們為什么不“放放”把課堂還給學生,給他們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成為“講”的主題,把感動的、領悟的統統講出來,把不懂不會的,沒把握的拿出來交流,努力解放學生的思維,積極調動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有話想說,敢說、大膽鼓勵學生說。如此,老師也可以有的放矢。
4、答案求同存異
一千個“莎士比亞”就能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語文的魅力就在于答案的不單一性,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成為答案。老師要根據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給他們以絕對的贊同,促使學生用積極的思維態度,全身心的投入到解決問題的情景中去,從而在這個過程汲取老師所要傳達的知識。
做為老師,首先應吃透教材,掌握整體。然后去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多求異,少求同,鼓勵他們標新立異。天不都是蔚藍的,小溪也不盡清澈,眼睛不必一定像兩顆黑葡萄。正因為有了獨特的觀察角度,才會閃現出學生豐富的答案。語文的魅力本就在于其不可確定性與多樣性,做為老師我們應該鼓勵這種輕舞飛揚的思維,而不是將其扼殺在搖籃。
5、鼓勵學生質疑
巴爾扎爾說,打開一切科學殿堂的鑰匙毫無疑問是的問號。俗話說“學貴有疑”, 有疑才有問,疑是思之始,學之端,疑是點燃思維探索的火種。人類的發明也好,文明也罷,其演進源于思維,而一切思維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故想要舞動學生的思維,勢必讓學生學會質疑。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為魚只能供一日之食,而漁則是終身受用無窮。課堂上老師應用盡一切手段,促使學生有質疑的積極性。那么又如何因勢利導教給學生質疑的方法呢?老師應提有價值的問題,一個問題提出來的好與不好,不但能很好的展現課堂中的輕重疏密關系,更能讓課堂氣氛跌宕起伏,抑揚有序,從而揚起學生想象的風帆,搭起思維的跳板。課堂提問中要注意圍繞一個目標,設置梯度、難易適中,抓住關鍵點、難點分散,可以從“以舊引新、先易后難、挖掘深度、啟發思維”四個層次設計問題,在思維訓練上做到層層遞進。所以,一位有經驗的老師應當善于運用多樣的設疑方法,來啟迪學生思維激發思想火花。
6、教學取境生活
教學源于生活,生活既是教學。生活是知識之源,感知之始,把教學和學生熟悉的整個生活,整個社會相聯系以來,做到陶行知老人曾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相信一切都是事半功倍的。
課堂情景模擬添加生活:生活即教材,生活中的很多知識都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源泉,老師在課堂中適時地引入生活情景,既可以解決學生由于地域、家境、經歷等不同而帶來對課文感知能力不同的問題,又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習興趣。
課堂情景模擬還原生活:課堂既是生活,在課堂教學中,從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入手,把學生熟悉的生活背景做為材料恰當地創設情境,讓學生如同置身于現實生活中循序漸進的接受知識,領悟知識,把感性的書本知識上升為理性的自我知識,并可以用知識的思想增強自己實踐意識。
如此,還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允許他們自由的暢談自己的想法。讓課堂動起來,讓思維舞起來,師生水乳交融的課堂才是成功的教學,才真正能使語文課堂成為學生汲取知識的“樂”園。
在語文教學中訓練學生思維品質的方法和途徑很多,但總的來說,我們要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突出知識形成過程,聯系已有知識經驗,創設良好教學情境,注重對學生的思維品質進行訓練,努力構建思維型語文課堂,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做到學思結合、知行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