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燁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發展與推進,信息技術教育與語文學科的課程整合,已成為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就如何有效開展小學語文課程學習,進行學科間整合,使學生具備信息素養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整合;信息技術;高效;小學語文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內涵
整合是指一個系統內部各個要素間的整體協調和滲透,使各要素盡可能地發揮最大的效益,說到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不是簡單地把信息技術作為輔助教學的演示工具,而是要教師把各種技術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課程中,就像在日常教學中使用黑板和粉筆一樣自然、流暢。其中的關鍵是把信息技術當作學生獲取信息、探索問題、協作討論、解決問題和構建知識的認知工具。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策略
1.找準整合的切入點
(1)通過注入信息資源豐富當前的基礎課程。具體就是把教師的主要精力從制作課件轉向在網上搜羅提高教學質量的資源,并結合實際應用于教學之中。這樣做不但能有效提高教師的信息素養,更為信息技術應用于常規教學打開了大門,能吸引更多的教師越過技術門檻參加到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實驗行列中,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度提高。
(2)將既有的課程與教材進行重新設計。例如,在講授《蝴蝶王國》一課時,我首先設計了一個發散開放的問題:你最喜歡蝴蝶王國里的哪種蝴蝶呢?為什么臺灣被公認為蝴蝶王國?通過查找資料你發現了什么?
(3)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首先選擇一個段落進行自主學習,要求學生在自學過程中做到:看圖片,感受美景;讀課文,理解內容。
學生通過查閱網絡上的相關具體資料,確定正確的答案,在自主理解課文的過程中,既解決教材理解上存在的問題,又對蝴蝶的相關自然知識獲得了補充,同時激發了學生對自然奧秘的興趣,可謂是一舉數得。
2.發揮教師的監控作用
信息技術教育的運用是利弊并存的,要認識到其中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特點:
(1)網絡教育中會發生疏于思想品德教育、人格感情熏陶缺失的問題。
(2)網絡資源豐富,但同時也存在很多不健康、不科學、不積極的內容,還有很多瘋狂刺激的游戲,可能會使學生沉湎其中而無法自拔。
(3)網絡資源的信息內容空泛,學生很難甄別,無法立即進入主題,容易產生迷茫。
教師應該及時發現并克服這些不利因素,既扭轉現代教學教育手段在思想品德、人格感情教育方面的不足,又要加強對學生進行信息素質安全的教育。
3.創建教學新模式
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整合以后,為學生發揮獨立個性、自主合作學習提供了舞臺。也隨之建立了新型的教學模式:
(1)自主學習。倡導自主學習的學習方式,要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自覺主動性,逐步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學習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習興趣和進取精神,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留給學生充分自主學習的空間,讓學生與網絡進行交互,只有如此,才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如果網絡課件,只是單純提供信息給學生瀏覽,而不讓學生自己動手進行練習,那是不合格的,因為最重要的是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如,在教學《觀潮》一課時,教者利用網絡資源具有豐富性和直觀性的特點,引導學生在網絡上搜索如下資料,來引導學生的自主學習:錢塘江潮水奔騰的圖片或者影像資料;錢塘江入海處特殊的地理條件等。通過這些直觀可視的資源,學生很容易就發揮自主學習的意識,突破了文字教學中出現的難點。
(2)合作學習。開展學生間合作學習,要讓每個學生在此任務中積極承擔個人獨立的責任,在活動中相互扶持,相互配合,相互協商解決出現的問題,對活動的效果共同進行評價,通過合作,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增強了合作的精神。
(3)探究學習。在探究學習中,要通過各種學習途徑,使學生獲得知識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創新能力的發展。
如,教學《活化石》一課時,教材中關于“化石”“恐龍的滅絕”,以及地殼的運動等知識點,因為離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實際都比較遠,在教學中,教者通過指導學生上網查閱資料,借助信息技術媒介,解決了時間和空間上無法跨越的鴻溝,把漫長的千萬年的歷史長河變化縮短至幾分、幾秒展現在學生的面前;把枯燥復雜的化石和地殼運動知識具體、形象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讓學生解決了文本上的閱讀障礙,還讓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科學知識,也更鮮活地讓學生認識到網絡世界的博大精深。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計算機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方法及手段,不僅給學生以思維上的啟迪,而且為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創造了條件,同時有利于學生從多渠道、多角度接受信息,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加了文字的感染力,從而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切實有效地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進一步實施。
參考文獻:
李嬌娥.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初探[J].信息技術教育,2003(3).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