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濤(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
旅游產業專業化與地區經濟可持續增長
——基于三亞市數據的經驗分析
王 濤
(三亞學院,海南 三亞 572022)
[摘 要]鑒于旅游產業發展與區域經濟增長關系表現出的地域特征,以海南省三亞市為例,引?旅游專業化變量,探究三亞市旅游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三亞市旅游專業化的最優?平接近60%,??前的旅游專業化?平過?,限制了地區經濟持續增長潛?,同時旅游專業化?平的有益調整在短期內存在?個為期4-5年的“陣痛期”。
[關 鍵 詞]旅游產業;旅游專業化;最優水平;區域經濟增長
隨著全社會旅游消費的增長以及旅游產業的發展,有關旅游問題的研究在本世紀初開始逐漸形成了旅游經濟、旅游環境與生態旅游社會文化三個領域有關的影響研究,同時旅游城市旅游經濟發展的收入增長效應日益成為旅游經濟研究中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國內外學者一般認為旅游的發展能夠帶動地區經濟的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就業機會等而促進旅游地居民個人或家庭經濟收入的增加,但早期的學者主要從宏觀的角度來研究旅游發展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盧卡斯(1988)[1]認為從事勞動密集型的旅游產業專業化生產可以帶動地區經濟或者旅游業的增長,但增長率遞減。Lanza和Pigliaru(2000)[2]發展了盧卡斯的兩部門模型,率先研究旅游專業化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研究表明自然資源豐富的國家進行旅游專業化可以實現較快的發展;同時如果國家較小的話,也可以獲得較高的增長率。國外學者Balaguer(2002)[3], Dritsakis(2004)[4], Durbarry(2004)[5]的實證研究分別表明西班牙、希臘以及毛里求斯的經濟增長與入境旅游外匯收入之間存在顯著的關系。除了這些個案研究之外,Brau,Lanza和Pigliaru(2007)[6]采用143個國家的面板數據,設置相關虛擬變量(國家類型)以及控制變量(對外開放度、初始收入水平),經驗分析表經濟研究方向。
明旅游型國家明顯比其他國家增長的更快,同時依賴旅游業的小國家比其他小型國家也增長的更快。該分析的主要缺陷在于控制變量中沒有設置投資以及人力資本這些對內生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變量,所以使得結論的正確性受到一定的影響。
由于我國早期對旅游業的忽視,國內學者對于旅游經濟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的研究還比較滯后。隨著1998年起中央連續幾年強調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旅游業列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之后,旅游業的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才成為國內學者關注的對象。龐麗、王錚、劉清春(2006)[7]研究表明在東部地區入境旅游和經濟增長存在單向因果關系,東部地區的入境旅游對區域的經濟增長產生顯著影響。但是全國和中西部地區的入境旅游與經濟增長之間不存在顯著的因果關系。楊勇(2006)[8]利用歷史數據對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居民旅游消費支出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作出判斷,認為我國旅游業與經濟增長之間并不存在穩定的因果關系。賀小海、劉修巖(2007)[9]基于1985—2004年的年度數據,對我國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長期關系進行了協整分析。實證結果表明我國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之間具有長期穩定的正向關系。
但也有證據表明旅游經濟的發展會造成一定的負面作用。如Getz(1986)[10]指出,旅游所引起的通貨膨脹和住房市場的競爭已對社區生活造成持續的壓力。Dyer(2003)[11]等研究表明旅游對社區居民的經濟貢獻較小。而且旅游的發展還能導致目的地物價上漲,房價上升,就業結構改變,居民生活成本增加,危及當地的經濟發展等。日益增長的旅游業,以及大量的土地需求、住房和各種商品,有可能對傳統的社區生活水平產生嚴重的影響。
綜上所述,有證據表明旅游城市旅游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但又不是絕對的;同時,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關系表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因此文章以海南省三亞市為例,引入旅游專業化變量,探究三亞市旅游產業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的關系。實證結果表明三亞市旅游專業化水平過高,限制了地區經濟持續增長潛力,同時旅游專業化水平的有益調整在短期內存在一個為期4-5年的“陣痛期”。本文的結構安排為:第一部分為引言,包括有關文獻述評;第二部分引入旅游專業化水平指標,并對三亞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水平進行測度;第三部分對三亞市旅游發展水平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檢驗;第四部分為本文的結論和相關政策建議。
(一)旅游專業化水平測度
為衡量旅游產業發展對地區經濟增長以及各產業發展的影響,需要對地區旅游專業化水平進行測度。關于旅游專業化水平測度有兩種方法,一種用旅游人次占當地常駐人口的比值來衡量,如學者A. Adamou, S. Clerides(2009)采用了類似的設置;另一種為旅游總收入占地區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第二種方法相對來說比較科學,大多數學者往往采用此方法或其變異形式來衡量旅游產業發展的專業化水平。因此本文用旅游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來對旅游專業化水平進行測度,具體指標設為 T S 。
(二)數據來源以及說明
本文選取旅游城市三亞作為研究樣本,分析時期為1992-2014年。在分析過程中所用到的數據如旅游總收入、地區國民生產總值以及下文中用到三大產業產值均來自《三亞市統計年鑒》以及三亞市統計局網站。根據前文所述方法,可以得到衡量旅游專業化水平指標的測度值。圖1直觀地顯示了三亞市二十年多來(1992-2014年)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及其變化情況。

圖1 三亞市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TS)的變化情況(1990-2014年)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三亞市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呈現出一定的波動,這種波動表明在不同時期旅游總收入和地區經濟增長具有不同增速。在2005年之前,旅游產業發展相對較快,衡量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的指標 T S 基本呈上升趨勢,2005年之后不斷向下調整直至2011年。近三年來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使得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測度值不斷上升。2014年,三亞市旅游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70%。
(一)計量模型設定及協整分析
為了對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分析,在計量模型設定過程中需要考慮旅游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規模經濟或旅游產業投入要素的邊際生產力。基于此種考慮,可認為旅游產業專業化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因此在計量模型中,除了引入衡量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的測度指標 T S 之外,同時引入其平方項,擬建立的計量經濟學模型如下:


表1 多變量協整關系的Johansen檢驗結果
根據協整檢驗的結果我們對以上變量進行滯后期為1期的協整回歸(協整類型為第4類),協整回歸結果見表2。由表2中的協整方程1可知三亞地區經濟增長點主要為第三產業,其次為第二產業;同時由協整方程2可知第三產業的發展也會對第一產業的發展起到顯著地促進作用,但第二產業的發展會顯著阻礙第一產業的發展,因此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三亞地區經濟增長中起到的作用是相互替代的。另外由表2可知,旅游產業專業化 T S 水平的提高對地區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由于所以經濟增長率和旅游專業水平之間呈現出倒U型關系,即對地區經濟增長率的提高而言,存在一個最優的旅游專業化水平 T S * 。根據表2協

表2 協整回歸結果
(二)旅游專業化水平調整對地區經濟增長的短期沖擊
為了反映旅游專業化水平的調整對地區經濟增長以及三大產業增長的影響,在協整分析的基礎上,運用脈沖響應函數就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的調整對地區經濟增長以及三大產業增長的影響進行動態分析。根據軟件Eviews 7.0提供的脈沖響應分析方法,本文選擇Cholesky方法分析

(一)研究結論
由于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地區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存在地域特征,本文以旅游城市三亞為例,引入旅游產業專業化概念,通過協整過程和脈沖響應函數著重分析旅游產業化水平對三亞地區經濟增長以及三大產業發展的影響。通過實證分析發現:
1.三亞市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在1990-2014年間呈現出一定的波動,這種波動表明在不同時期旅游總收入和地區經濟增長具有不同增速。在2005年之前,旅游產業發展相對較快,衡量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的指標基本呈上升趨勢,2005年之后不斷向下調整直至2011年。近三年來旅游產業發展勢頭迅猛,使得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測度值不斷上升。2014年,三亞市旅游總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接近70%。
2.作為旅游城市的三亞,其地區經濟增長點主要為第三產業,其次為第二產業,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三亞地區經濟增長中起到的作用是相互替代的。另外,衡量三亞旅游發展水平的指標旅游產業專業化水平的提高對地區經濟增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但經濟增長率和旅游專業水平之間呈現出倒U型關系,其中最優的旅游專業化水平接近60%。
3.旅游專業化水平的有益調整在短期內會對地區經濟增長產生不利影響,但從長期來看,這種有益調整會最大限度地發揮旅游產業在地區經濟增長中所起到的拉動作用,也即旅游產業短期內的有益調整會存在一個“陣痛期”。
(二)政策含義
由于旅游城市旅游業的發展能夠促進國家或地區的經濟增長的命題不是絕對的,旅游產業的發展與地方經濟的關系表現出一定的地域特征。三亞作為中國最南端的熱帶旅游城市,旅游業的發展具有天然的優勢。2014年過夜游客人數達到1352.76萬人次,旅游總收入達到269.73億元。從1992年到2014年,旅游收入年均增長率達到28.5%,實際GDP年均增長率達到13.16%,旅游產業的迅猛發展帶動了地區經濟的快速增長。但仍然依靠粗放形式的旅游資源開發,通過量的擴大來發展地方旅游產業進而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已經捉襟見肘。從目前的旅游專業化水平來看,2014年,三亞地區旅游專業化水平接近70%,已經大大超過地方最優的旅游專業化水平。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地區經濟增長潛力,就三亞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本文提出如下建議:
1.深挖旅游資源內涵,推動集約型旅游產業發展。國務院31號文件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旅游業的高度重視,體現了推進旅游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的時代要求。對于三亞來說,要結合地方實際,深入挖掘地方歷史人文資源,大力促進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相融合,深挖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通過發展文化旅游拉動就業、改善民生、形成具有地區綜合實力的標志性產業。要要通過推動旅游開發向集約型轉變,旅游產品向觀光、休閑、度假并重轉變,旅游服務向優質高效轉變,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形成政府依法監管、企業守法經營、游客文明旅游的發展格局。實施重大戰略協同、資源集約開發、產業融合發展、旅游精品集成、旅游品牌營銷、旅游環境提升等六大工程,促進旅游業全面轉型升級,把三亞建成國際知名、國內一流、游客滿意的目的地。
2.促進農業、農村與旅游的結合,實現農業生產、鄉土資源與旅游開發一體化。由于三亞市第二產業的發展并不具有優勢,同時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在地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是相互替代,因此,本文認為一個地區經濟增長的潛力在于第一產業的發展。促進旅游產業的集約化發展,一方面可選擇旅游產業與文化產業相融合,另一方面也可選擇旅游產業與農業的融合發展。大力發展生態旅游,一方面可以提高旅游發展的質量,一方面也為解決“三農”問題作貢獻。由于三亞獨特的地理位置,可以借鑒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經驗,大力發展傳統觀光型的旅游農業以及名俗風情型旅游農業,進一步開發農業資源、海洋資源,開展少數民族地區民間技藝、民俗節氣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游、鄉土文化游。
【參考文獻】
[1]Lucas,R.E.J..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1988,(22):3–42.
[2]Lanza A, Pigliaru F.. Why are tourism countries small and fast growing?[A]. Fossati A, Pannella G. Tour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 2000:57-69.
[3]Balaguer,J.,and M.Cantavella-Jorda. 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 The Spanish Case[J]. Applied Economics,2002,(34):877–884.
[4]Dritsakis,N. 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reece Using Causality Analysis[J]. Tourism Economics,2004,(10):305–316.
[5]Durbarry,R.Tourism and Economic Growth:The Case of Mauritius[J]. Tourism Economics. 2004,(10):389–401.
[6]Brau,R.,A.Lanza,and F.Pigliaru. How Fast are Small Tourism Countries Growing? Evidence from the Data for 1980-2003[J]. Tourism Economics,2007,(13):603–614.
[7]龐麗,王錚,劉清春.我國入境旅游和經濟增長關系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6,(6):52-55.
[8]楊勇.旅游業與我國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分析[J].旅游科學,2006,(4):40-46.
[9]賀小海,劉修巖.我國旅游業發展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協整分析[J].蘭州學刊,2007,(9): 78-80.
[10]Donald Getz. Models in tourism planning : Towards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J] .Tourism Management,1986(7):21-32.
[11]Pam Dyer, Lucin da Aberdeen , Sigrid Schule .Tourism impacts on an Australian indigenous community:a Djabugay case study[J].Tourism Management,2003,(24):83-95.
[12]Adamou A., Clerides O. Prospects and Limits of tourism led growth: The international evidence [R].Nicosia:University of Cyprus,2009:1-15.
[中圖分類號]F59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16)01-040-06
[收稿日期]2015-12-22
[基金項目]海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HNSK(GJ)14-25);三亞市哲學社會科學重點資助項目(SYSK14-02);三亞市哲學社會科學一般項目(SYKE2015-18)
[作者簡介]王濤(1980-),男,安徽合肥人,講師,三亞學院財經學院院長助理,從事旅游經濟、產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