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楠楠
摘 要: 越是在備戰中考的沖刺階段,就越要尊重語文學科學習的規律,做到樂享語文學習,收獲具有個性的閱讀體驗。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的《詩兩首》出自大師之手,內容上值得仔細品讀,情感上的共鳴需要深入之后方能產生,《詩兩首》課堂教學在中考沖刺階段的人性化設計值得思索。
關鍵詞: 樂享 語文課堂學習 《詩兩首》 教學實踐
九年級的語文教學充滿了“戰場”氣息,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都會把矛頭指向中考,每個人的心里都明白——我們所學所教的都是為了中考。七年級和八年級時的語文學習興趣蕩然無存,剩下的只有緊張兮兮的奮戰。其實,備戰中考是從學生學習語文的那天起就開始了的,語文科目考查的是素養和能力,即使到了九年級,語文教學還是應以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保持學生的閱讀、練筆習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根本任務。越是大考,就越要求師生忘記考試的“硝煙氣息”。樂享語文學習帶來的喜悅,幫助學生收獲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才是語文教師應該做的。
這里分享九年級下冊《詩兩首》的課堂教學實踐,以期為以后的教學提供參考,也希望給同行們提供研討樣本。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一個專題為“愛國思鄉”的詩歌賞讀,第一課為《詩兩首》,分別選了艾青的《我愛這土地》和余光中的《摘 要: 越是在備戰中考的沖刺階段,就越要尊重語文學科學習的規律,做到樂享語文學習,收獲具有個性的閱讀體驗。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的《詩兩首》出自大師之手,內容上值得仔細品讀,情感上的共鳴需要深入之后方能產生,《詩兩首》課堂教學在中考沖刺階段的人性化設計值得思索。
關鍵詞: 樂享 語文課堂學習 《詩兩首》 教學實踐鄉愁》。兩篇大師級的詩作,文字數量不多,但內蘊豐富,如何在尊重學生的閱讀體驗的同時順利引導他們體會詩歌的思想感情呢?我認為詩歌的解讀需要緊緊聯系創作的社會背景展開,只有身處創作者的時代中,才能真正走進詩歌,才有可能真切地體會出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我要求學生課前查閱詩歌創作背景,了解作者處境,課上脫稿講出。要求脫稿講出,學生們必須將前景材料吃透。果然,學習《我愛這土地》一詩時,很多學生都能用自己的話講出來,令我驚喜的是,部分學生回憶起了七年級下學過的《土地的誓言》一課,并自覺地將之和《我愛這土地》進行比較。如此,學生明確了《我愛這土地》的朗讀基調——第一部分:低沉,悲哀;第二部分:悲痛且執著。接下來,給學生時間試讀,同伴之間指出不足,加以彌補。然后,我請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化身為詩中的鳥,描繪出心中殘損的國土,落魄的家園,吶喊的民眾……就是這樣的國土,死了的鳥卻將全部的軀體奉獻給了她,鳥為什么要這樣做?這一問題的回答深度直接檢驗了學生剛才的想象程度,有的學生不僅談到了鳥兒對國土深沉的熱愛,還體會到了像鳥一樣隨時準備奉獻自身的愛國志士的悲壯情懷。學生們的情感此時已被充分調動起來,帶著這樣的深入解讀繼續第二部分便順理成章了。第二部分簡簡單單的一問一答,卻是全詩最激情澎湃,最能展現作者對國土深沉強烈之愛的:“常含淚水”和“愛得深沉”是需要醞釀情感加以深刻理解與朗讀的。我讓學生先指出“淚水”為何而流,再自由講述在當時的社會情境下如何做到“愛得深沉”。這樣抓住關鍵詞語引導學生繼續聯系時代背景解讀詩歌的做法,收到了極好的課堂效果。
有了前一首詩的學習方法借鑒,教學《鄉愁》一課時,我便有了信心。我仍然讓學生說詩人境況與時代背景,好在九年級的學生對近代歷史已有一定了解,知道特殊歷史時期海峽兩岸的分隔事實,作者余光中,一生都處在頻繁的奔波和遷徙之中,多次與親人分別。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寫下了《鄉愁》這首詩。可是,大陸學生是很難體會到這種“有家不能回”的痛楚的,上課伊始,我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上世紀90年代,幾個臺灣青年去一位伯父家做客,讓青年們感到奇怪的是,伯父家居然供奉了一只破碗。原來,1949年,國民政府離開大陸前往“臺灣”之前,抓了一大批青壯年,為將來反攻大陸做好準備。這天早晨,這位伯父端著家里的碗來買早飯,不明就里地就被大兵抓走。幾番輾轉到了臺灣,索性碗沒有丟,這只碗就成了伯父從家里帶出的唯一物件,以后每每思念故土與親人,伯父就只能將所有的情思寄于碗上。海峽兩岸互通往來后,伯父得以重回大陸,但早已物是人非,陪伴他的最后只有這碗。
這個故事講完后,許多同學唏噓不已,此時他們已經漸漸被故事中的思鄉情懷感動了,《鄉愁》一詩讀來便見情懷見深度。接著,讓學生提取詩中的四種物象,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中四個不同時期的故事,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將一位浪跡臺灣苦苦思念故土的游子的故事娓娓道來。我挺佩服學生的想象力:貼著郵票的信寫了什么樣的內容、拿著船票與新婚妻子作別的神態心理、冰冷墳墓隔斷的母子深情、淺淺海峽帶來的人間痛苦在學生的筆下豐滿了起來。展示完畢,再請學生讀,這次讀則是帶著理解的朗讀,是帶著對具化鄉愁和虛化鄉愁的雙重理解的,情感自然而然到位,詩歌的價值在學生的思與讀中便提升了。
《詩兩首》的教學實踐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自主性,給了學生充分的時間思考,提供了豐足的空間進行展示,將語文素養的提高放在首位。我堅信,只有在內驅力推動下展開的學習活動才是有效的,即使在大考壓境的環境中,也要尊重學科特點,創造學生喜愛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收獲屬于自己的閱讀體驗,真正樂享語文課堂學習成果。
參考文獻:
[1]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徐國榮.教材解讀:應首先注重教學內容的確定[J].江蘇教育,2008(9).
[3]孟輝鈺.對中學語文教學的感受與認識[J].考試周刊,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