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二胡的各種技巧經歷了從萌芽、發生、發展到繁榮的嬗變過程,其中快弓技巧有著標桿性的作用。本文通過對《光明行》《三門峽暢想曲》《戰馬奔騰》三首代表性的曲目進行解析,試圖歸納、總結二胡快弓三個發展階段的一般規律,以期為二胡藝術的繼續發展和持續繁榮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關鍵詞:二胡快弓;發展歷程
二胡是中國民族樂器中的一種拉弦樂器,相傳是古代胡人的樂器,所以被稱為“胡琴”,又因只有兩根弦,又被稱為“二胡”,是中國最為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在二胡眾多的演奏技巧中,快弓最具代表性,它是檢測演奏者技術含量的試金石,也是檢驗作品深淺程度的砝碼。二胡快弓的技巧發展能夠代表時代的發展,推動其他演奏技巧的發展,同時也能促進二胡音樂的創作。本文基于對《光明行》《三門峽暢想曲》《戰馬奔騰》三首代表性曲目的淺析,試圖歸納、總結二胡快弓三個發展階段的一般規律,以期為二胡藝術的繼續發展和持續繁榮提供相關理論依據。
1 以《光明行》為代表的發生階段(1915年~1949年)
二胡發展至今已逾千年,在民間、軍旅、宮廷中流行,成為雅俗共賞的弦樂器,長期為伴奏之用。1915年劉天華先生創作的第一首二胡作品《病中吟》問世,標志著真正有結構、有主題、有一定技法的二胡獨奏曲從此產生。這徹底改變了二胡的“叫花子”地位,我國二胡音樂的創作新時期也由此開始。
劉天華先生早期的作品主要表現憂慮、痛苦、激憤、彷徨的情緒,弓法多為慢弓,這與當時的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在舊中國的封建社會,勞動人民處在社會最底層,生活困苦,溫飽問題無法解決,藝術發展相對滯后,音樂形象不可能歡快流暢。
而《光明行》的產生,改變了原有作品的苦悶情緒,更注重在號召、團結、追求、奮進等方面表現中心思想,弓法變得歡快而激進,曲作者對弓法的力度要求已基本奠定了二胡快弓的形成,這是二胡發展史上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光明行》創作于1931年,表達了人民渴望社會進步與追求光明的決心,將激情振奮的情緒融入創作之中,深刻反映了人民對光明的美好期望。這是一首少見的進行曲風格的器樂作品,也是一首具有濃厚民族氣息的器樂作品,其創作之源是劉天華先生為駁斥某些外國人“中國音樂多纏綿無力,萎靡不振”的說法。樂曲獨特的進行曲風格,表現了愛國者追求進步、贊頌光明的進取精神。音樂結構具有復三部曲式的特點,包括引子、四個段落和尾聲,共六個部分組成,除引子外,其余五個部分各包括兩個完整樂段。[1]“五四運動以來,革命潮流洶涌,原有的一板一眼、娓娓道來的緩慢節奏的音樂氛圍已遠不能反映這個時代的精神,時代呼喚快節奏,人們期待光明,二胡的快弓便應運而生了。
《光明行》引子是連續四小節內弦的空弦頓音,演奏時需要由弱漸強,模擬由遠至近的行進步伐,而后第一段,是兩個由強漸弱的連頓弓樂句開頭,順勢引領后續旋律,激昂向上,通過模擬軍鼓、軍號的節奏律動,來表現人們勇往直前、鏗鏘有力走向光明的氣勢。時至今日,我們重新詮釋《光明行》,它還是那么“光明”,極富時代性和思想性,不得不佩服一代宗師、音樂巨匠的偉大創作。
除《光明行》外,劉天華先生的《空山鳥語》(1918年初稿)和《燭影搖紅》(1932年)等作品也運用了快弓技巧。《空山鳥語》節奏歡快、快弓運用充分,第一段是快板段,每分鐘126拍,比《光明行》每分鐘快6拍,旋律的強弱起伏、換把動作的敏捷以及泛音位置的準確把握等方面,將音樂的意境和鳥兒喧鬧的藝術效果表現得生動形象。快弓演奏飛流直瀉,暢快淋漓,既不拘泥于樂譜,又不陷入自然主義模擬的俗套,右手快弓及左手特殊演奏技法的有機配合,足以將表現力豐富、最接近人聲的二胡的演奏風格表現到極致。
當然,這個時期的二胡快弓與后階段的快弓,在技術難度上和速度上是不能比擬的,但在那個時代,能有如此的進步,通過追求、探索二胡的技巧來彰顯時代風貌已經難能可貴了。
2 以《三門峽暢想曲》為代表的發展階段(1949年~1976年)
時代發展到解放初期,新中國的成立對文化藝術變革發展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1963年第四屆“上海之春”二胡比賽出現了大量的新作品,如劉文金作曲的《豫北敘事曲》《三門峽暢想曲》,趙震霄、魯日融編曲的《秦腔主題隨想曲》,黃海懷作曲的《賽馬》,魯日融作曲的《迷糊調》等,此外,還涌現出許多新穎的演奏技法、風格及優秀的演奏人才。
《三門峽暢想曲》是劉文金1960年創作的,全曲體現了劉文金在傳統音樂和作曲理論方面的深厚功力——一些高難度的技巧如自然跳弓、快速跳把、頻繁轉調第一次應用到了演奏之中。這遠遠超越了劉天華作品保持了三十多年的技術難度記錄。二胡音樂的創作被推向了專業化的高度。
《三門峽暢想曲》反映了大躍進年代的時代背景——毛澤東提出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全國上下積極響應修建水庫,生動描寫了三門峽水庫工地上工人們緊張而又歡愉的勞動生活。這首純創作的樂曲,絲毫沒有“為技術而寫,為技術而奏”的痕跡,在曲式、調式調性的布局,音樂形象、技巧等方面,都有著劃時代的創新,大幅度提高了二胡的演奏技術和表現力,不愧是新中國成立以后二胡音樂發展的里程碑。
以《三門峽暢想曲》為代表的同階段作品還有《山村變了樣》《金珠瑪米贊》《小花鼓》《喜送公糧》《喜唱豐收》《奔馳在千里草原》等,這些作品的誕生,極大地豐富了二胡音樂的曲庫,不禁讓人驚嘆:二胡還可以演奏得這么快。可以說,這一屆的二胡比賽是推動、普及二胡的一次進軍號,國人掀起了學二胡的熱潮。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二胡的創作手法、演奏技巧、演奏速度、兩手配合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奔馳在千里草原》拋弓、墊弓演奏技巧的出現,《喜送公糧》左手撥弦和《賽馬》右手撥弦的出現,都是在快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這個時期二胡快弓的技術程度已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曲目與曲目之間、流派與流派之間,百舸爭流,一片繁榮,這為日后的成熟階段奠定了深層次的基礎。
3 以《戰馬奔騰》為代表的成熟階段(1976年“文革”結束至今)
1976年“文革”結束,全國人民歡天喜地。陳耀星創作的二胡獨奏曲《戰馬奔騰》問世,這時快弓技巧的發展已達到了相當成熟的地步。
《戰馬奔騰》創作的問世,打破了二胡原有的只能演奏單音的傳統,演奏者通過弓毛、弓桿與琴弦的配合,使原有的每一弓只可以演奏幾個音,發展到一弓能演奏多音,且速度加快,將戰馬的嘶鳴聲表現得真實而貼切。《三門峽暢想曲》《奔馳在千里草原》這類作品的快弓程度,已遠不能滿足《戰馬奔騰》的演奏需要,得益于新的快弓技法,使《解放軍進行曲》在作品中更富氣勢,鏗鏘有力,特別是引子部分。樂曲激昂的情緒、雄偉的氣勢、緊湊的結構,一氣呵成,用來表現戰馬嘶鳴、萬馬奔騰,以及展示沖鋒、廝殺、吶喊等生動的戰斗場面,使演奏力度明顯增強,更富新意,這與二胡制作工藝上琴弦材質的更新、加粗及弓毛數量的增多有著密切關系。快弓速度與力度有機結合,成就了《戰馬奔騰》這樣一首積極奮進、氣勢浩蕩的優秀作品,這時還有誰會相信二胡只是一件“哀樂樂器”呢。
《戰馬奔騰》全曲貫穿了快、氣、清、真四大要點,其獨特風格自始至終都突出了“快”字。如果說此前的快弓只是片段性的快,那么《戰馬奔騰》便是連續性的快,這是這個時期快弓最大的特征。隨著情緒的推進,速度有增無減,張力明顯,尤其是連續十六分音符樂句都有一定的沖力,使之成為“音流”而直瀉于九天之上,這時表現出來的音色也明亮清脆,一反往常的暗淡無力。快弓發展促進了二胡制造業的發展,由原來的牛筋、蠶絲弦到現在的金屬弦,由原來的簡易弓子到現在的馬鬃毛制的弓子,使二胡形制逐漸發展并趨向穩定。
《戰馬奔騰》中運用了幾種新的演奏技法:大擊弓、雙弦快速抖弓和飛弓,皆是在快弓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
大擊弓,是陳耀星新創的模仿馬蹄聲的演奏技法。雙弦快速抖弓,是借鑒了琵琶演奏法的“雙弦推拉”、“絞弦輪指”等技術,發明并運用的一種新技法,用于模擬展現練兵場上千軍萬馬、刀光劍影、人喊馬嘶沖鋒陷陣場面的音響效果。飛弓,即快速連頓弓,這種弓法與小提琴演奏技法中的“飛躍斷弓”相似,大多是運用弓子的自然彈性,在一弓之內快速地奏出十幾個乃至幾十個極為短促的音,用來模仿馬嘶鳴后的噴鼻聲,內弦上的飛弓多以拉弓起,跳音快速且清晰,在外弦上也可以演奏,但用得較少。[2]這個時期的作品,在技巧運用方面改革創新的力度最大,也是非常成功的。
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大量移植作品出現。有從西洋樂器演奏的中國音樂作品移植而來的二胡曲,如《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有對外國音樂作品進行移植和改編的作品,如《小夜曲》、《土耳其進行曲》、《野蜂飛舞》、《查爾達斯》、《霍拉舞曲》、《吉普賽之歌》、《無窮動》等。
中國民樂二胡與西洋樂小提琴同屬拉弦樂器,分別是中西樂隊中的靈魂,所以將小提琴曲移植成二胡曲相對匹配。但小提琴四根弦,而二胡只有兩根弦,用兩根弦內外線形上下把位的快速演奏,增加了作品在速度、力度、節奏、音準等方面的難度,這時,快弓不僅是速度的提升,更多的是兩手配合及音色節奏的準確控制。《無窮動》一曲,從頭至尾長篇幅的十六分音符、頻繁不斷的上下換把、變化音,速度保持下的強弱對比處理、左手敏銳高超的演奏技巧、手指松弛富有彈性的按弦、右手的快速運弓、左右手快速而默契的配合等方面,都將快弓帶來的技巧發展體現得淋漓盡致。對于小提琴來說,在當時的西方已經形成科學而規范的演奏體系,將小提琴的發展技巧及作品運用到二胡上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使二胡音樂的創作呈現出豐富多彩的繁榮景象。沒有快弓,誰可以用二胡演奏這類作品?二胡技巧與技法又怎會發展得這么快?因此,快弓是帶動其他技巧發展的關鍵。
4 結語
快弓獲得了快速的發展,同時帶動了二胡新技法的產生與發展,這與作曲家勤于研究、忠于探索,將西方音樂風格與我國民族音樂有利結合是分不開的。任何事物都是在前進中發展的,從《光明行》到《戰馬奔騰》用了60年的時間,二胡的演奏技巧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當中最令人欣慰的是,演奏家在研習快弓的同時,又派生出“拋弓、墊弓、大擊弓、雙弦快速抖弓、飛弓”等技巧。快弓發展到今天,是一個新階段的開始,我們應該用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它的發展趨勢。將來還會產生何種新的技巧我們不得而知,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快弓技藝的發展離不開時代的進步,同時快弓也是催生其他技巧產生的源頭。
參考文獻:
[1] 施維.中國民族器樂作品解讀與鑒賞[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7:148.
[2] 陳偉.二胡——中國國粹藝術讀本[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9:132-138.
作者簡介:于騰騰(1989—),女,碩士研究生,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教師,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理論,壯族馬骨胡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