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知
摘 要: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其模式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學校教育,二是企業模式,三是企業加學校的模式。德國、丹麥和奧地利等國家實行企業加學校的模式,并形成所謂的“雙元制”。“雙元制”職業教育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縮短了企業用人與學校育人之間的距離,專業設置由各地根據實際需要,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完成。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都是圍繞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畢業的學生立刻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工作,顧客(學生)的需求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雙元制;藝術設計
在西方發達國家,職業教育歷史悠久,并逐漸形成了符合各國國情的教育模式,其中以德國的職業教育成就最為顯著。從世界范圍來看,職業教育的模式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學校教育,最主要特色是理論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弱點是缺乏針對性,實踐操作性,勞動者有時缺少適合社會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我國的大學教育就是屬于這種模式;二是企業模式,最典型的日本。招生和分配由企業直接負責,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實踐性和技能性。但是由于過于強調實用性和針對性,勞動者很能適應職業的變化,除非再進行其它的職業教育;三是企業加學校的模式,德國、丹麥和奧地利等國家是這種模式的典型,并形成所謂的“雙元制”。
1 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特點
德國的職業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大學教育,大學教育重視理論學習,而職業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重視學生的實踐能力。[1]在我們的固有觀念中,大學畢業生,將來要就業,因而大學教育也是職業教育的一種形式。但是缺乏針對性和實踐性的大學教育的缺陷已經在我國的就業市場中暴露出來。德國職業教育的“雙元制”,就是企業和相應的職業技術學校共同完成職業教育。其主要特點有兩個:一是能夠滿足企業的需要,企業需要多少人就培訓多少人;[2]二是經技能培訓為主,考試也主要在技能。“雙元制”的學習地點70%~80%在企業進行,如生產崗位、培訓中心、跨企業培訓中心。30%~40%在職業學校進行,教學內容中有關技術方面的在企業中進行,基礎理論與普通文化課在職業學校進行。企業教師方面,教師都是雇用經過職業培訓的,有兩年到五年教學經驗的專業人才。
“雙元制”職業教育具有極強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它將企業技能教育與學校職業教育溶為一體,縮短了企業用人與學校育人之間的距離。[3]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課程設置、培養目標、教學方式和考試方式都是圍繞職業需要來進行。[1]專業設置由各地根據實際需要,在職業分析的基礎上完成。如瓦侖市是德國媒體業最發達的城市,市內的職業教育就以媒體設計、旅游、餐飲服務等急需專業為主要辦學方向,相關專業與課程設置也主要圍繞這些進行。[4]職業教育的能力培養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中國駐德國使館留學生服務中心柏林中心主任姜大源先生《能力本位——職業教育面向未來的選擇》一文中把這種職業能力總結為幾個方面:一是方法能力,包括學習方法和工作方法;二是專業能力,包括知識能力和技能能力;三是社會能力,包括對外界溝通的社會能力和內心自我調整的能力(面對成功與挫折的心理平衡能力)。
2 德國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
職業教育是一種面向社會現實需求的教育形式,這一點在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中顯得尤為突出。面向社會現實需求其實就基于使教育面向顧主需求,或者說是“以受教育者為中心”的教育形式。[5]職業教育相關專業和課程的設置都是圍繞著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進行,畢業的學生立刻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工作,顧客(學生)的需求是職業教育的出發點。
德國廣告設計教育分為兩個部分,即大學生的廣告設計教育和職業教育中的廣告設計,大學生教育重視理論學習,當然也要懂技術,而職業教育則重視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把深奧的理論變成容易接受的實際技能。德國的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有本質的區別。大學生的廣告設計教育培養研究型人才為目標,而職業教育以培養實用型、掌握一定技能和技術的人才為目標。在德國的一些大的廣告公司中,廣告設計專業畢業的學生更多的考慮管理和市場運作及藝術總監等工作,而接受職業教育的人員則是具體考慮技能的學習和一些具體的技術工作,而且在較大的廣告公司中,這種分工非常明確。[6]
3 我國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發展與改革
近年來,我國的設計藝術職業教育發展非常迅速,但多為普通大學教育的翻版,學校的教育模式還是屬于那種封閉的,普通藝術教育、師范藝術教育、設計藝術教育與高等職業藝術之間沒有拉開距離,教育方向不明確,教學大綱沒有清晰界定,互相模仿,千篇一律,培養的人才社會適應性不強、創新創業能力不足,如果不明白職業藝術設計教育的實質意義,就談不上培養社會急需的實用人才。廣告設計、服裝設計,多媒體設計、室內外設計、網頁設計等專業都可以通過高等職業教育的形式來滿足社會的需要。
我國設計藝術教育承襲了工藝美術教育的一些做法,在教學中重視學生的藝術表現力,輕視創造性思維培養和對設計實踐工藝過程的掌握,如平面設計學生不去印刷廠體會印刷技術,培養出的學生又怎么能滿足廣告設計的實際需要。我們應當借鑒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多加強技能培訓,針對企業的用人需求來進行教學。在中國推廣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應該說前景廣闊,但困難與阻力也不小,這與我國的經濟實力與傳統教育模式以及人們的擇業觀念和教育觀念有關。推廣職業教育,其障礙主要是人們的擇業觀念和教育觀念。家長熱衷讓孩子上普通高中,然后上大學,而不是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選擇讀大學,還是接受職業教育。另外,再教育和終身教育的思想還停留在理論方面,沒有落實到每個人的實際行動。改變這種觀念,推廣藝術設計專業職業教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 工學結合
工學結合是實現高職藝術設計專業“雙元制”最直接的方法,校企合作是一種辦學模式,也是實施工學結合的重要路徑。通過學校企業合作辦學,利用企業的設備、資源、條件等,可以彌補學校實訓條件的不足,保證“工”的落實到位和“學”的實用有效。[7]而“工學結合”是一種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是與工作相結合的學習,是為了將來工作和就業的學習,是實現校企合作教育、培養高技能設計人才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3.2 改革教學模式
改革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實現雙元制。改革藝術設計專業教學模式要針對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要求,靈活調整和設置專業課程,建立以設計行業重點精品課程為主干、相關課程為輔助的專業。
藝術設計專業課程建設與改革要根據藝術設計專業技術領域和藝術設計專業職業崗位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專業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8]優先支持工學結合,加大培養高技術設計人才課程的開設。
3.3 師資建設
加強專兼結合的設計專業教學團隊建設,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同時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專業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 “雙元制”教育思想,用于指導高職教育的教學,就是要以實踐教學為中心,在實踐教學上下功夫,提倡老師在做中要真教,學生在做中要實學。以實踐教學為中心,重視理論教學,既要培養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又要培養有一定的理論術水平,把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起來。
“雙元制”理念引領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為藝術設計職業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不僅是藝術設計職業教學模式的變革,而且是中國傳統藝術(下轉第頁)(上接第頁)設計教育體制的變革,并形成了適合本國國情的、區別于普通高校學歷教育的、具有高職藝術設計專業特色的發展模式。約翰·杜威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創立者,他強調教育的實用性、應用性和適用性。[9]“雙元制”在實踐教學方面創造和積累了許多成功經驗,總結和研究發達國家高職實踐教學的經驗,再結合本國國情,對于提高我國藝術設計實踐教學質量和高技能設計人才培養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孔艷華.借鑒國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促進中國高職教育發展[J].價值工程,2010.
[2] 崔曉娜.論高職高專旅游管理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J].考試周刊,2012.
[3] 李貞.鞋靴造型課程“項目化”教學的可行性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09.
[4] 石吉勇.高等職業院校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8.
[5] 潘魯生.藝術與科學的融合——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科發展隨筆[J].設計藝術,2003.
[6] 曹燦安.中外廣告企業人才需求及培養模式比較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09.
[7] 廖奇.數控專業教學如何與企業接軌[J].科技創新導報,2013.
[8] 王德聚.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課程建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年.
[9] 崔玉婷.胡適、陶行知對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本土化
探索及當代啟示[EB/OL] . http://www.baidu.com/link?url=
qKnF3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