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天琦+張晗+張星+呂晨
[摘要]本文從功能語言學中的純理功能角度分析語碼轉換的功能,在六個月對東北師范大學英語專業學生的語碼轉換行為進行課堂錄音觀察及課下采訪,結果表明:1.英語專業學生在課堂進行語碼轉換主要實現經驗功能,其次是人際功能,最后是語篇功能;2.概念功能的實現體現在因詞匯量的欠缺導致對文化負載詞和專業術語進行語碼轉換;3.地區方言影響語碼轉換的實現。這一結果有助于我們客觀了解英語專業學生進行語碼轉換的功能實現,并對教學提出指導建議。
[關鍵詞]純理功能 語碼轉換 課堂 語碼轉換功能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2-0120-02
一、文獻綜述
從20世紀以來,國內外學者在不同理論指導下,從不同角度對日常生活和學習中的語碼轉換進行研究,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果。
在國外,關于語碼轉換的研究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出現,但此時研究者們大多把這種言語行為歸咎為語言能力缺陷的結果。60年代以后,這一領域的研究才開始蓬勃發展,觀念也開始更新。直到今天,對語碼轉換的研究依然是語言學者的熱點話題。Grit Liebscher和Jennifer Dailey-Ocain(2005)在文章《外語課堂的語碼轉換者》中分析了高級外語課堂中學生在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的語碼轉換。研究表明,學生使用語碼轉換不僅僅是他們的第二語言難以表達時一種必需的選擇,而且還體現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他們認為語言學習者可以把課堂情景化成一個雙語場地。Engku Haliza Engku Ibrahim(2012)等人則對馬來西亞英語課堂上,教師對語碼轉換的態度進行研究。結果表明,在英語課堂上,教師會無意識地進行語碼轉換,以達到教學目的。
在國內,在大學校園和教學中的語碼轉換成為了學者研究的熱點。從教師層面來看,陳立平(2004)對解放軍外國語學院的本科師生英語課堂上的語碼轉換進行研究,得出語碼轉換是教師普遍使用的教學策略。李兆梅(2009)對大學英語精讀課堂上教師語碼轉換進行的實證研究表明中國英語課堂中,教師大多采用語碼轉換的方式進行教學,以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開展教學工作。從學生層面來看,國內對大學生語碼轉換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對學生語碼轉換的動機研究。顧奎(2007)對合肥市內的四所高校學生的語碼轉換的心理動機進行定性定量的分析研究。他發現大多數學生有過語碼轉換的行為且動機多樣,如:幽默、時尚、社會地位、強調和對比等。李俊超(2012)對大學校園中20名中英雙語者語碼轉換的原因及態度進行調查,發現大多數雙語者對這種現象持贊成態度,認為語碼轉換的出現促進了雙方的交流。
通過以上文獻,不難發現,不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對語碼轉換的研究多集中在課堂上教師的轉換動機,并鮮有具體的理論指導,對于學生語碼轉換的功能研究則更為稀少,而王瑾(2007)指出,純理功能學說可以作為理論框架應用于對語碼轉換的動因功能和意義的研究。它一方面可以使對語碼轉換的功能討論的比較全面,另一方面又能解釋這些功能如何得以體現。它既體現了語碼轉換的多功能性又能為語碼轉換提供解釋性的理論分析框架。因此本文以系統功能語言學中的純理功能為理論框架,探討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中語碼轉換的功能,從而對學生進行語碼轉換起到更好的指導作用,促進同學和師生之間的交流。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假設
1.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中的語碼轉換實現了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
2.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中語碼轉換主要以概念功能為主
(二)研究被試
東北師范大學英語專業大一到大三18個班級中隨機選取6個班級(共150人)
(三)研究設計
課堂錄音和采訪從2015年10月開始到2016年5月結束(中間兩個月為假期未錄)。錄入6個班級150名學生38節課課堂中的語碼轉換行為,并在課下及時采訪被試進行語碼轉換的動機。3500分鐘的課堂錄音涉及語碼轉換的對話共計40分鐘,其中背景句410個,純語碼轉換的話語行為達60個。隨后這些錄音被轉寫成文字,結合課后采訪用純理功能分析其實現功能。
(四)結果及討論
系統功能學派認為,語言是人類社會活動的產物,它承擔著各種各樣的功能,基于此,其創始人韓禮德(1970/1973/
1985/1994/2004)提出了純理功能學說。他把純理功能分為三種:概念功能(包括經驗功能和邏輯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概念功能指語言描述和構建人類經驗世界的功能,與言說內容直接相關。人際功能指用語言建立、維持、協商各種人際關系的功能,是處理主體間性和以言行事的功能。語篇功能指使語篇前后銜接連貫、連句成篇的功能。(Halliday,2003:201)而本研究通過將語料分析歸類,發現屬于概念、人際和語篇這三大功能的語料分別占比55%、30%和15%。
1.經驗功能。經驗功能指的是語言對人們在現實世界(包括內心世界)中的各種經歷的表達。換言之,就是反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中所發生的事、所牽涉的人和物以及與之有關的時間、地點等環境因素。具體而言,語料中語碼轉換的經驗功能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a.文化負載詞
文化負載詞是指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由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負載詞的翻譯一直是非常棘手的問題。在所收集的語料中,文化負載詞作為語碼轉換內容的情況時常出現,如:
(1)My grandpa is good at 秦腔.
(2)My hometown is famous for 湯圓.
(3)fish is very delicious 紅燒.
(4)I travelled to Dalian and ate 鍋包肉.
這里“秦腔”“湯圓”“紅燒”和“鍋包肉”屬于漢語文化負載詞,這些詞在英文中大多沒有能夠完全傳遞中國文化特色的標準翻譯。學生在課堂發言中一方面由于短時內無法查找確認這類詞的合適翻譯,另一方面又想要準確傳達出詞義中含有的中國文化特色,由此選擇了語碼轉換。
b.引語
引語表示某處言說的內容在別處出現過,即一個經驗次序(order of experience)被嵌入到另一個經驗次序。如:
(1)你今天去不去English corner???
(2)我明天要做presentation。
(3)今天外教的journal的主題是什么?
(4)泛讀什么時候有dictation?。?/p>
這些例子中的語碼轉換的內容大多與老師布置的任務或組織的活動相關。老師在布置任務時所用的是英語單詞,當學生在組織有關這些任務的語句時就直接引用了他們第一次聽到這些詞匯時的格式。學生最初可能聽到了如下句子,例如:
外教:Tomorrow we will hold an English corner. Hope you guys will join us.
老師:明天做presentation的同學記得準備好PPT。
此外,這類語碼轉換已然成為了英語專業學生的日常表達習慣。
c.專業術語
專業術語指特定領域對一些特定事物的統一的業內稱謂。如:
(1)She has a disease 腱鞘炎.
(2)The techniques including knife-hold 橫拍.
(3)Buck,in The Call of the Wild,is identified as an image called “superdog” 超狗.
“腱鞘炎”屬于醫學術語,“橫拍”是乒乓球運動中的專業技巧,“超狗”是文學理論中的術語,這些術語均屬于特定領域,英語專業大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很少接觸。基于此出現了如下兩種情況:其一是學生在課堂發言中因不知道該專業術語的英文表達而選擇語碼轉換,如例(1);其二是學生在發言前已有所準備,但考慮到聽眾的理解效果,因而選擇語碼轉換,如例(2)和例(3)。
2.人際功能。人際功能指的是語言除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親身經歷和內心活動的功能外還具有表達講話者的身份、地位、態度、動機和他對事物的推斷、判斷和評價的功能。語言的人際功能是講話者作為干預者的“意義潛勢”,是語言的參與功能。通過這一功能,講話者使自己參與到某一情景語境中,來表達他的態度和推斷,并試圖影響別人的態度和行為。
a.態度
(1)—Because Im special!—滾!
(2)(英文演講結束下臺前)Thats all my presen-tation,thank you!什么玩意兒!
例(1)為外教課上的一段對話,當時學生自由交談,課堂氣氛活躍。對話中的雙方關系親近,上述兩句為二人在互開玩笑,其中一方以“滾”字來表達不以為意的態度。例(2)中,語者對自己之前的表現并不滿意,通過最后的小句傳遞出否定的態度。
b.評價
(1)這么寫使文章比較concise。
(2)I think she is a typical 女強人.
例(1)、(2)中的語碼轉換內容都是語者對某一事物或事件的評價。語者試圖通過語碼轉換產生強調的作用,引起聽者的注意,進而影響聽者的判斷和看法。
c.動機
(1)安靜一下。Close your eyes.
(2)別著急,take it easy。
(3)(英文展示中出現中文整句)“中尉”怎么說?
例(1)發生在英語語境下,語者通過語碼轉換發出命令。例(2)為中文語境下語者給出建議。例(3)是語者在英語語境下通過語碼轉換尋求幫助。
3.語篇功能。相較于概念功能和人際功能,語篇功能是內在的。語篇屬于語義的范疇,它不是大于句子的句法單位也不是段落。在語義層中,把語言成分組織成為語篇的功能,叫做語篇功能。語篇功能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得到體現的:主位結構、信息結構和銜接。在我們收集的語料中,語篇功能主要銜接實現。如:
(1)然后,we should learn more about this.
(2)OK,我們開始討論吧。
(3)——Have you ever seen the movie《澳門風云》?
——Yes,I think《澳門風云》is wonderful!
例(1)、(2)中的“然后”和“OK”是語碼轉換的部分,起到了結束上一話輪開啟新話題的作用。例(3)中的“《澳門風云》”由第一話輪中的同一轉換引發,兩處語碼轉換形成重復關系,有助語篇的銜接與連貫。
三、結語
本研究通過將語料分析歸類,我們發現英語專業大學生課堂語碼轉換中屬于概念、人際和語篇這三大功能的語料分別占比55%、30%和15%。其中屬于概念功能的部分占半數以上,是實現的主要功能;人際功能其次,最后是語篇功能。
在概念功能中,文化負載詞和專業術語的語碼轉換體現出學生此類詞匯的欠缺。其中文化負載詞與中西方文化緊密相關,這方面詞匯的匱乏會在跨文化交際中產生負面影響,不利于對文化特色的理解與傳播。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對此方面多加重視,教授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敦促學生積累此類詞匯。
此外,我們還發現學生語碼轉換的內容包含大量帶有本地特色的文化負載詞,例如:東北特色菜“鍋包肉”。以及前文提到的人際功能中的例子:“Thats all my presentation,
thank you! 什么玩意兒!”,其中“什么玩意兒”屬于東北方言。由此我們建議在口語課或英語學習活動中,教師或相 關組織者注重語言學習與地方文化特色的結合,促進地方文化“走出去”。
同時,本文也存在著一定的局限性。本次調查的樣本來自同一所學校,樣本缺乏多樣性,因此所得出的結論是否具有普遍性還有待進一步驗證。我們的樣本收集采取的是錄音的形式,在轉錄中,由于無法完全重現當時的場景,例如學生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這對于文本尤其是人際功能部分的分析的準確性有一定影響。以上這些局限可以成為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Gumperz, J.J Discourse Strategie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2]王瑾.語碼轉換的功能及其體現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07):17-20.
[3]王瑾,黃國文,呂黛蓉.從功能語言學角度看語碼轉換 [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3(12).
[4]徐夢靈,原學梅.語碼轉換的認知心理機制[J].語言理論研究,2011(11).
責任編輯:楊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