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君
摘 要:在當下社會經濟的不斷的發展中,我國素質教育也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積極心理作為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域,現在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極大關注。積極心理學對于我國現今的高校學生的心理研究也起到了引導作用,它在不斷的替代傳統的心理教育對教育偏離的航向,通過積極心理學的啟發,你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激發人的潛能,調動學生對生活與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在學校的心理教育中產生了巨大的效用,在未來他將會成為我國高校心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積極心理學;高校學生;自我體驗;心理健康教育
在當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人們的心理壓力變得非常的大,當前許多的高校與社會對心理教育變得越來越重視。在高校中為了體現自己的現代化教育目標建設心理教育被認為是高校現代化的標志。只有我國的高等人才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才能夠體現出我國當下社會發展的成熟,因此對于高校開展積極的心理學是變得異常重要的一件事。
現在我國許多高校為了能夠在心理教育領域獲得更多的成就,并且可以對高校學生的心理教育進行實時糾正投入了巨大的精力來研究。但是通過當前的高校調研數據能夠發現我國高校的許多學生在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變得越來越多,同時也變得非常的棘手。從側面也能夠體現出高校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還存在于片面化的教育之中。
在我國的傳統的心理教育中主要是針對的是消極教育,對于學生的心理問題主要是通過引導和糾正,對于學生的積極心理發展還處在萌芽階段。我國在當下的環境下應該針對這樣的下滑趨勢進行糾正,走出傳統教育的局限性,開創積極的心理學教育,全面挖掘學生積極的發展潛力。改變當前學生消極的情緒影響。
一、積極心理學的概念綜述
塞林格曼在二十世紀末引發了世界心理學風暴他提出了與之前心理教育不一樣的理論,提出了積極的心理學。針對人們心理方面的積極方面,尋求在生活中對于人們有積極性的事物,從而激發人們的積極性。通過激發人類全面的積極性潛力引導人們擁有更大的積極力量來對抗生活中許多的消極因素。激發人類身體中的積極力量,把這種力量轉化到實際生活中使人們的心理積極面積得以擴大。
在當前心理積極學分為三個方面,一個是個體研究、一個是個體層面的研究、還有一個是問題方面的積極研究。在針對個體研究的方面主要是通過人們對生活的幸福感來闡述的。個人在自我方面感覺到幸福、滿足、安康的積極方面來考察。針對第二點主要涉及的是對于人們的積極力量與個人的品德,通過獨立的個體研究來發現人們的幸福感;第三點是對群體方面的研究,對于群體周邊的環境考察社區的安全度與社會關系的和諧度來觀察社會中的積極因素。
從理論上看,當前由塞林格曼發展出的積極心理學建立在消極心理學的經濟學上,通過對消極心理學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批判與繼承發展。在這一方面進行改進,提高人們心理中的積極一面。通過對人們積極心理方面的研究,發現在當前的生活中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的因素。并且通過這方面的研究引入到實踐中激發人們對積極心理的潛力與創造力。這樣不斷能夠激發人們對生活的積極方面,還能夠引導人們積極面對生活,樹立積極生活的理念。這樣不大有利于個人的生活和諧度提高,還能夠保障社會和諧度得以提高。
二、現階段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偏離心理健康教育目標
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三級目標:
第一級目標是預防發生心理健康問題,在當前的高校學習與生活中總是會出現大大小小的問題與摩擦,學校必須要能夠根據學生的自身因素對學校的心理教育進行引導,預防學生能夠積極面對生活調整消極心態。
第二級目標是將面臨的心理問題予以解決。一旦學生出現了心理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自救,但是在自身無法排解的時候就需要學校的心理教育進行排解。學校在課程中必定要開設心理學課程幫組學生糾正自我心態,同時開設心理糾正教室對于心理出現問題的學生進行及時的治療以免在未來發生無法挽回的結果。
第三級目標主要是消除高校學生心中存在的心理疾病。根據高校學生中出現的學生心理疾病發生情況對于學生的出現的心理疾病消滅在萌芽當中。在心理的糾正過程中了解學生在產生心理障礙的主要促成因素,把研究的側重點移動到發病的高發事件當中。同時學校在制定心理教育目標的時候著重對于研究的問題進行教學與引導。把學生對于消極心理因素得以糾正,并且在此不斷的灌輸積極的心理積極思想,引導學生對積極方面的力量。
(二)心理健康教育內容脫節
現階段我國高校許多的心理教育還處在書本化,對于社會中學生學習與生活上產生的心理問題是處在一個脫節的現狀上的。當前高校的心理教育還只是發展階段在探索的過程中對于學生在面對社會交際、人格發揮與情緒調節都還不是特別的健全。學校對于學生的心理學教育與輔導處在脫離現實與個體自身的因素上,對于學生在心理上遇到的問題還只是課本上的案例教育與理論的灌輸。
照本宣科導致學生在面臨許多的心理問題變得手足無措,使得學生在某些方面還處在消極方面,沒有用到積極的心理因素激發出學生面對生活與學習的積極力量,陽光與可愛的個人心理素質。
(三)片面心理健康教育體系
當前我國高校的心理開展效果還十分的不明顯。除了高校在心理教育上主要通過心理宣講與健康心理輔導和講座以外,并沒有采取許多有效的實際活動對學生的心理教育起到關鍵作用。同時我國的教育心理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并沒有與其他相關學科密切聯系在一起導致學科上的心理教育脫節。同時在我國學校對于心理的教育還應該結合家庭教育雙管齊下,但是在我國家庭的心理教育還處在萌芽狀態很多的家長并沒有意識到孩子的心理出現的問題,更不用說提前的預防。有以上的理論導致學生的心理疾病頻出。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僵化
在當前我國的心理學教育還只是存在知識化的灌輸,對于學生的學習還只是處在被動的了解。我國高校對于心理學的教育還處在教室的僵化教育,傳導的是學生專業化的心理知識層面,使這些知識還處在片面化的發展。學生對于心理學的學習只是為了能夠使自己的考試成績得以提高而不是為了學生掌握了心理學的知識以后能夠對自己的心理狀況進行了解。并且對于心理知識的了解以后運用到對自己的心理排解與糾正。沒有讓自己的學習的知識與心理學產生共鳴,不能夠產生積極的心理因素,使得對于學習心理學的意義變得十分的薄弱。高校應該對學生學習的心理學進行現實的引導是同學們在面對真正發生在自己身上時進行自我的調節。
(五)心理健康教育測量與評估標準老化
當前我國的心理評價還只是通過對學生的自我評價與診斷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同時在此基礎上學校還通過學習西方的量化測評來了解學生心理中所存在的心理問題。通過對學生生活與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導致學生在面臨問題上消極因素不斷地提高。同時通過對學生心理中存在的消極與焦慮感來評估學生中存在的心理疾病走向。但是對于學生來時一直都還只是負面的。
在面對學生的心理因素還是應該通過積極的心理來引導學生在面臨問題上擁有一個良好的心態。同時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對于生活的巨大潛力。以此改善學生對于心理問題評價模式。對于學生的心理評價與測試應該通過面對事情積極的心理態度了解他們的心理積極面。
三、新形勢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思路
1)培養高校學生健全人格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我國高校應該根據本校的實際情況采用積極的心理學對學生的心理教育進行引導。在實施積極心理教育的同時對于學生的的人格進行健全,并且在健全積極人格化的同時對學生的幸福感進行提升。在怎樣提升學生的積極幸福感中,應該實行重點培養積極心理化的潛力激化,是學生能夠在面對消極事情的時候能夠改善自己處事態度,對于消極的方面進行自我的糾正消滅學生在面對事情上的消極情緒。整體上來說,想要學生能夠擁有一個積極的人生態度就必須使學生能夠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一個健全成熟的人格在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上才能夠自我的調節負面情緒。在此我國高校在心理教育方面應該樹立更加明確的目標。在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2)塑造積極高校學生心理品質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我們每個人都擁有積極面對生活的態度,每個人都有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我國高校在開設的心理教育的時候就應該根據學生的自我意識,充分挖掘學生在面對事情積極的心理態度。同時以此為目標培養學生積極的人格與品德意志,并且培養學生的積極的情感的心理。培養學生這樣的心理品質對于高校培養的人才目標是十分符合的,還能夠拓寬學生對于心理基因的擴散,有助于培養出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讓人們的心理健康程度得以提升。
3)建立完善心理健康支持系統在進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我們的心理教育并不能夠完全與我們的生活與工作相脫節。同時我們的高校在對學生心理學的教育中還應該結合家長與教師兩個有機整體相結合。我們的心理教育也不能夠只是兩者的相互聯系,還應該實現三者的聯動結合學生、老師與家長使他們的聯系能夠變得更加密切。在此應該明確學生與學校的主客體關系。學生的心理教育應該根據學校為主體實現所有資源的全面配合。同時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其他專業的聯合對心理教育使學生能夠在全面得到心理的心理疏導。社會整體資源的聯合能夠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于心理疾病的預防同時對心理疾病得以及時的糾正。
4)實施體驗式應對方式我們要將心理健康教育實效切實提升,采用各種的方式能夠使學生的心理問題得到排解。學生能夠通過參加許多的校園組織的活動與同學們積極的活動,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是學生能夠打開心結,驅散負面的情緒讓自己能夠積極上進的面對生活。
從上面的文章我們能夠發現當前高校的心理教育還存在著許多的缺陷,學校的心理教育不但處于課堂上的書面化,使學生只是能夠在消極的情緒下被動的接受消極的心理知識,并不能夠在課堂上使學生對心理學產生興趣,在課上對于學生的活動也不能產生共鳴。
同時,我國當前的心理測試的水平還只是處在量化的書面測試,通過分數的統計來量化學生的心理狀況。
除此以外我國的心理學教育還只是處在消極性的心理學測試,對于積極性教育還處在萌芽狀態。我國現在應該實施積極性心理學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積極地心理引導激發學生的潛力。同時高校還應該結合實際對學生、教師與家長三者相互聯系,使學生能夠擁有積極的心態。
參考文獻:
[1] 孫瑞萍."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的辯證運用[J].教育教學論壇.
[2] 孟麗娟,胡云斗,王同軍.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構建[J].教學與管理.
[3] 果孝文.積極心理學視閾中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重塑[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1(10).
[4] 吳應榮.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構建研究.以皖西學院心理教育與咨詢中心的實踐研究為例[J].皖西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