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佑華(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第三中學,新疆 庫車 842000)
?
探究實驗: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
秦佑華
(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第三中學,新疆 庫車842000)
摘要:通過實驗探究,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能進一步認識到光合作用的意義,即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采用小組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關鍵詞:探究;光合作用;二氧化碳;原料
一、教材分析:《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是《生物學》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中的一個探究實驗,本實驗是在明確光合作用產物的基礎上,通過實驗探究,明確光合作用的原料。學生通過對實驗的探索分析,能進一步認識到光合作用的意義,即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
二、學情分析:七年級的學生比較活潑,好奇心強,采用小組實驗,讓學生積極參與探索知識的發生過程,培養學生探究的積極性,形成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通過探究實驗,檢驗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得出相關的知識或結論;嘗試完成實驗,掌握操作技能。(二)過程與方法:通過探究實驗設計的培養及實際操作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設計簡單實驗的能力,體驗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習控制變量和設計對照試驗。(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該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探究精神。
四、教學重點:探究二氧化碳是否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五、教學難點:學習控制實驗變量和設計對照試驗。
六、教法:課標要求教師從灌輸現成知識轉變為共同構建知識,從提供標準答案轉變為共同尋求新知,教師從知識的主導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所以我采用了課前指導分組活動、課中適時點撥引導,力求將課堂還給學生。
七、學法指導:課標更注重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動手動腦、主動參與,繼而由知識的容器轉變為鮮活、生動的個體。因此,我采取課前預習導學,課中引導學生合作探究的方式,最大限度地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成為課堂的主人。
八、課前準備。(一)材料用具:2盆生長旺盛的天竺葵、酒精、碘液、大燒杯、小燒杯、培養皿、酒精燈、三腳架、石棉網、鑷子、滴管、火柴、蒸餾水、25%的氫氧化鈉溶液等及無色透明的塑料薄膜、鐵絲、鉗子。(二)把天竺葵在暗處放置2~3天。然后依據植株大小用鐵絲做成矩形框架,鐵絲框架體積是植株體積的兩倍左右,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甲、乙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甲、乙中分別放置一個大燒杯,甲裝置的燒杯中倒入200mL 25%的氫氧化鈉溶液,乙裝置的燒杯中倒入200mL蒸餾水,扎緊薄膜。將植株搬至陽光下光照一段時間,讓其進行光合作用。(三)教師課前指導學生的分組活動。(四)課前發放“預習導學”,請同學們搜集資料,小組共同合作,用準確的語言完成“預習導學”。
九、教學過程:(一)學生按照課前的分組,在實驗室指定的位置就座。(二)提出問題: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嗎?(三)做出假設:假設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那么沒有二氧化碳,植物就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實驗變量:二氧化碳。(四)實驗方案設計。
1.集思廣益,合作探究。每個組選出的代表,首先展示課前完成的“預習導學”中的任務,隨后闡述實驗設計思路,并進行講解。其間,如果其他組的同學覺得不完整,可以進行補充。
2.經討論,師生共同設計的實驗方案如下:(1)將2盆生長旺盛的整株植株放在黑暗處2~3天,這樣植株進行充分的呼吸作用,消耗掉葉片中原有的淀粉等有機物,以免影響實驗結果的可靠性。(2)依據植株大小用鐵絲做成矩形框架,鐵絲框架體積是植株體積的兩倍左右,然后用透明塑料薄膜甲、乙包裹,在透明的塑料薄膜甲、乙中分別倒入200mL 25%的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200mL蒸餾水(不能吸收二氧化碳),扎緊薄膜。將植株搬至陽光下光照一段時間,讓其進行光合作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甲袋中的二氧化碳,其中的葉片不能進行光合作用。這樣就與乙袋(其中葉片能進行光合作用)形成了對照。(3)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光合作用后,然后從甲、乙裝置的天竺葵上,各取一片葉。把葉片分別放入盛有酒精的兩個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用清水漂洗葉片,再把兩片葉片分別放到培養皿里,向葉片滴加碘液。稍停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葉色的變化.
3.實驗現象預測:從實驗裝置甲、乙中各取一片葉,分別用碘液處理,你認為哪個裝置中葉片不變藍?
預測的依據:
A.若光合作用不需要二氧化碳,甲、乙裝置中的天竺葵就都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各取一片葉,經處理后滴碘液,甲、乙裝置中的葉片都變藍。B.若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甲裝置中沒有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乙裝置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各取一片葉,經處理后滴碘液,甲裝置中的葉片不變藍,乙裝置中的葉片變藍.
4.真實實驗現象記錄與分析:

編號 現象甲乙
分析討論交流: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討論,教師要及時做出反饋和鼓勵,共同總結出實驗結論。
5.實驗結論:在用氫氧化鈉溶液吸收掉二氧化碳的甲裝置中,植物葉片碘液顯色不變藍,沒有產生有機物淀粉,而在有二氧化碳的乙裝置中植物葉片碘液顯色變藍,產生了有機物淀粉。證明在有二氧化碳的裝置中植物進行了光合作用.,從而證明二氧化碳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必需的原料。
十、點撥與啟發:夢幻般的技術。
人類正在研究如何緩解溫室效應,豐田中研首席研究員梶野勉說:“證實了只使用陽光、水、二氧化碳就可以合成有機物,意義深遠。除此之外,國家的沙漠地區建設工廠設施,使用藻類等植物,利用水和二氧化碳合成燃料的技術也在朝著實用化發展。這些研究將有助于推動人工光合作用研究的發展。”
十一、指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
十二、 實驗結束后,清理實驗室衛生。
十三、反思總結。
(一)實驗設計改進之處:1.本實驗用塑料薄膜套住整株植株進行實驗,操作簡單易行;2.整株植株能提供較多的葉片滿足分組實驗的使用。
(二)實驗注意事項:塑料薄膜的封口要扎緊;甲裝置的燒杯內液體有腐蝕性,小心操作,盡量不要讓燒杯內的液體流出。如流出,請立刻請老師處理。
(三)實驗結束后,各小組通過匯報交流本組的實驗現象。實驗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一些問題及誤差,抓住此契機,我引導大家就這些問題共同討論、解決。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6-022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