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教學模式下二外日語教學中一直存在“課時少,課業重”的矛盾,隨著網絡和多媒體技術的發展,教學方式多元化成為高等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之一。近年來,國內外陸續涌現出“微課”等新的教學方式,頗受大眾歡迎。但微課在日語教學或者二外教學上的理論研究及應用還是甚少的。因此,本文主要通過對二外日語教學現狀分析,對比微課與傳統教學模式的優缺點,論述在二外日語的教學中引入微課的必要性。
關鍵詞:“微課”;二外日語;教學
0 引言
自2010年以來,微課在國內陸續火爆起來。從目前國際流行的微課分享平臺來看,在內容上雖然覆蓋了藝術、生命科學、計算機科學、金融、醫學等眾多領域,但語言類課程較為罕見,特別是日語教學的課程數量為零(崔小萍,2015),可見目前微課基本尚未應用于日語教學中。而傳統教學模式下二外日語教學的問題日益突出,將微課引入到二外日語教學中,能否解決這些問題,本文將作進一步探討。
1 微課的含義與發展
1.1 微課的含義
目前國內關于微課的概念和內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不同的研究者從不同的研究角度完善了微課的定義。胡鐵生學者從信息生態的角度出發,在2011年指出“以教學視頻為載體針對知識點的教學資源的有機結合體”(胡鐵生,2011);2012年,他認為微課是“新型網路課程資源”(胡鐵生,2012);于2013年將微課定義完善為“基于網絡運行的,不受時空限制的微型網絡課程資源”(胡鐵生,2013)。黎加厚學者從教學論的系統觀角度出發,認為微課是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內容短小,授課點明晰,時間在10分鐘以內的小課程(黎加厚,2013)。焦建利學者認為微課是以短小精悍的在線視頻為表現形式,以學習或教學應用為目的的在線教學視頻(焦建利,2013)。
盡管專家們側重點各不相同,但是筆者認為他們對微課的核心認識是集中闡明知識點,內容短小利于學習的教學視頻。因此微課的主要特點是:第一,教學時間短;第二,教學知識點小而突出,針對性強;第三,設計精心,內容精選;第四,表現豐富,感染力強。
1.2 微課的發展
英國納皮爾大學T.P.Kee教授的一分鐘演講和美國北愛荷華大學LeRoy.McGrew教授的60秒課程是微課的雛形。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正式首次提出微課的概念,他稱微課為“知識脈沖”,以產生一種更加聚焦的學習為目的(李瑩,2014)。2009年,美國人可汗成立的數字輔導視頻網站(可汗學院),包含數學、歷史、醫學等各學科教學視頻超過3800段,時長基本在12分鐘,完全貫徹了微課短小精悍的特點(范曉露等,2015)。
2010年微課開始傳入國內,以佛山市舉辦的中小學微課設計與制作大賽為開端,胡鐵生首次正式給出微課的概念(張辯辯,2015)。而后,全國各地的研究者專家都陸續對微課展開研究。2014年舉辦的第一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全國已有28個高等院校參與。由此可見,微課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尚處起步階段,無論從研究理論角度還是從課堂實踐情況來看,微課在外語教學有廣泛用武之地。
2 二外日語教學的現狀
2.1 課時少,教材單一
二外日語課程普遍開設為3個學期,每學期16周,每周4學時,共計約200個學時左右。而大學英語等基礎外語課程設置為每周6學時,每學期16周(郭燕燕,2015)。因此二外日語的總課時數僅為大學英語的三分之二,而需要講授的單元數在30單元左右,存在“授課內容多,授課時間少”的問題。
其次在教材選用上比較單一,知識陳舊。目前大部分高校二外日語課程選用的教材是《中日交流標準日語本初級<上、下>》和《新世紀日本語教程》。前者雖然語法詳盡,但是出版至今已逾十年,教學內容跟不上時代。后者也存在教學內容和現實生活脫節、知識體系不健全的問題。
2.2 傳統的教學模式相對固定
在“授課內容多,授課課時少”的制約下,二外日語教師為保證教學進度,一般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法,課堂內注重知識點,包括語法、詞匯等方面的講解,一般按照單詞——語法——課文——課后練習的流程組織教學,忽視了學生對語言的應用能力,也忽視“以學生為中心,老師做指導”的教學理念。最終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給學生灌輸知識,學生奮筆疾書做筆記的教學形式(仲倩,2013)。
2.3 學生積極性差
一般來講二外日語不是專業課,學生重視程度不足,學習積極性不高。參加二外日語學習的學生,本專業大部分也是語言專業,同時學習雙語學習任務重而學習時間短致使學業壓力大。另外,每個學生對于知識點的接受能力不同,教師滿堂灌的模式限制部分程度好的學生語言水平的發展,而程度差的學生跟不上,越來越不理解。因此以上多方面因素均造成學生學習積極性變差。
3 二外日語引入微課的必要性
3.1 節約課堂時間,提高課堂效率
首先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課時少,教材單一的缺點,微課作為教學視頻具有儲存、攜帶方便,可隨時播放等特點,可以讓學生在課余觀看學習,既能節約課堂時間,又能對知識點進行延伸,解決二外日語教學“內容多,時間少”的困境。
其次微課排除無關的視覺刺激,根據注意力具有選擇性的特點,微課能使學習者的注意力更集中在學習內容,能避免同一個課堂中講不同知識點造成的相互干擾,同時也減少了系列位置效應導致學生對課程中間部分的遺忘(唐燕兒,2014)。
總之,微課令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學習進度與學習過程,克服了傳統課堂教學枯燥無味的劣勢,提高學習者學習時的注意力,提升學習與記憶的效率,有效提高了課堂效率。
3.2 改善傳統教學模式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師生互動不足、教學氛圍固化等缺點相比,微課應用于外語教學中能改變傳統“教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學生角色的轉換和教師角色的轉換(盧海燕,2014)。前者使得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和消化速度自主決定學習進程。在課前,學生提前觀看教師的視頻講解,預習知識點;在課堂上,可以隨時暫停做筆記,以小組活動的形式完成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吸收,也可以向教師提問。學生成為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角,不再是傳統課堂上被動的知識接受者。微課也改變了教師的角色。教師由傳統課堂上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指導者,以及教學資源的提供者和開發者。在課堂上,教師策劃一些小組活動,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深入的思考以及討論,同時解答學生的疑問并總結。在課外,教師根據自己的備課資料制作精美的微課,發布到網上,供學生學習觀看。因此微課能改善教學模式,促進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在課堂上的互動,優化教師與學生之間角色,使“授課——學習”過程更符合人類傳承母語的機制。
3.3 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由于學生的語言基礎、接受語言的方式或能力存在差異,傳統教學很難做到使全體學生滿意的教學進度。而微課可以針對學生不同的層次,進行差異化教學。例如,程度差的學生可以在課外反復觀看微課視頻,直至掌握。程度好的學生則可以通過微課視頻提前學習接下來的內容,或者掌握一些相關的延伸知識點。這樣,部分無法順利或高效地完成課堂任務的學生就不會因為跟不上課程而使積極性受挫,同樣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也不會因為知識點得不到延展而覺得枯燥乏味。因此,在二外日語教學中引入微課,進行差異化教學,提升全體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更好地完成課堂任務。
另外,二外日語的文化導入部分內容可以做出微課視頻播放,比單純地對課文內容進行講解更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潛能。同理,情景式微課為學生創設語言情境,也能使課堂氣氛輕松自在,能有效調動起學生學習外語的積極性。
4 結語
傳統教學模式下的二外日語課堂現狀中存在學生積極性差,傳統教學模式固化等問題,而將微課引入到外語教學后確實存在節約課堂時間,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積極性,改善傳統教學模式等優勢,恰能彌補傳統二外日語課堂存在的問題。因此,將微課引入到二外日語教學中是必要的,也是一種必然的趨勢。
目前由于缺乏先行研究,同時不少老師盡管有較好的專業知識但受計算機水平的限制,制作優秀的微課也是甚難。盡管如此,將微課引入到二外日語教學中的具體措施和策略還是今后需要探討的課題。
參考文獻:
[1] 崔小萍,宇聰.慕課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J].鄂州大學學報,2015(2).
[2] 胡鐵生.微課:區域教育信息資源發展的新趨勢[J].電化教育研究,2011(10).
[3] 胡鐵生,等.中小學優質微課資源開發的區域實踐與啟示[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2(11).
[4] 胡鐵生.中小學微課建設與應用難點問題透析[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
[5] 黎加厚.微課的含義與發展[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3 (4).
[6] 焦建利.微課及其應用與影響[J].中小學信息技術,2013 (4).
[7] 李瑩.微課在日語課程教學中的輔助作用[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90).
[8] 范曉露,歐陽健.面向小語種的微課教學方法——基于第一屆中國外語微課大賽攝制的思考[J].安徽文學,2015.
[9] 張辯辯.國內近五年微課研究的文獻綜述[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6).
[10] 郭燕燕.二外日語教學特點以及教學方法的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
[11] 仲倩.高職高專院校二外日語教學改革研究[J].科技視界,2013.
[12] 唐燕兒.微課的優勢與發展——基于教育心理學的視角 [J].華南師范大學學部(社會科學版),2014(12).
[13] 盧海燕.基于微課的“翻轉課堂”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應用的可行性分析[J].外語電化教學,2014(7).
作者簡介:沈芊含(1987—),女,浙江舟山人,碩士,就職于浙江海洋大學外語學院,主攻日語教學及日本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