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渭徽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日漸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勞動力選擇向城市轉移。而這些外出務工的青壯年已多為人父母,為了生計,他們不得不將孩子交給老人照看或寄養在親戚家。因此近年來,留守兒童問題已轉成為社會問題。因為留守的少年兒童正處于成長發育的關鍵階段,他們由于無法擁有父母在思想及價值觀念上的引導和幫助,并缺少了父母的關愛和呵護,而對自身的全面健康成長造成不良影響。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
留守兒童問題雖是當今農村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但由來已久,而且是今后一段時期內無法回避的重要問題。從大體上看,這一問題是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快速發展的產物,越來越多的青壯年農民走進城市,在廣大農村留下了這一個特殊的未成年人群體。農村留守兒童問題如此凸顯,對兒童本身而言雖沒有什么短期影響,但由于缺乏來自父母的直接關愛和管教,加之祖輩的溺愛和放縱,他們會逐漸地養成一些不良惡習,這無論對家庭、父母、孩子自身的心理和安全等方面,都會造成難以承受的不良后果,甚至有些青少年違法犯罪,讓家人一生留下遺憾。
在此種背景之下,最受影響的就是孩子們的教育,所以由這一事實引發的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
一、分析產生原因
1.家庭教育的長期缺失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雙方長期在外務工,與子女接觸的機會較少,因此留守兒童普遍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即使有隔代親人或其他人監護,也無法彌補留守兒童在親子感情上的缺失。在早期教育和親情教育的雙面空缺下,留守兒童缺少與父母進行直接情感交流的機會,而使其不良行為長期得不到糾正,以致養成習慣。
2.隔代監護的弊端
在孩子的監護問題上,隔代監護占的比重最大。留守兒童的監護人多為隔代老年人,他們的確文化程度不高,思想意識落后,有一些還身患疾病且管教孩子的方法陳舊傳統,他們只能滿足孩子們一天的吃穿住行方面的基本需求,難以再對他們的人生指明方向,對他們的思想品行進行指導。
3.學校教育不到位
目前,就徽縣水陽明德小學來說,學校辦學條件還有待加強、教學設施還需完善、師資力量還需加強,盡管存在這些現象,但這所小學確是當地很多留守兒童的希望小學。而學校里最為重要的師資結構也不太合理,且有的教師身兼數門課程,思想品德、音樂、體育等方面的教師更是缺乏專業人才。學校沒有開設專門的心理課程或心理咨詢服務,只配備兼職心理教師,他們不能對學生的心理生存教育和安全法制教育等進行有效的活動,削弱了留守兒童的安全健康、道德素質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
這種缺少特殊性、針對性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學校是留守兒童最主要的學習地方,在校學習是為留守兒童提供知識、思想等方面啟迪的重要教育環節,如果這一環出現了問題,則會加劇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嚴峻性。
二、通過分析得出建議
1.祖輩們對留守兒童不僅嬌生慣養,還放任自流
對他們犯的錯誤沒有及時進行糾正,更沒有提醒他們正確的生活方式和學習習慣。因此,要由相關部門對這樣的家庭進行相關引導,告訴老人如何與孩子換位思考并要因材施教,如何讓留守兒童在思想品行、心理和學習等方面回到正軌,不能以打罵與訓斥為主的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來對待孩子。
2.健全建立城鄉戶籍制度
長期以來,我國存在的城鄉二元結構壁壘是導致農村兒童成為留守兒童的主要原因,因為他們沒法享有在城市里學習生活的權利,因而留守農村。因此,相關部門應該打破城鄉隔離的戶籍制度等一系列限制性政策,解除這一人為形成的城市人與農村人的界限,同時減弱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分化。跨越制度的鴻溝,就是最大限度地解除對人員的自由流動和發展的限制,也能對城鄉教育產生重大影響。
3.解決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
這項工程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共同構建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四位一體”的教育監護網絡,來保證農村留守兒童學習生活有人知道、親情有所呵護、安全有保證。
綜上所述,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是一個大問題,它牽涉了很多相關問題,并對國家的社會結構有著很大的影響。所以國家應當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加快戶籍制度改革;社會應當著力打造品牌服務業;學校應當提高責任意識、完善城市教育設施,家庭應當樹立科學教育理念,盡力教育下一代。用這樣的方法“多管齊下”地拆除進城務工人員在就業、醫療、住房、教育等制度上的壁壘,使流入城市的農民工享有與城市人口一樣的平等權利和社會權益,讓留守兒童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成為祖國明日的希望。
參考文獻:
[1]盧曉軍.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有效對策[J].學周刊,2016(5):8.
[2]楊匯泉.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路徑的社會學考察[J].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37-44.
注: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4]GHB0649}
成果。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