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金榮 趙遠


【摘 要】 目的:對不同劑量米非司酮在子宮肌瘤治療中的應用效果以及安全性進行分析。方法:選取筆者所在醫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因子宮肌瘤而接受治療的患者,隨機將80例患者分配為兩組,對照組、實驗組各40例。對照組應用大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實驗組應用小劑量米非司酮進行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效果。結果:比較顯示實驗組的子宮體積、血紅蛋白以及病灶體積改善情況比對照組要更理想,對比差異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顯示實驗組發生率要比對照組低,對比差異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結論:對子宮肌瘤患者實施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其安全性以及治療效果比大劑量療法更為理想。
【關鍵詞】 大劑量; 小劑量; 米非司酮; 子宮肌瘤; 副作用
子宮肌瘤是婦科常見疾病,也稱為子宮平滑肌瘤,發生率較高,以年齡在40歲左右的女性多發,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但如果患者沒有接受及時有效的治療,隨著年齡的增長,子宮肌瘤也會不斷變化,有一定概率出現惡變[1]。對于子宮肌瘤的治療,主要以保守療法以及手術療法為常見方案,其中手術療法存在較大的創傷性,對患者生育功能也有一定影響,加之患者對手術過于抗拒,因此臨床盡量考慮保守治療。當前保守治療藥物一般選擇米非司酮,雖然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臨床效果,但劑量多少并沒有定論[2]。本文為全面了解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患者劑量選擇對臨床療效影響,對本院80例實施米非司酮治療的患者的相關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通過不同劑量的治療,比較適合的劑量。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于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因子宮肌瘤而接受治療的患者,隨機將80例患者分配為兩組,對照組、實驗組各40例?;颊吣挲g為23~58歲,平均(40.2±1.3)歲?;颊呓浥R床癥狀、婦科檢查、B超檢查,均確診為子宮肌瘤。患者均存在月經過多、經期延長、小腹墜痛、貧血、痛經以及尿頻等癥狀。病程為2~11個月,平均(6.4±0.2)個月。其中22例患者為漿膜下肌瘤,31例患者為闊韌帶肌瘤,有27例患者為混合型肌瘤。其中單發性患者34例,多發性患者46例。病灶平均大小為(5.12±0.22)厘米?;颊咧委熐?個月不存在激素類藥物治療史,肝腎功能無異常,不存在嚴重臟器疾病以及米非司酮禁忌證。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顯示無顯著差異,P>0.05,不具有統計學意義,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的藥物均由浙江仙居制藥有限公司生產。對照組給予大劑量米非司酮療法,患者睡前口服米非司酮50毫克,每天1次,1個療程為持續治療10天。實驗組給予小劑量米非司酮療法,患者睡前口服米非司酮12.5毫克,每天1次,1個療程為持續治療40天。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水平、病灶體積以及不良反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實驗數據錄入電腦并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不良反應發生率)用率(%)表示,并運用χ2檢驗,計量資料(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水平、病灶體積)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并運用t檢驗,對比差異P<0.05表示比較有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的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水平以及病灶體積
比較顯示,兩組患者的子宮體積、病灶體積均顯著縮小,血紅蛋白水平明顯上升,實驗組子宮體積、血紅蛋白水平以及病灶體積的改善情況相比對照組更為理想,差異分析顯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2.2 比較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
比較顯示,實驗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對照組要低,差異分析顯示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3 討論
子宮肌瘤屬于良性腫瘤,為女性常見的疾病,根據其所在位置可分為下列類型:漿膜下肌瘤、肌壁間肌瘤和黏膜下肌瘤等,大部分子宮肌瘤為良性,但如無針對性干預治療,會導致不孕不育甚至有惡化的風險。對該病的發病機制當前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子宮肌瘤如生長位置偏低、體積太大等會對直腸/膀胱造成壓迫,影響女性正常大小便。臨床癥狀以月經異常、陰道不規則出血等為主,出血較大甚至會引起貧血,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影響較大[3]。
以往對子宮肌瘤患者采用的主要治療方式為外科手術,但需要綜合考慮多種因素的影響,腫瘤位置所在也會增加手術風險。保守治療相比手術療法,其無創安全,且患者容易接受。米非司酮是常見的治療藥物,為新型孕激素受體拮抗劑,米非司酮能夠有效對機體孕激素進行拮抗,抑制子宮肌瘤內孕激素受體、雌激素受體,繼而減少病灶的雌激素效應以及孕激素效應,縮小病灶,另一方面患者服用米非司酮后直接占據孕酮受體,在短時間內提高血清中孕激素水平,對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發揮負反饋的效果,降低卵泡刺激素分泌和雌激素水平,讓黃體生成素抑制被控制在卵泡期水平范圍內,抑制排卵,降低孕激素水平,抑制肌瘤生長以改善病情[4]。
米非司酮對子宮肌瘤有顯著改善抑制效果,已經得到了臨床驗證,但對劑量的選擇還存在一定的爭議,劑量范圍在5~50mg/d范圍間,患者每天服用劑量為50mg的米非司酮,有極高概率出現潮熱、惡心等不良反應,影響患者療程的順利進行,而每天劑量5mg的方案則難以有效控制子宮肌瘤的增長[5],因此本次研究劑量選擇每天12.5mg方案。此次研究對不同劑量的米非司酮治療效果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的子宮體積、血紅蛋白以及病灶體積改善情況比對照組要更理想,對比差異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比較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顯示實驗組發生率要比對照組低,對比差異顯示P<0.05,有統計學意義?;颊呖赡褪芩幬锊涣挤磻?,不會影響療程的順利進行。
綜上所述,應用小劑量的米非司酮對子宮肌瘤進行治療,安全可靠,且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 金秧秧.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90例臨床療效分析[J].海峽藥學,2015,27(04):109-110.
[2] 房翠蘭.兩組劑量的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及其副作用對比[J].實用婦科內分泌雜志,2015,02(04):183-184.
[3] 余霞,袁曉燕,猶力.不同劑量米非司酮在子宮肌瘤保守治療中的療效分析[J].西部醫學,2014,26(05):639-640.
[4] 喬海英.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療效觀察及安全性分析[J].臨床醫學,2014,22(12):110-111.
[5] 朱婷,張天銘.不同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肌瘤的臨床效果比較[J].中國當代醫藥,2014,17(28):6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