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馨月 邢福生
摘 要:本文以桂林市東江流域為視窗,從鄉村景觀類型研究的角度來探尋當今鄉村景觀設計的新思路。根據問題的逐步深入分別從尺度、生態、人文的角度逐步展開,每個方面有不同的設計方法與之相對應。作者試圖通過用田園景觀的設計手法來擴展景觀審美領域的新空間。
關鍵詞:田園景觀;可持續;設計方法
鄉村旅游是桂林旅游的重要補充與擴展,鄉村旅游景觀設計作為漓江旅游特色景觀的補充,具有地域性、欣賞性。它為了解決鄉村城市化中日益人工環境化、非人性化等問題被提出來,作為旅游資源正在被深入化和炙熱化,受到了廣大游客的追捧。它的最主要特征就是以適當的規模和簡單的材料構造,營造一份迥別于城市的靜謐感、厚重感、安逸感,東江流域的老賽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1 田園景觀的特征——內外的互動
神奇的瑤寨老賽每家都有一座木樓,都是具有瑤族民居特色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筑,保護完好。無論是站在山坡高處向下看,還是在山腳下朝上看,都會看到木樓錯落有致地矗立在半山坡上。木樓的四周茂林修竹,流水淙淙。
這里的山野田園景觀與城市景觀截然不同。首先它大部分以人力完成,很少借用機械,因此不會對自然造成致命的破壞;其次,田園景觀是梯田,是瑤族生活和勞作的景觀。它不加修飾,強調人們參與其中。村民很少憑視覺感受刻意去營造它們,更多是通過生活和勞作與周邊環境發生關聯。這種親密的參與互動,是田園景觀類型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果沒有這種內外的互動,田園景觀就“僅僅是一個空洞的符號,一個已死的事件,一個深度美學化了的不包含意義的體驗”。
2 田園景觀的營造
向鄉村學習的田園景觀設計,正是城市設計和鄉村城市化建設中應該導入的方向。然而城市有著自身的特點及很多無法回避的事實,怎樣把田園設計的一些設計手法應用到城市景觀的營造就顯得非常重要。
2.1 親和性
田園中,基本上在人力所及的范圍內形成耕地的規模和石墻的高度。如老寨順因山勢而形成的果園,大多是沿著等高線而建;一般情況下,壘砌的石墻不會超過人身體的高度;田地面積也以農民一天可以耕作的面積為劃分單位。可以說人性化的空間尺度是營造親和性景觀重要的一方面。
因此,要亟須轉變“一概而論”的慣性思路,在滿足功能的基礎上,盡量把人的干涉控制在最低程度。如鎮上許多老建筑的外墻上,底下承重部分使用石頭或磚,到了上面就使用土、瓦片或者木材。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一些供水渠道的處理上,排水口下面的土地容易被沖壞,就在下面放一些散石或鐵絲網,其他地方還是保留自然的基面。這些生動巧妙地處理手法難道不值得我們思考借鑒嗎?
田園景觀中追求功能的機動性和多樣性。如祠堂,婚喪嫁娶時被用作置辦酒宴的場地,平時不用的時候就被用來堆放農務器具。收獲季節時,農田不僅是曬草料,曬稻谷的好場所,還是孩子們最好的游戲場地。在用地日益緊張的現代都市里,這種具有多功能性的景觀設計更值得提倡和推廣。
2.2 生態性
土與人具有多重的關系,作為生物生息環境的泥土在田園隨處可見,而在城市里,卻被蓋在厚厚的石材和水泥下面。重視土的設計應用,在城市環境中營造生態優美的景觀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首先,土的大面積引用是重建城市良好生態環境的基礎,沒有土地以及微地形的變化,地表的水分就容易流失,很難形成豐富的植被。其次,土的堆積容易形成豐富的地形,使單一平坦的城市地貌更加生動富有活力。因此在功能復雜的城市中,利用土來塑造多變的地形,形成具有田園趣味的景觀是一種效果明顯的方法。施瓦茨在明尼阿波利斯聯邦法院前的景觀就應用堆土來塑造大大小小的土包,因為泥土的可塑性較好,土包的形狀變得有機并且富有變化,與周邊冷漠硬朗的建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田園中基本上以由多孔質的材料構成。如:道路、河床、耕地的表面都存在著很多孔洞,材料之間的交接也有很多縫隙,因此可以讓雨水自然滲透,植物自由生長,使人造的景觀融入自然環境之中。這里并不是說要完全杜絕人造材料,而是通過適當的加工改造使原本嚴實的材料具有可供植物生長的多孔質、多滲透表面。
2.3 精神性
構成田園景觀的靜謐美需要幾個條件。首先,要有豐富的生物群落。在鄉村,不時出現的野鳥、魚蝦給人們提供了與多種生物接觸的機會,它們從本能上激起了人們內心的溫惜和愛憐。這與我們看宮崎駿的《再見螢火蟲》時產生的感情一樣,片中螢火蟲對營造那種溫馨凄美的視覺感受功不可沒;其次,田園中柔和的、較小起伏的曲線形式景觀,有助于安定情緒,使人沉靜;此外,隨處可見的果樹、農產品,強烈刺激著人們的味覺感受,在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人類對食物最基本的依賴感。
人的一生可謂白駒過隙,朝發夕至。而自然的博大深遠,使自然中的物體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歲月的累積,形成一種具有古老感的優美。哪怕它們逐漸朽化泯滅,也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人們面對自然的這種深沉的、耐人尋味的滄桑美時,都會忍不住沉靜下來。這就是田園景觀表現出來的厚重美。
這種美,可能是路邊一塊布滿苔蘚的石頭,田間一段風化了的柵欄,也可能是屋外一面斑駁的石灰墻,林邊一處荒蕪了的瓜棚。作為產生這種厚重美的主要原因是自然石材、磚瓦、木材等有機材料的使用,它們隨著時間的推移也不斷地變化。因此在城市景觀中應該添加一些具有歷史沉淀感的小景來喚起場所的歷史感,它可以是一塊老石,一棵枯樹,或許是一些關于城市的老照片。
3 結語
緣起于現實中景觀設計對于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追求,參照了鄉村景觀的一些特征,本文從城市化進程中過于激進粗放的現實出發,并結合了中國美術學院建筑學院環境藝術研究生課程“景觀形態學”的課程,初步探討了田園景觀設計的基本方法,并為城市的景觀設計提供一些設計上的策略和思路。
參考文獻:
[1] 張琳.農業觀光園的規劃研究理論[D].黑龍江:東北大學,2006.
[2] 王湘昀.論傳統民居對現代居住建筑文化的啟示[J].南方建筑,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