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生
?
單側與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
李金生
【摘要】目的 探討單側與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榆樹市人民醫院收治的112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患者均實施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手術,對照組患者給予單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伸屈角度、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同時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相較于單側鋼板內固定術,其手術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更短、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更大、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也更佳。
【關鍵詞】單側鋼板內固定;雙側鋼板內固定;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治療效果
榆樹市人民醫院,吉林長春 130400
人體骨骼結構中膝關節由脛骨上端以及股骨下端聯合構成,而脛骨上端與股骨下端所接觸的平面則稱為脛骨平臺,脛骨平臺是人體膝關節中一種非常重要的骨骼結構,具有重要的負荷承載功能。其一旦發生骨折將會導致膝蓋內外平臺受力不均,引發骨關節炎性改變,對患者膝關節功能造成嚴重影響[1-2]。本研究就單側與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探討,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112例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經CT掃描檢查確診為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按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30例,女26例,年齡15~ 65歲,平均(46±7)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0例,高空墜落15例,外物重擊11例。對照組患者中,男32例,女24例,年齡16~65歲,平均(47±7)歲;骨折原因:交通事故32例,高空墜落14例,外物重擊10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以及骨折原因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患者均實施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手術。于患者膝前內側以及外側各做切口并剝離皮瓣,注意保護周圍神經組織,避免骨塊游離,全面評估患者骨折情況以及關節內結構損傷情況。若患者為開放性骨折,可以首先給予患者急診清創以及簡單復位,直至其骨折處腫脹已全部消退、炎癥得到控制后再行復位內固定術;若患者為閉合性骨折,則首先給予患者石膏后托制動或根骨牽引,直至腫脹消退后再行復位內固定術。手術過程中使用殘留解剖標志以復位關節面,取髖骨并充分植骨于骨缺損區域,使用克氏針進行臨時固定,最后再進行較大骨塊復位。手術過程中醫師應該透視觀察復位情況,注意修復患者受損韌帶,雙側切口均應使用同一廠家生產的鋼板。術后放置引流管,適當壓力包扎縫合切口。
對照組患者給予單獨外側鋼板置入內固定術治療。于患者膝前外側做切口并剝離皮瓣,行雙側平臺復位,透視下復位結果滿意后進行脛骨外側鋼板固定。若患者內踝骨折塊移位不良則需采取內側小切口,使用螺釘進行輔助固定。
兩組患者均于術后3 d進行康復鍛煉,定期行X線檢查骨折愈合情況。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術后伸屈角度、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療效判定標準 依據Rasmussen標準評估患者治療效果,包括膝關節屈伸活動度、疼痛程度、行走能力、膝關節穩定性等方面,評判標準:優:患者膝關節功能評分≥27分;良:患者膝關節評分20~26分;一般:患者膝關節評分10~19分;差:患者膝關節評分6~9分[3-4]。總優良率(%)=(優例數+良例數)/總例數×100%。
1.5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同時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手術時間(min)骨折愈合時間(周)膝關節伸屈角度(°)對照組 56 75±5 19.8±2.2 102±6觀察組 56 51±5*14.7±1.2*120±7*
2.2 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2.3 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對照組患者中,術后感染2例,創傷性關節炎2例,膝關節僵硬1例,肌肉萎縮3例,深靜脈血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17.9% (10/56);觀察組患者中,術后感染2例,創傷性關節炎1例,深靜脈血栓2例,并發癥發生率為8.9% (5/56)。觀察組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其涉及脛骨近端關節面,可使人體膝關節功能出現各種障礙,嚴重者甚至會出現半月板、關節韌帶損傷等癥狀,膝關節功能近乎全無[5]。同時,脛骨平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結構,治療過程中需針對患者損傷類型、損傷程度、合并癥狀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6]。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的治療方法包括內固定術、外固定術,然而內固定手術易造成切口感染、切口周圍皮膚壞死等并發癥,外固定手術則由于固定時間較長,易造成術后關節畸形、關節僵硬、創傷性關節炎等并發癥,患者預后不佳[7]。
恢復關節面平整以及關節穩定性,并保護關節周圍軟組織不受損傷是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關鍵[8]。而雙側鋼板內固定術可有效避免以往單側手術治療過程中對脛骨前缺血區的影響,同時能夠有效避免內側切口處出現皮瓣過分剝離現象,杜絕以往單側固定手術中容易引發患者內翻畸形或者外翻畸形的缺點。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還能有效提升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抗荷載、抗扭轉以及抗剪切性能,為患者術后早期膝關節功能康復鍛煉提供更有利的支持,支撐患者骨折端以及植骨氣道,有效避免骨折復位后再次移位現象發生。需注意的是,復雜脛骨平臺骨折受傷機制較為復雜,醫師在實施雙側鋼板內固定術前必須使用X線透視患者骨折線走向,根據患者實際骨折情況選擇內側以及外側切口,同時復雜脛骨平臺患者常伴半月板損傷、交叉韌帶、膝關節周圍結構破壞、損傷部位組織粘連癥狀,醫師在手術過程中應該給予上述癥狀對癥治療后再行內固定術,以確保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骨折愈合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同時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明顯優于對照組,膝關節功能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患者相較于單側鋼板內固定術,其手術時間以及骨折愈合時間更短、術后膝關節伸屈角度更大、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術后膝關節功能恢復也更佳。
參考文獻
[1] 謝祖權,付遠峰.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療效觀察[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3,22(25):2795-2827.
[2] 彭良寧.鎖定鋼板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5,10(4):101-102.
[3] 毛鴻斌.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療效對比觀察[J].大家健康,2013,7(12):146-146.
[4] 馬世成.解剖鋼板內固定治療脛骨平臺骨折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9(2):133-134.
[5] 王飛,王婧婧.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對比[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20):89-89.
[6] 馮晰旻,姜荃月,劉尊鵬,等.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療效對比觀察[J].山東醫藥,2012,52(10):43-44.
[7] 許少剛.雙側鋼板置入內固定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1):75-76.
[8] 丁衛峰.單、雙側鋼板內固定術治療復雜脛骨平臺骨折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4,52(4):142-144.
【中圖分類號】R683.42
【文獻標志碼】A 【DOI】10.12010/j.issn.1673-5846.2016.05.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