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秋靜+曾鳳+謝騰芳+陳平



摘要:以珠三角6個居住區的12個景觀單元為研究單位,分別采用層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法和灰色關聯度(Grey Correlation)法分析評價其植物景觀。結果表明,2種方法的評價排序有良好的一致性,論證了兩種評價分析方法具有較好的科學性和適應性;總結出7種珠三角城鎮居住區植物配置優化模式,得出城鎮居住區喬木(株)、灌木(株)、地被(草坪)(m2)、綠地面積(m2)的比例約為1:7:22:30,為生態園林景觀植物配置提供參考。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景觀單元;植物景觀評價;層次分析法(AHP);灰色關聯度法
中圖分類號:S68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2641(2016)03-0075-05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以年均約1%的速度增長[1-2]。城鎮化的擴張,逐步影響城鎮生態系統和綠地景觀建設,出現生態廊道斷裂、多鎮同貌、文化脈絡被切斷等問題。1983年社會學家費孝通提出“小城鎮,大問題”[3-4],國內開始關注城鎮問題,1999年廣州市提出“林帶+林區+園林”的城鄉一體化生態景觀建設模式,進一步推進城鄉園林的發展。但是,我國城鎮居住區生態園林建設處于落后狀況,園林植物景觀營建技術較為薄弱。目前,我國“半城市化”現象[5]突出,國家越來越重視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城鎮化建設,所以處理好生態園林景觀和城鎮化建設的關系十分必要。
園林植物是園林景觀營造不可或缺的元素,園林植物造景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園林植物造景研究包括從造景理論進行闡述的定性研究和強調生態與功能的定量研究[6]。已有學者(寧惠娟等[7]、賈玲利等[8]、肖斌等[9])運用數學原理對景觀因素進行分析,得到理性和客觀的成果。本論文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計算的方式,運用AHP(Analytic HierarchyProcess)法[10]與灰色關聯度法[11],對珠三角城鎮居住區的植物景觀進行研究,為節約型園林植物景觀營造提供參考。
1研究地概況
結合城市發展情況,本研究選取廣州市白云區、番禹區、南沙區和廣佛兩市交界處作為研究區域,選取該區域中6個居住區的12個景觀單元作為研究對象(表1)。其中,中海金沙灣于2009年獲得“國家級土木工程詹天佑優秀住宅小區金獎”。
3結果與分析
3.1 AHP法與灰色關聯度法評判植物景觀單元的結果分析
運用AHP專業運算軟件及OFFICE軟件,得出結果(表3)。宅旁綠地景觀效果值大于5的有3個景觀單元,分別為ZH1、CX1、YY1。景觀效果較差的有LG1、GY1、AZ1,分值均低于5。中心綠地景觀效果較好的單元有ZH2,YY2,分值分別為7.87和6.35。景觀效果排名靠后的有GY2、CX2、LG2和AZ2,分值分別為4.96、4.71、4.59和4.10。
根據層次分析法構建的評價體系,運用已計算的指標值對12個景觀單元進行關聯度分析,計算出G(k) 和排序(表3)。得出6個居住區中宅旁綠地的指標排于前三位的是ZH1、YY1、CX1,綜合評價值分別為0.90、0.67和0.64,景觀效果較差的有AZ1、LG1、GY1,綜合評價值分別為0.58、0.56和0.54。6個居住區中心綠地的綜合評價值排序靠前的為ZH2、YY2,AZ2,綜合評價值分別為0.75、0.70和0.64,景觀效果較差的有GY2、CX2、LG2,綜合評價值分別為0.60、0.56和0.44。
根據上文對W、x2值的計算和比較,得出置信概率為99%的情況下,對6個居住區12 個景觀單元中進行2種方法評價所得的秩評之間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3),景觀評價結果最前三名均為中海金沙灣、亞運城和城西花園,景觀評價結果最后三名均為廣園新村、金沙洲安置房和龍歸城。
3.2植物景觀案例分析
根據上述綜合評價結果,兩種評價方法對6個居住區得分值最高的宅旁綠地均屬中海金沙灣、城西花園和亞運城。景觀單元ZH1中(圖 1),選用腎蕨科、鴨跖草科、姜科等具有質地相似的植物;黃綠相間的花葉良姜Alpinia zerumbet ‘'Variegata、淺綠的腎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綠白相間的吊竹梅Tradescantia zebrina與鵝掌柴Schefflera heptaphylla搭配,色彩豐富鮮艷,相互搭配能形成較好的景觀效果;群落結構上體現南亞熱帶特色,簡單而有韻味。景觀單元YY1 中(圖 2),木棉 Bombax ceiba和榕樹Ficus microcarpa等構建喬木層,花葉良姜與假連翹Duranta erecta等用作地被,形成色彩豐富、空間多樣的景觀。景觀單元CX1(圖 3)是較為成功的復合類濱水景觀,高大的圣誕椰子 Veitchia merrillii、榕樹與白蘭Michelia alba作為喬木層,配置裂葉春羽、花葉良姜和沿階草 Ophiopogon bodinieri與水體相呼應,形成豐富的臨水結構;盛花期的白蘭使該景觀單元芳香怡人;整個景觀單元在色彩、形態和保健性達到變化與統一性。中心綠地分值較優的均屬中海金沙灣和亞運城。景觀單元ZH2中(圖 4),植物種植沿中心水池分布,植物群落結構較優,選用植物種類多達20種以上,形式變化多樣,色彩明艷秀麗,喬灌層次豐富,植物生長空間大,保健型和鄉土植物應用多樣,植物配置形成較好的生態景觀效果。景觀單元YY2中(圖 5),喬木層為樟樹Cinnamomum camphora、小葉欖仁Terminalia neotaliala和榕樹,陣列式組合,整個綠地透視效果強烈,視角明朗;地被層為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紅花檵木 Loropetalum chinense var. rubrum、假連翹和虎尾蘭Sansevieria trifasciata,四者片植間種,組合獨特,色彩明艷,空間開敞。endprint
而兩種評價方法中宅旁綠地景觀效果較差的均屬龍歸城、廣園新村和金沙洲安置房。景觀單元LG1中,地被植物形態不佳,配置凌亂,比例尺度和種植形式不夠科學,喬灌配置缺乏層次感。景觀單元GY1中,植物種類較少,色彩較單調,地面土壤裸露,喬木枝型缺乏。景觀單元AZ1中,植物長勢不佳,后期無養護,植物品種稀少,色彩單一。中心綠地分值較差的均屬城西花園和龍歸城。景觀單元CX2中,硬質鋪裝較多,植物數量較少,品種單一,灌木層底部空腳現象嚴重。景觀單元LG2中,植物層次單一,缺少灌木層和地被層,喬木造型不佳,遮陰效果差。
綜上案例分析,得出數量評價的結果和造景理論相吻合。因此,居住區植物景觀單元評價結果客觀。其中中海金沙灣兩種評價分值均較高,其竣工時間較晚,居住區設計風格屬于現代自然型,其建設特點:植物應用種類較多,特別是鄉土植物、芳香型和保健型植物的大量種植,更體現宜居性;植物的枝葉有良好的生長和舒展空間,耐修剪性強,病蟲害預防及時,植物持續性長;優美的喬木葉型、葉色和冠型使植物造景更加靈動,搭配種類豐富的地被植物,使整個空間活力有趣,植物與生境的和諧和生態指數較高;水體清澈干凈、無枯枝敗葉,水景維護極佳。廣園新村竣工時間較早,兩種評價分值均較低:植物種類較少,植物生長缺乏舒展空間,病蟲害嚴重,養護不佳;植物造景簡單,植物與生境的和諧和生態指數較低。其他四種居住區的竣工時間和植物景觀評價均介于以上兩者之間。
3.3植物配置結構分析
將AHP法建立的評判模型和灰色關聯度法相結合對同一綠地類型進行綜合分析,篩選并得出7種植物配置優化模式(表4)。
園林是多種元素的集合體,科學合理的植物配置可實現生態效益與景觀效益的協調統一。復層植物配置時,適宜的種植比例體現立體空間的層次感,同時也使植物生長健康,發揮最好的生態效益。根據已有研究[13],AHP≥7.50屬于優秀的景觀單元,本研究試圖對優秀的景觀單元(中海金沙灣)的植物數量和綠地面積進行統計分析。結果顯示,喬木(株)、灌木(株)、地被(草坪)(m2)、綠地面積(m2)的比例約為1:7:22:30,這與陳自新等[14]建議的綠地喬、灌、草配置的適宜比例為1:6:20:29大體相一致。
4結論
園林的發展,需借助多種學科的技術與方法。通過研究植物景觀單元,分析城鎮園林植物景觀營建的內在規律及應用的指標,得出:AHP法和灰色關聯度法能夠較好地運用于珠三角城鎮居住區植物景觀評價中,結果的一致增強了兩種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適應性;以中海金沙灣為代表的城鎮居住區更加體現資源節約型、生態宜居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建設理念;篩選出珠三角城鎮居住區7種植物配置優化模式;得出城鎮居住區結果顯示,喬木(株)、灌木(株)、地被(草坪)(m2)、綠地面積(m2)的比例約為1:7:22:30,可為城鎮居住區園林植物配置作參考依據。
參考文獻:
[1] 王懿.探索園林景觀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關系[J].中國園藝文摘,2014(8):96-97,174.
[2] 閻樹鑫,董衡蘋,黃淑琳,等. 新型城鎮化與城市規劃[J].城市規劃學刊,2013(5):1-5.
[3] 石艷. 費孝通家庭社會學思想研究[D].上海大學,2013.
[4] 沈關寶.《小城鎮 大問題》與當前的城鎮化發展[J].社會學研究,2014(1):1-9,241.
[5] 何為,黃賢金. 半城市化:中國城市化進程中的兩類異化現象研究[J].城市規劃學刊,2012(2):24-32.
[6] 曾鳳,李許文,胡曉敏,等. 廣州白云山典型景區園林植物群落景觀評價[J]. 中國園林,2014(8):97-101.
[7] 寧惠娟,邵鋒,孫茜茜,等.基于AHP 法的杭州花港觀魚公園植物景觀評價[J].浙江農業學報,2011,23(4):717-724.
[8] 賈玲利,趙東平. 層次分析法在園林發展研究中的應用[J].北方園藝,2012(7):104-106.
[9] 肖斌,王娜. 基于SBE 對太原市公園植物配置的研究[J].山西林業,2011(2):42-44.
[10] 唐東芹,楊學軍,許東新. 園林植物景觀評價方法及其應用[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1,18(4):394-397.
[11] 鄧聚龍. 灰色系統綜述[J]. 世界科學,1983(7):1-5.
[12] 歐靜. 生態園林的植物配置[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01,12(3):170-173,179.
[13] 翁殊斐,柯峰,黎彩敏. 用AHP法和SBE法研究廣州公園植物景觀單元[J]. 中國園林,2009(4):78-81.
[14] 陳自新,蘇雪痕,劉少宗,等. 北京城市園林綠化生態效益的研究(2)[J].中國園林,1998(2):49-5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