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沈瑞哲
摘 要:網絡是現代的代名詞,把網絡和老年人聯系起來在一部分人看起來可能是并不現實的,因為一部分老年人并不喜歡將網絡和生活聯系在一起,這也無可厚非,因為老年人在大眾的眼中接觸網絡并不多。但現在時代在飛速發展,科技全民化已經無法避免;大部分老年人對網絡教學的要求甚至超過了年輕人,老年人更希望去節省體力、時間、金錢去接觸藝術。網絡教學——接觸面更大,更能接受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文化的渲染,這能讓教學在更廣闊的空間里瀟灑翱翔。
關鍵詞:網絡;老年人;藝術;教學
中圖分類號:G77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24-0237-01
一、老年藝術網絡教學
藝術,這個詞一出口讓人想到的還是它昂貴的學費。在經濟水平并不發達的六七十年代,在當時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讓他們去學習除生存以外的愛好,藝術雖然逐漸在普及,但花費少質量高的藝術教學還不是足夠的多。在此時此刻,藝術教學網就應運而生了。現在的老年教育正面臨著教育資源緊張,教學課程更新和教育需求量不斷增加的現狀,要及時解決這個矛盾,僅依賴于原有的教學設施和手段可能很難解決,也許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沖突,因此尋找一種既能滿足需求又有可能實現的新方式是擺在許多老年教育部門和教師面前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也許找到了這種新方法可以使問題迎刃而解。其實開展老年網絡遠程教學,就能兩全其美地實現這種目的的好方法。
老年藝術教學,總會面臨著一個難題就是:相較于年輕人中老年人學習起來會顯得慢一點。中老年人他的反應能力、消化能力和創新能力相對會弱一點,于是這就要求我們教學的重復能力要跟得上,在教學上要不斷重復該講的內容,視頻可以重復觀看這一點剛剛好順應了中老年人的結構特點。
二、教學的藝術
情感之于教學,猶如能源之于發動機。把情感貫穿整個課堂,融入“精,氣,神”,即精力充沛,氣勢旺盛和神采飛揚,就會感染學生,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心理學與教育學的研究表明,情感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有動力作用,而且能起到消除疲勞、激發創造力的作用。充滿感情的教與學,在很大程度上使主體樂此不疲,而且思維敏捷,并富有創造性。教學過程既是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過程,又應該是師生情感交流的過程。沒有教師的情感就很難激發學生對知識、對真理的渴望與追求。教師的情感首先表現在教師對學生、對所教學科的愛,這種愛可以成為溝通師生感情的橋梁和紐帶,更是教師搞好教學的原動力。
“教有教法,教無定法”,教學對象因時代不同、生源不同而有諸多差異,教學方法也不能一成不變。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新的思想、新的理論層出不窮,教師不能死守教材吃老本,而應該樂于接受新事物,努力學習、不斷進取,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的改革和創新上“與日俱進”。取代了19、20世紀的以教師教材為中心、課堂為中心的舊傳統。而是以學生為中心,取代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網絡遠程教育的重要意義在于教育的廣泛性,平等性。教師起到學習者的幫助和促進作用。旨在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這種控制對中老年人來說是比較自由的,是潛移默化的。
三、繪畫藝術在老年教學中的形式
舉一種容易讓中老年人接受的藝術形式——工筆花鳥畫,工筆花鳥畫是美的,因為人們在畫它的同時不僅體會到了其中的藝術感,更是因為在創作它的同時也有存在一種形式美。而這種形式美呢,就是美觀。美觀也就是美的原則,即產品設計中對美的關注。作為基本的原則之一,來自對人的心理和精神需要的尊重和考慮。
工筆花鳥畫是一種古代工藝,中國古代的工藝,雖然沒有人明確系統提出實用、經濟、美觀的設計思想,但在實踐中都已充分體現了這些基本精神。《考工記》中的“材美工巧”,以及諸子思想中的“百工以致用為本,巧飾為末”的思想也都部分的表達了這一原則的雛形和基本精神。注重實用、美用結合是工藝品發展的歷史主線,因此,工筆花鳥畫在中老年人里一直很有市場。也是中老年人此時此刻最需要的。但文化市場參差不齊的現象讓工筆花鳥的發展受到一定阻礙,因此老年的網絡教學保證了數量,保證了質量。
四、日常生活方式和老年網絡藝術的“美”
毛澤東有一句著名的詩句: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新的改造世界的精神理念與新的科技工藝方式的重大突破,過去的一些概念正在被肢解和重構,我們已經不可能用一個古人的石錛來應對今天的生活,這樣說來,現代藝術中某些超越現實的理念以及行為方式就變得非常容易理解了。從全新客觀的角度看待藝術是非常必要的,科學技術理性超越藝術情感的可能性正在產生,但是人對藝術的態度永遠是需要人文的、更愉快的視聽覺概念。網絡便是連接這個時代和藝術的最好的產物,以網絡來規劃藝術、用網絡來傳播藝術、憑網絡來整合藝術。用現在的眼光去發展藝術。這種形式最好的表達就是網絡教學,網絡教學是對舊的教學方式的重大突破,老年藝術網絡教學更是這一形式的突破性發展,滿足了老年人對現在生活方式的改觀,更從這種網絡教學方式上找到適合藝術的發展方式。日常生活“藝術”在人們眼中是和“美”息息相關的,所以,我們在日常繪畫過程中這種體驗美的形式是與美的本質相通的。
參考文獻:
[1]李硯祖.工藝美術概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02.
[2]王旭曉.美學原理[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東方出版中心,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