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些年來,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學校課程和教學方式也在向人性化方向不斷改進,對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數學空間和圖形作為一個數學知識重點,要想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就需要將教學過程與實際生活密切結合,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從而讓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低年級;數學;空間;圖形;教學方法
空間和圖形作為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課程標準》強調空間和圖形內容的教學,強調對小學生空間觀念進行培養。在小學低年級教學中讓小學生對幾何體與平面圖形進行簡單的認識,感受平移、對稱和旋轉。對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方法進行學習,進行一些簡單的測量活動,初步建立空間觀念。空間、圖形教學和其他教學內容相比較,具有較強的操作性、實踐性以及直觀性的特點。空間和圖形教學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如小學生自身經驗、內容難度、空間經驗和認識發展水平等,圖形、空間的內容一直都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
1 小學低年級數學空間與圖形教學方法的現狀
1.1 教學局限性
教師沒有把握好上課內容,忽視了學生操作的能力,過于強調學生的理解能力,只是進行示范性操作沒有指導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導致學生只會死記硬背,不能全面了解所學知識,造成教學出現局限性。
1.2 教學公式性
教師課堂教學缺少新穎性和創造力,設計千篇一律,過于公式化,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沒有從學生角度出發,只根據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填鴨式教學。
1.3 教學條件的客觀性
現階段教學工具相對比較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展示出來的大多是靜態的平面圖,難以將學生對空間認識的思維啟發出來,而且學生年齡偏小,空間概念與想象能力還不成熟,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良影響,這些是當前教學客觀條件造成的。
2 小學低年級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方法
2.1 以舊換新,激發學生學習樂趣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的重要條件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樂趣,《認識圖形》是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建立小學生對平面圖形直觀認識的基礎,如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初步認識四邊形、五邊形和六邊形。教師從小學生現有的知識經驗與認知水平出發,上課時拿出一些圖形工具對學生進行提問:“你們還認識這些圖形嗎?”將學生帶入以前學習過的圖形知識中,并對學生學習的知識點進行總結,進而引出其他的知識概念。為學生學習新的圖形知識進行鋪墊,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除此之外,加強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激發學習樂趣,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2.2 利用生活中常見的事物來教學
新課標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掌握對簡單圖形的認識與辨別,如正方體、長方體、圓形、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等。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利用一些相應的實物與實例幫助學生對圖形進行學習與辨認。例如,針對“物體分類”這一內容,教師可以拿文具盒、茶葉罐等物體幫助學生進行辨別與區分,幫助學生理解幾何體,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圖形與幾何體,提升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小學生逐漸認知幾何體。
2.3 運用游戲模式,培養學生空間觀念
小學低年級學生有好玩好動的天性,在課堂上可以運用各種游戲方法,讓小學生能夠在游戲中對物體空間位置進行了解和掌握,這也是培養學生空間觀念的有效方法之一。例如,教師可以喊口令讓學生舉起左右手,用右手摸左耳或者是用左手摸右耳,然后教師和學生之間相對站著,一起喊口令舉左右手,在玩游戲過程中學生就會發現教師舉手與同學舉手的位置不一樣,讓學生思考這是什么原因,學生就會發現自己和教師的位置是相對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貼近生活對相關物體位置進行判斷,重復這些動作,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空間位置進行掌握,從而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2.4 創設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都存在數學知識。為使學生能夠在生活中體驗數學的無所不在,并體會到學習數學價值,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內容情景生活化,根據實際生活選用合理的數學案例引入新內容中,讓學生能夠親身體會到生活情境中與數學相關的問題,在模擬生活情境或者是真實生活背景中直接增加數學經驗,開啟學生思維模式,方便學生更好的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針對《周長》這一內容,教師可以制作動畫——蟲子爬樹葉,再配上音效:我爬過這張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周長,然后讓學生在對這只蟲子沿著樹葉爬一周的情境仔細認真觀察,然后講出自己對周長的理解與感知。然后展示紅領巾、課桌和電視機等各種圖片,分別將它們的周長描述出來,這樣不但能夠將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激發出來,調動學習氣氛,還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對周長意義進行理解。
2.5 激活生活經驗
經驗學習是課堂教學生活化最明顯的特性,生活經驗也是學生感知的基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到學生的生活經驗,縮短學生個體認識和數學教學感知的距離,讓學生根據自身生活經驗尋找與發現數學問題,并對數學知識的規律進一步理解,感悟數學思想內容,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例如,針對《長方體表面積計算》這一內容,教師可以拿出長方體,讓學生看一看,輪流摸一摸長方體6個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前面和后面),然后告訴學生這就是長方體的表面積,從而為學生學習表面積的計算打下堅實基礎。
2.6 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教師在小學低年級教學過程中,可以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方法,把一些圖形放到顯示屏上,通過顯示屏將圖片和視頻呈現出來,并配上聲音文件,調動課堂教學的氛圍,讓這些圖形以直觀的形象展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的各種感官參與認知,將學生的想象力充分激發出來,培養學生思維方式,進而讓教學質量和效率達到預期效果,事半功倍。
3 結束語
在小學低年級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小學生思維能力還沒有完全發育,存在特殊性。而空間和圖形的內容一直都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難點,因此教師需要依據學生學習的具體情況,以舊引新,利用生活中常見的實物和游戲模式等,將學生學習的樂趣激發出來,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與主動性,從而更好地掌握數學空間和圖形知識。
參考文獻:
[1] 耿玲.分析小學低年級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J].考試周刊,2015(28):81.
[2] 蔡金云.淺析小學低年級數學空間與圖形的教學[J].小作家選刊,2015(28):125-126.
作者簡介:格絨次仁(1970—),男,四川甘孜人,大專,小學教師評中教高級,就職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縣牧區重點寄宿制學校,從事小學教學工作,研究方向:小學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