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
【摘要】為了激發一年級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課本中的美術知識巧妙地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
【關鍵詞】一年級美術 生活 藝術
【正文】
美術課程標準中指出: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因此美術學習絕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技能技巧的訓練,而應視為一種文化學習。
任何一門學科都和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尤其是美術學科,藝術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為了激發一年級學生對美術課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中,筆者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將課本中的美術知識巧妙地與生活實際進行結合。下面,我就簡單談一談,怎樣將一年級美術與生活實際巧妙結合。
一、繪畫課與生活巧妙結合。
1、心有所想才能妙筆生花。一年級孩子好動,對所見過的事物印象不夠深刻,而且見識面短淺,見過的美術作品比較少,頭腦中不留任何印象。因此,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了解兒童的心理特征和學習習慣,選擇一些生活中的圖例引導學生觀察,同時選取一些色彩對比強烈的藝術作品進行欣賞。通過對生活實例和作品的對比,刺激兒童的感官,激起兒童的欣賞興趣,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有了兩組圖片的欣賞,孩子心中有了要表達的事物,創作起來比較得心應手。
2、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繪畫作品的創作題材來源于生活,但我們不能要求孩子進行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原因是人不是照相機,而且人是有思想的。作品是通過對生活的寫照而表達自己的情感。鼓勵學生對著生活實例說說想把哪部分的造型或色彩進行改動,進而達到表現自己思想的目的。所以,我們要緊緊抓住一年級孩子想象力豐富的特點,鼓勵他們大膽想象、積極創作。
二、手工課與生活巧妙結合。
1、全面了解生活中的素材,制作方法多樣化。課標中要求;一、二年級的孩子的學習目標是:觀察身邊的用品,初步了解形狀與用途的關系。嘗試不同工具,用身邊容易找到的各種媒材,進行簡單組合和裝飾,體驗設計和制作活動的樂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以觀察和體驗的方式,了解身邊的用品的形狀、色彩、尺寸、材料與用途。 用畫、撕、剪、粘的方法進行簡單的組合與裝飾,表現自己改進用品的想法。 嘗試多種媒材,引發豐富的想象,體驗設計與制作的樂趣。
2、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老師們在授課過程中,可能會遇到,教材中規定的手工材料準備起來難度較大,或者操作難度較大,這時,教師就要善于發現自己所處區域的特色,選取符合本地區孩子生活的材料替代完成美術作品。
3、開設手工課校本教材。常年教授美術的老師們知道,教材中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對于發展學生的美術素養都能起到最大的作用。咱們祖國地大物博,文化源遠流長。每個地區都有獨特的傳統藝術,這就需要教師挖掘本地區的傳統藝術素材,編成校本教材,組織孩子們學習,這對于兒童欣賞、創作能力都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能夠傳承文化。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其他地區有特色的民間美術編入校本教材中,形成自己學校的美術特色教學,這一類美術作品,孩子們大都能夠接受,并常常進行學習。
三、欣賞課與生活巧妙結合。
課標指出:要求一、二年級學生能夠通過觀摩、討論的方式,欣賞感興趣的美術作品。
1、欣賞與了解民間玩具和現代兒童玩具,感受其造型與色彩的特點。新疆有著悠久的歷史,教師要善于收集新疆傳統的民間玩具圖片(實物更好),供學生欣賞學習。
2、通過觀摩錄像、圖片等,對動漫作品,特別是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國產動漫作品進行欣賞與討論。了解新疆民間美術的發展,激發民族自豪感。
生活是美好的,藝術作品更是高于生活而存在的。我們的美術教學萬不可脫離了生活而孤立存在,那樣的教學是沒有趣味和靈魂的。
【參考文獻】
[1]《美術新課程標準》
[2]《小學美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