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芬
摘 要: 新課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目標,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與活力。初中生物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一門重點課程,也是提高學生對生活、生命認識的重要途徑。作者主要結合自身教學經驗與實踐,分析增強初中生物教學效果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 初中生物 課堂教學 有效性
在新課程“以生為本”教學理念的指導下,增強初中生物課堂教學效果不僅要保證生物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還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生能力提升與思維發展,進而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成為符合社會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一、以生為本,精心設計課堂教學
以生為本主要強調在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出發,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初中生物是一門充滿科學性、實用性與趣味性的學科,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要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豐富課堂教學,進而使學生在充滿好奇與信心的狀態下學習。
如教學《生態系統》這一節時,充分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自然生態系統的循環,讓學生通過觀看一片森林內的生物生活狀態思考影響這些生物生存的因素,并考慮如果其中一個生物不存在,那么其他生物將會產生什么變化,從而引導學生得出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概念。在學生基本理解掌握這些內容后,再為學生播放課件,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討論分析淡水生態系統中的一條食物鏈,讓他們感受生物知識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聯系,有助于提高學生保護環境的意識,增強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能力,重視所學課程,為實現高效教學奠定基礎。
二、依托教材,緊密聯系學生實際
教材內容是學生獲取知識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教師的引導與講授是學生獲取知識最有效的手段。因此,教師依托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將其與學生生活實際相聯系,是增強生物課堂教學效果的有效教學策略。將生物知識融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有助于學生在生活中感受生物知識的神奇,體會到生物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進而提高學生應用生物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實際現象的能力,對學生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例如,教學《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時,在學生了解綠色植物的種類后,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調查校園里綠色植物的種類,并對照教材中給出的植物類群對這些綠色植物進行歸類。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交流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的類群,不同的植物類群有什么樣的特征,它們有什么相同與不同之處。經過這樣分析與實踐,學生對生活中這些熟悉的植物有更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在探索與實踐過程中,學生有效提高了觀察能力與概括能力。
三、有效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課堂導入是實現有效教學的前提與基礎。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專業素質,采用合適的導入策略,將學生學習興趣充分激發出來。初中生對新奇的事物是充滿強烈好奇心與求知欲,那么教師就可以巧妙利用學生這一特點進行教學,使學生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分析思考問題,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如教學《人的生殖》這一節內容時,首先利用多媒體播放學生感興趣的一個視/頻——試管嬰兒的產生。在學習這節課程之前,很多學生都曾聽說過試管嬰兒,但是道聽途說的內容不是很全面,他們對試管嬰兒充滿強烈的好奇心。我在播放這個視頻時,學生看得目不轉睛,既感嘆先進的科學技術,又感嘆生命的神奇與奧妙。視頻播放完畢后,課堂氛圍十分熱烈,學生如火如荼的討論將他們的思維充分調動起來,在活躍的氣氛中這節課堂教學開展得十分順利。
四、教學新穎,調動學生學習熱情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一個詞——審美疲勞,在教學中也是如此。如果教師僅采用一種教學形式與方法,學生就會認為生物課堂是枯燥乏味的,生物知識是晦澀難懂的,從而使學生在主觀上對生物學習產生排斥心理,不利于高效課堂構建。那么要改變這種審美疲勞現象,教師就要采用新穎有效的教學形式,為課堂注入新鮮元素,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例如,教學《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這一節內容時,我就采用微課與翻轉課堂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首先,我錄制了幾段微視頻讓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這些微視頻的內容是層層深入的,以便學生學習時逐步理解知識,在符合學生認知的基礎上使其有信心有動力學習;然后為學生設計幾道練習題,讓學生檢測自學成果,幫助學生進行初步的查漏補缺,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后,我讓學生在課堂上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并提出自己的疑問,以便通過學生的交流得以解決。這樣新穎的教學模式學生都覺得很新奇,積極踴躍地回答問題,課堂學習氛圍熱烈而濃厚,學生學習效率得到極大提升。
五、加強實踐,提高學生生物素養
實踐是初中生物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環。通過生物實踐,不僅可以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還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使其在實踐中用生物視角看待問題、分析問題,進而有助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快速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因此,教師要積極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讓學生在實踐中應用生物知識展示自我,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
我曾經組織學生在班級里舉辦過一個以“趣味生物”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即讓學生搜集與生物與關的故事,或者生物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等。學生通過課下搜集,查找到許多資料。有“袁隆平與雜交水稻”、“達爾文與進化論”、“李時珍與《本草綱目》”等,還有的學生介紹艾滋病的知識,向學生傳播正確的認識。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學生形成社會責任心,還有助于提升學生素質。
六、結語
在新課程改革教育背景下,教師要在新教學理念與教學形式下采用新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為生物課堂注入新鮮的元素,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使其真正成為課堂學習主人,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活動,進而構建高效的生物課堂,增強生物課堂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海青.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初中生物教學情景[J].生物技術世界,2012(07).
[2]包閩.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中運用新聞素材培養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D].陜西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