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開勤++趙敏玲++殷淑芳
[摘要]“師徒制”式的人才培養,可以采用項目式、梯隊式、導師制式、準員工式等模式。在知識傳授、技能訓練、技術傳承活動中,廣泛采用師徒制模式,創造符合人才培養和成長規律的教法、學法、幫法、帶法,讓受教者更好地提升知識、方法、技能、技巧、品德,讓教導者獲得更多的發揮、傳授、展示的機會,這是人才培養短、平、快,且十分有效的模式。
[關鍵詞]師徒制;技能訓練;技術傳承;人才培養
[DOI]10.13939/j.cnki.zgsc.2016.23.081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決策部署,推動高校轉型發展,重拾和創新師徒制式育人、培人、樹人模式,是適時而適宜的。
青島濱海學院積極響應國家號召轉型發展,積極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人才培養的路子,大大提升了學生就業、創業能力。
1項目帶動、案例剖析式師徒制的運用
木工鼻祖魯班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現在木工用的手工工具,如鋸、鉆、刨子、鏟子、曲尺、墨斗等都是魯班發明的。而魯班學藝的過程,能夠帶來不少啟示。
據傳說,在魯班跟著師傅學習了基本的木工操作方法后,進入提高階段,師傅把魯班領到自家西屋,屋里擺了好多木制模型,有樓、閣、橋、塔,還有桌、椅、箱、柜,各式各樣,非常精致,魯班很是好奇。師傅讓他把這些模型一個一個拆下來再安上,每個模型都要拆了安,安了再拆,讓自己專心的學。魯班把模型翻過來、調過去看,每一件都認真地拆,仔細地安,一遍又一遍,苦學了三年。最終,他把所有結構都搞明白了,把所有的手藝都融會貫通了。期間,師傅起到了引路和提點的作用,在學習的過程中魯班充分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和主觀能動性。研究能力的訓練和思維習慣的養成,對模型的感性認識,對模型的深入研究,是造就魯班成功的基礎,是其日后不斷深入學習的動力。
當今,高校及職業院校培養學生,利用項目及成功案例的模仿、消化、吸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也可以認為是一條捷徑。認識和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從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開始,也就是起于感性,物化于理性,內化于心,這樣才能真正有效,才能長久。
青島濱海學院轉型定位于應用型人才培養院校,教學中十分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在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創造良好的硬件設施條件的同時,注重教師隊伍實踐指導能力的培養,努力打造雙師能力人才隊伍,造就師徒制培養人才的軟硬件條件。針對學生,從易到難,精選訓練項目,由傳統的項目入手,逐步增加難度,拓展寬度,并注重引入創新項目和內容;全天候、多場地開放實驗實訓場所,提供訓練時間和空間;政策鼓勵參加各種職業能力大賽,提供鍛煉提高平臺。項目帶動的結果是,學生的基礎厚實了,學生的能力提高了,參加大賽取得的成績多了,成績級別也從市級到省級到國家級高了,獲得的專利數量也逐年增加。項目帶動,案例剖析式師徒制,是值得堅持和推廣的好方式。
機械設計與制造工程技術人員,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模仿設計。傳統的模仿設計訓練項目,如減速箱結構設計,臺虎鉗、螺旋千斤頂結構設計,齒輪泵、葉片泵、汽柴油發動機的拆裝、軸系結構的設計組裝等,對于從業人員了解機械裝置的基本結構,熟悉軸向定位與固定、周向定位與固定、密封、潤滑、防松、間隙調整等措施,無疑能夠從中看到、學到、體會到設計真諦,從中吸收借鑒好的措施、好的途徑、好的范例。
2梯隊建設、傳幫帶式師徒制的實踐
青島濱海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運用學哥、學姐傳幫帶式師徒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不可否認,由于存在著年齡的差距、能力的差距對知識和技能傳承有“代溝”現象,有些事情,有些方面,在同齡人之間更容易接受和傳遞,利用好先入門或已有成績的學哥、學姐,帶動或指導初步“涉水”的學弟、學妹,共同的興趣愛好,共同的教育背景,很容易達成共識,學到位、認識到位、體會到位,對于知識和技能的傳承、傳遞,更加方便,更加直接。
學校機械加工實踐教學基地、藝術傳媒實踐教學基地、醫護實踐教學基地、工程測量學會、電器維修部等實踐技能部門,還包括軍訓團、技能社團等學生組織團體,都建立健全了梯隊建設制度,一批一批傳幫帶,既調動了學哥、學姐的積極性,使其有成就感、自豪感,又推動了學弟、學妹的主動性,使其有親近感,一舉雙得,一箭雙雕。
機械制造方面,利用實習實訓基地的設備,能夠練習鉗工技能,包括基本的劃線、鋸、銼、鏨、刮、鉆孔、鉸孔、擴孔、攻絲、套絲、研磨等。能夠練習普通機械加工和數控加工技術,包括車削、銑削、磨削、刨削、鉆削、沖壓、折彎、線切割等。
傳幫帶式師徒制,帶出了不少“好徒弟”。機械、機電、數控、模具等專業的很多學生,加工制造專業能力明顯增強,涌現出了不少技能熟練的學生,個人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3頂崗實習、準工作崗位式師徒制的實施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是將知識內化、技能提高的必由之路。當在校學生學習并掌握了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懵懂接受了一些技能入門訓練之后,接觸生產實際,在實踐工作崗位接受師傅的言傳身教,反復看和做,模仿加琢磨。開始一定生疏,開始可能存在失誤,都屬正常,要有虛心的態度,誠懇接受師傅的訓導,不斷地積累經驗。一遍生,兩遍熟,三遍五遍不用問師傅,這個道理要懂得。
青島濱海學院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很好地利用了頂崗實習這種形式,多年來,走校企合作培養的路子,頂崗實習制度已經形成。高職專科學制學生到了二年級下半學期,本科學制學生到了三年級下半學期,陸續分期分批進入合作企業實習培養,寒暑假期間照常實習,隨企業作息,按“準員工”來要求和對待。實習期間,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生產管理部門、技術部門、車間管理人員和師傅,共同組成“師傅團隊”,對學生的安全、食宿、學習、紀律、工作、技術等全方位指導,對學生快速熟悉企業文化、企業規章制度,掌握基本生產技術和要領,很快就變負擔為幫手、助手。基于良好的合作以及學生良好的表現,很多企業專門設立實習獎學金,表彰和獎勵表現突出的學生“準員工”。
4本科生導師制對師徒制加以拓展
青島濱海學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的實踐,起步于2014年,在我校算是一項新的管理制度和育人模式,盡管制度本身有待于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模式需要深入探索,但不失為師徒制人才培養的新途徑之一。相比于高校面向高學歷層次的碩士生、博士生為主的導師制,以及部分高校實行的科研導師制,在本科生階段實行全面導師制,是一種較新的育人模式和制度。相比班主任、輔導員制度或科研導師制,是一種拓展和創新。
在執行導師制的過程中,學校導師運用現代媒體和信息手段,建立QQ群、微信群,建立師生溝通與交流通道,及時發布友情提示、通知,隨時交流思想、學習等。導師制條件下的師生關系更加融洽,學生把導師看作是可信任的長者、朋友,導師把學生看作是年輕的孩子、好友。導師制的實行,更有利于學生盡早關注或專注于自己的專業,參與專業有關的活動,比如專業領域的競賽、技能鍛煉等。
導師制的實踐是成功的,是值得繼續推行和不斷完善制度的好模式。導師制的好做法、好經驗,導師制的得與失,值得繼續深入研究,取長補短,推廣借鑒。
5結論
文無定法,文成而法立。當然,教亦無定法,教成而法立;學亦無定法,學成而法立。身處各崗位的育人、培人、樹人工作者,要善于吸收古今中外的育人法則,重溫“師徒制”的方法,創新教學、育人形式,力爭培養出更多有益于人類和促進社會進步的優秀“徒弟”,為實現中國夢,為中華民族的騰飛助力。
參考文獻:
[1]許旭,許程鈞.師徒制教學模式的思考[J].華章,2011(12).
[2]潘琦華.師徒制教學模式在高職文秘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9).
[3]黃利非.高職院校有效開展師徒制教育的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5(8).
[4]王甘林,胡育.校內企業化環境下的現代師徒制運行機制與效果分析[J].長江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