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奉娟
摘 要: 高中生物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實驗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起到的作用,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以符合學生思維習慣和生活環境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實驗趣味性和吸引性,優化課堂氣氛。新課改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實驗教學,避免難度過高或過低的實驗。及時組建興趣小組,延伸學習時空,科學設計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高中生物 實驗教學 延伸時空 加強互動 實踐探究
實驗是生物課程的靈魂,唯有進行實驗,相關知識點和內涵才能得到展現,中學生物尤其如此。因此,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實驗在中學生物教學中起到的作用,并且新課改框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實驗教學,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和吸引性,優化課堂氣氛,將學生作為教學過程的主體,組建興趣小組,延伸學習時空,科學設計問題,加強師生互動,激發學生自我動手實踐進行探究和學習,保證學生在學習到相關知識的同時,提升個人全面素質。下面筆者結合生物教學實際就如何加強生物實驗教學,增強生物實驗的趣味性,組建生物興趣小組,延伸學習時空,培養學生的動手實驗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談談談體會。
一、提高實驗的趣味性和吸引性,活躍課堂氣氛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是教學效果能否實現的前提條件,因此,教師應當科學設計相關實驗,調取學生學習興趣。例如,授課前,老師可以把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現象和案例搬到課堂上進行展示,并且讓學生上臺動手解釋說明,以調動學生學生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后,趁著學生積極性得以調動,教師向學生拓寬課本中要講解的內容,并要求學生善于觀察,善于積累,善于探究,多問個“這種生物現象究竟是怎么回事”等。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非常主動地學習其中的知識和原理,為課程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如復習《腎臟結構》教學內容時,教師在課堂上展示“腎臟結構”視頻圖片,為了增強教學的直觀性,老師課前準備好“腎臟結構”模型,根據腎臟的結構部件組成,讓學生提出一些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對這個模型進行觀察,然后實驗組裝、討論和交流,從中學習和掌握要學的知識。最后派出學生代表當小老師對腎臟的結構進行講解,對于學生講解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錯誤教師應當及時修正,自然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組建興趣小組,延伸學習時空
指導學生自發組織相應的學習小組,利用課余時間,在實驗室或者家中進行相應的生物試驗,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可以提高包括動手能力在內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強化生物學習效果。教師應當指導學生進行材料易得、安全性高、富有知識性的實驗。例如,可以讓學生探究“種子萌發的外界條件”這一選題,利用組織召開辯論會的活動形式,讓學生列舉種子萌發需要的外界條件。辯論會結束后,再讓學生進行種子萌發的實驗,通過觀察發現水和空氣及溫度等對種子萌發產生的直接影響。利用組織召開辯論會的活動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生物實驗探究的積極性,并在實驗觀察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及概括總結能力。這一實驗簡單易行,安全性較高,還可借此向學生講解生活中的生物現象,以身邊的例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感受到生物和生活中的聯系,教學亦不再枯燥、無味。同時,根據生活的案例教學,再加上專題討論這種形式,既有利于相互溝通交流,又能引導學生主動討論、善于思考,促進生物教學活動順利展開。
筆者長期實踐表明,生物實驗過程中需要的材料越常見越好,從而帶給學生和平時對此材料認知“不一樣”的感受,極大地激發學習興趣和熱情。此外,小組實驗方式更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學生自主地完成實驗、觀察和總結,綜合素質得以提升。
三、科學設計問題,加強師生互動
需要指出的是,生物實驗雖然可以向學生展現較少見、新奇的現象,但絕非是魔術表演,不單純以趣味性作為目的,而是以神奇的現象引導學生的思維和學習興趣,促進教學順利進行。因此,好的問題可以有效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學目的的試驗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衡量一個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例如,研究有關“生物(必修ⅱ)《基因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人教版)”教學內容時,教師在引導學生生物實驗的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地向學生提問。這樣科學的設計問題可以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帶著問題去實驗”,避免實驗的盲目性,激發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增強學習效果。
四、保證學生自我動手實踐
教師應當將學生視為學習過程的主體,設計課程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方針,將實驗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讓學生不僅學到相應的知識,而且從中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最終對相關問題產生濃厚興趣,進而自我探究和學習,最終獲得成功,這對學生而言是極有成就感的,對其未來學習興趣的提高極為有利。
總之,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必須高度重視實驗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且在新課改框架下,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強實驗教學,增強實驗的趣味性和吸引性,優化課堂氣氛,將學生作為教學主體,組建興趣小組,延伸學習時空,科學設計問題,加強師生互動,促使學生自我動手實踐進行探究和學習,保證學生在學到相關知識的同時,提升個人全面素質。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當首先注意學生的主體地位,并且以符合學生思維習慣和生活環境的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難度過高或過低的實驗;其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注意構建一個和諧、融洽的課堂氣氛,主動和學生進行有效、平等、和諧的互動,從而及時、準確地掌握學生學習和實驗實際情況,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方法,最終實現三維化的教學,增強課堂教學效果,最終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
參考文獻:
[1]黃小燕.探究性學習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初探[J].四川教育,2004,(09).
[2]王小波.生物教學實施科學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教師版),2007,(09).
[3]梁松濤.淺談生物教學中探究性實驗模式及其實踐[J].教育研究,2010.(12).
[4]柏嵐.創新教育下高中生物學案教學模式初探[D].云南師范大學,2006.
[5]楊文斌.談建構主義理論與中學生物教學[J].生物教育,2004,05.
[6]楊靜,陸真.研究性學習——生物教育改革的新視點[J].生物教學,2002,01.
[7]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學實施科學教育的策略[J].新課程(教師版),20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