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彥峰
摘要:20世紀初,出現了一批對推動中國畫轉變有非常重大影響力的知識分子和畫家,如劉海粟、徐悲鴻、徐志摩等,他們在激烈和尖銳的批評明清文人畫的同時,提出來以恢復宋代院體畫的那種寫生,主張結合中西繪畫之所長開辟中國畫的新紀元。在他們看來,中國的科技和政治落后于西方,同時中國文化和中國畫也同樣落后于西方,因此,需要向西方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繪畫體系。西式繪畫體系跟中國的繪畫體系在他們的角度來看,宋人院體寫生與之有很多跟西方寫實主義繪畫相近的地方。而“專重寫意不尚肖物”的元明清的文人繪畫,則是中國畫之衰落。這些嚴厲的批評在今天看來雖然固有其歷史和時代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我們在當下需要重新的認識他們的觀點。但是在這些人當中,除林風眠之外,主張中西結合的畫家大都以西方寫實主義風格為參照,在實際創作中根本沒有直接運用宋朝院體工筆畫寫生的古法創作,代之卻以傳統水墨寫意的畫材工具去努力融合中西兩畫種。這種現象在很多時候對于處理寫實造型與寫意筆墨之間所形成的矛盾,使畫者每每陷入魚和熊掌不能兼得的困惑之中,這些都為當代工筆畫的興盛提供了契機。不管怎么樣,他們的思考與探索為后來工筆畫的崛起和復興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工筆畫;當代;發展現狀;特征
引言
20世紀初期的“美術革命”和20世紀80年代“八五新潮美術”運動,其求新求變的思潮對于糾正中國畫與社會脫節的現實起到了轉折性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美術革命”重要的取向便是科學理性的廣泛介入,這一運動為傳統再發現與中西融合提供了有效的語境支持,并成一時的潮流。這場變革對于工筆畫家介入社會現實的訴求獲得了難得機遇。使工筆畫家的視野由此走向深廣。
一、當代工筆畫的現狀綜述
上世紀80年代工筆畫開始真正崛起,改革開放后,大量的西方的現代藝術思想不斷涌入,進而使思想和精神得到了自由和解放,引發了八五新潮美術,這種思潮是中國畫摒棄了傳統筆墨表現的很多束縛,在視覺上給人以極大地新鮮感和沖擊力。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后期唐勇力,田黎明等一批所謂的“新文人畫”①的畫家,又開始重新討論中國畫的創新問題,開始反思在“八五新潮”[1]美術中出現的那些遠離傳統的怪異荒誕畫風,有明顯再次回歸傳統的趨勢。這批畫家都有很深的傳統功力,特別是其中的工筆畫家如徐樂樂、周京新等更是以傳統文學為題材,創作了大量有很大影響力的作品。所以,工筆畫創作應該回到傳統中來以宋代院體寫生為基礎和立足點,同時借鑒西方寫實繪畫藝術以及吸收其他畫種的各種優勢,從而豐富工筆畫自身的表現語言。
無可否認,當代工筆畫的興盛,不只是上世紀初“中國畫改良”這一論調的當代回應;也是在對八五新潮美術運動的矯正,矯正了那種過于脫離現實生活的變形和夸張的奇異畫風。從而造成了當代工筆畫發展的重要契機,當然還有來自普通大眾的審美取向問題和新世紀多元文化的影響。一方面,大眾對于繪畫的最簡單的要求是要畫的真實,特別是是現代都市生活的人們,物質文明帶給人們很多的享受,高科技手段很容易就制造出那些超寫實的影像和畫面,而這些影響潛移默化的就會引導人們的審美取向,并反映出對工筆畫的觀賞,對與那種寫實手法逼真細膩的畫作,就會投以贊嘆的目光。另一方面,多元的文化背景,也使畫家得到了更為寬闊的創作自由,使之不光題材選擇有很大自由,技法表現也很自由,從而使視覺感受與工具表現相融和,使很多人對于寫實的追求,達到了極細、極精、極準的視覺效果。筆者覺得,書畫藝術市場與美術大展選評的標準,反映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大眾審美的雅俗不同的層面。之所以要對工筆畫發展歷史的脈絡略作簡單的梳理,是為了盡最大可能地避免就事論事的詮釋當代工筆畫發展趨勢的種種現象。
二、當代工筆畫的基本特征
傳統工筆人物畫以線造型,線的內在屬性和特點已經為其形式奠定了基調,使畫者必須對物象提煉和概括,將物象按其本質特征和語言規律給予取舍、重組與再造。工筆畫既能細致入微,又能舍棄繁縟,有著極強的表現力,同時歷代畫家都能于此生發出豐富的形態與樣式,實乃智慧的體現。當代工筆人物畫在傳統基礎上派生出諸多樣式和形態,反映在風格特征上的變化大致有如下幾種基本特征:
(一)以傳統勾勒渲染為主,巧妙融合西方素描深入刻畫形象的優勢,進行寫實性與理想化處理,即在充分描繪現實生活的基礎上去挖掘詩意美。傳統寫生所含蘊的格物精神使傳統工筆畫出現了唐宋高峰。在當代,寫生方法的多樣化和吸收現代西方現代美術教育之寫實造型觀念,對照模特寫生、拍照或兩者相結合進行都可謂前所未有,這使我們看到了此畫種在深入表現現實生活方面的優勢。工筆畫的深入、細膩、精微都符合了當代現實生活的精致、實用、理性等氣息。代表人物和代表作有何家英《秋暝》、金瑞《夢回埃及》、王冠軍《錦瑟年華》等。
(二)汲取洞窟壁畫、民間繪畫等傳統資源,融合水墨的部分表現形式和手法,對傳統中已有材料和繪畫元素進行重新組織和運用,求取空間的虛構性,打破邏輯的完整性,強化工筆畫的表現性與寫意性。這是它向外和向傳統拓展的主要方向之一。這批畫家在努力吸收傳統繪畫精髓的同時也廣泛的吸收西方現代繪畫的一些表現手法。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唐勇力《夢回大唐》、王穎生《踱步》、安佳《祈禱》等。
(三)借鑒西方繪畫和日本現代繪畫的某些表現手法,強調色彩的豐富性、體量感以及畫面的構成意味,最求視覺效果的沖擊力,這類作品造型常常概括、簡潔,為色彩發揮和主觀處理提供了諸多可能。在材料、色彩、制作、肌理與張力表現幾個方面,都引發了眾多的實踐,如用特種紙、拓印、噴繪、撞水、撞色、洗擦等各種技法。代表人物代表作有胡偉《新青年》、胡明哲《青蘋果》、韋紅燕《花叢》等。
(四)具有夸張、變形、裝飾傾向的表現樣式,這種樣式將傳統人物畫講求的意趣美、情態美再行擴大和發揚,并結合當代人的生活對人物進行必要的夸張處理,類似明代畫家陳洪綬夸張畫風的延續,或以民間年畫版畫為資源的變異,同時,在造型觀念及線條表現上融入許多時代因素。化傳統為當代。代表人物代表作有李少文《九歌、周京新《水滸組畫》、劉金貴《晌午》和陸燕《蜻蜓》等。——上述四種形態不是截然分開,有其交叉疊加之處,其共同點是都比較注重畫面的形式、注重繪畫材料的運用以及制作的手段,強化繪畫本體意識,在傳統資源開發過程中又自覺地借鑒、融合當代藝術的視覺經驗和某種特性。
三、結語
盡管每個工筆畫家對于當代工筆畫創作手法存在著許多不同和差異,甚至在藝術主張也存在著極大對立性和差異性,但是在當代工筆人物畫多種風格發展前提之下,這幾種工筆人物的再現手法在他們各自發展的道路上是平行共進的,不存在誰壓過誰的問題。從事中國工筆人物畫創作的藝術家們,各盡所能,以不同的方式實踐著共同的藝術理想。主張雖然不同,手段雖然存在差異,但是努力使工筆人物畫的民族化與時代化相結合的意愿卻是相同的。大家都將對中國工筆人物畫的傳承和發展作為自己的己任,為工筆畫的繁榮發揮自己的積極作用。
【注釋】
①新文人畫:新文人畫,即“中國新文人畫”指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藝術界出現的一種文化現象,1986年由邊平山組織發起。
【參考文獻】
[1]蔣采萍.唐秀玲.工筆人物技法新編[M].杭州: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2001:8-21
[2]楊大衛.試析當代中國工筆人物畫創作的兩種趨勢——以何家英和唐勇力的繪畫創作為例[D].蘇州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