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琳 羅瑞 沙為超
【摘要】世界觀、人生觀、價格觀教育是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情感培養,大學生更是肩負著振興祖國的重要歷史責任,這個群體的情感觀的培養與教育更是勢在必行。本文分析了人的情感特點,并針對其中的環節一一對癥下藥,通過對四種教育的詳細介紹完善和充實了大學生情感觀的培養與教育。
【關鍵詞】親情教育 友情教育 感恩教育 憐情教育
眾所周知,人都是有情感的。但感情不是知識、不是理論,也不是什么具體的東西、物件,它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在心理學上給情感的定義是:感情是情緒與情感的總稱,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及相應的態度和相應的行為的反映。它與感知、記憶、思維等心理過程不同,主要不是對客觀事物本身的反映,而是對肢體與客體之間關系的反映。人的情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表現形式,例如喜歡、憤怒、悲哀、快樂,也就是我們平時最常說到的喜、怒、哀、樂四種情感表現。當客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時,人就表現出肯定的態度,產生滿意、尊敬、贊賞、愉快等內心體驗;反之,則會表現出否定態度。產生憎恨、恐懼、憂慮、憤怒、不滿、羞恥等內心體驗。這就說明了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與該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密切相關。情感是知識向智力轉化的動力,是人格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學生智力的發展,有賴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優化。佘雙好則進一步談到,情感的發展不僅為人的行為提供了動力,增進了個體生理的發展和成熟,而且對人的道德和社會性情感的養成和升華起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人的情感還有以下的幾個特點:
社會歷史性:情感是與人的社會性需要,與人的意識緊密聯系的內心體驗。如責任感、榮譽感、正義感、美感等。它是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會實踐過程中發展起來的,所以它才具有了社會歷史性。
情境性: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例如,在具有快樂氣氛的情境中,一個人就會產生快樂感;在具有悲哀的情境中,一個人就會產生悲哀感。這就是情感的情境性。
穩定性:宏偉的事業往往需要穩定而持久的熱情,凡是成就大業的人都具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頑強毅力,都具有不怕艱難困苦、不怕流血犧牲的高貴品質,都具有至死不渝的崇高信念。如果一個人沒有穩定而持久的熱情,“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那么他必定一事無成。所以,人的情感具有穩定性。
然后,情感的生理表現卻不太明顯。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說:“沒有情感,就沒有教育?!鼻楦薪逃且粋€過程,而情感缺陷也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現在教育更多的是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但對情感教育的關注非常缺乏?!鼻楦薪逃膬热輳暮暧^來講主要有親情教育、友情教育、感恩教育、憐情教育等方面。
親情教育
教育現代大學生,我們首先要使他們具有強烈的親情觀念。那么要讓他們有親情意識,我們就要在教育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使他們做下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尊重父母。由于現在的大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家庭中的親情教育,也就主要體現在對父母的尊重上。這是與父母相處的基本出發點。我們要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使學生們樹立這樣的觀點:我們要感激父母對我們的生養之恩。因此,無論有多大的分歧,子女都應該保持對父母的尊重和禮貌。
其次,要多與父母交流與溝通。一些學生會說父母不理解他們內心的想法。但是他們沒有考慮到他們內心的想法往往是由別人轉述或者在不情愿的情況下用激動的態度和不禮貌的語言告訴父母的。俗語說得好:沒有父母會害孩子的。我們也相信父母是我們這一生中最值得信任和依賴的人,他們會用他們的處世經驗來知道我們生活和工作。因此,我們要與父母多溝通。
第三,求同存異,不走極端。有些觀點不一致,可以先放到一邊,慢慢討論,不要強詞奪理,不要逼著父母接受自己的觀點。有的學生甚至有極端的想法:父母不接受自己的觀點,就大吵大鬧、跳樓上吊的,更有甚者在一怒之下會將父母送上黃泉路,這在心理學上來講是一種極端的心理,是應該避免和予以制止的。我們只有在和父母有不同意見的時候,能做到不走極端、求同存異,這樣才能有共同對話的前提,才能保證與父母溝通的順暢進行。
所謂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那將是一生的一大憾事。教育大學生感念父母的恩情,愛戴父母,向他們盡孝,回報父母,己成為我們今天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
友情教育
現代的大學生普遍都是出生在獨生子女家庭的。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就會使學生產生孤獨感,這種孤獨感在環境的作用下會慢慢放大,導致學生性格上的孤僻,不愿與人交往,甚至是自我封閉。這就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不愿與人交往——交往障礙——排斥與人交往。友情在他們看來似乎成了奢侈的東西。
所以,我們在教育的過程中就要使他們懂得友情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性。要讓他們了解:友情可以調節和豐富生活的內容,緩解緊張心理,避免孤獨感。友情也能對搞好學習和工作產生推動力,朋友之間的相互激勵是推動人搞好學習和工作的動力。集體成員之間的互相關愛,能增強集體的凝聚力,促進集體的團結和進步。
但是,由于大學生的社會閱歷不深,興趣愛好、性格習慣等不盡相同,擇友標準也不完全一致,古人云“出門慎交友”,也就是說,結交朋友需謹慎,要有正確的原則做指導,抵制各種不良影響,不搞勢利之交,不搞“哥們義氣”;不交損友,善交益友,樂交凈友。這才是真正的交友之道。
感恩教育
恩情,就是恩惠。給予、贈予、師恩、親恩到大自然、社會的賜予,都是恩情的范疇。說到底就是一個施與回報的問題?!笆苋说嗡?,當以涌泉相報”講的就是必須回報恩情的道理。
如果我們在這些方面都能讓學生做到的話,那么我們當代大學生的情感觀的培養與教育也就得到了完善和充實。健康的情感,是消融代溝阻隔、排解認知障礙、實現師生感情溝通的重要和必要手段。情感教育,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礎。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教育工作者都不應記一條神圣的教育規則:勿傷害!
【參考文獻】
[1]《當代大學生的道德困惑》,朱瓊瑤等著,武漢工業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2]《當代大學生道德理想論》,張應杭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自我鍛造,追求卓越——大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實際演練》,錢煥琦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透視人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俗講話》,顧堅著,安徽師大圖書館館藏電子資源——超星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