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女 梁艷華
【摘要】長期以來,在國家政策扶持和社會關注下,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順利開展,不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上了大學并獲得良好的發展前景,高職院校的困難學生也不例外。然而,隨著傳統資助體系的不斷成熟,困難學生的長遠性發展問題也逐漸暴露出來,這些問題關切到他們能否健康科學全面地成長成才。發展性資助工作理念立足于“立德樹人”,從各方面、各角度促進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不斷提升綜合素質,實現全面發展。文章在國家政策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大背景下分析發展性資助理念在高職院校困難學生資助工作中的應用對策,為高職院校的辦學實效性提供一些建設性建議。
【關鍵詞】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性資助;高職院校
目前,我國高職院校已經建立了以國家助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伙食補貼、學費減免、“綠色通道”為主體的多元化資助體系,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順利上大學,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如今,在經濟型資助政策不斷成熟和完善的同時,資助過程中存在的其他問題逐漸暴露出來。目前,大部分高職院校正處于由傳統的“經濟型幫困”向注重困難學生全面發展的“發展性資助”轉變的過渡時期,逐漸將“授魚”與“授漁”兩種資助方式相互融合,增強困難學生的綜合素質,為國家和社會培養全面型人才。因此要想真正解決困難生資助問題,就必須樹立科學的資助理念,不斷加強和改進高校資助工作,以更好地滿足困難學生的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教育質量的整體提高。
一、發展性資助理念的含義
所謂發展性資助,是指高校根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需求,通過經濟資助、心理輔導、科研指導、項目驅動、社會實踐、能力培養等多種方式,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克服自身經濟困難的同時,致力于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掌握一定的就業和生存技能,健全人格品性,促進困難學生全面發展的一種資助模式。它是相對于現行的“經濟型”、“保障型”資助而言的,是一種變“輸血”為“造血”、變“授魚”為“授漁”的新型資助模式。
二、時代背景及現實意義
(一)背景一:“十三五”規劃
面對新時期國家“十三五”規劃綱要對職業教育發展提出新要求,高等職業院校承擔起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所需人才培養的歷史重任。目前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人才的培養無法滿足需求:一方面,在轉型升級中缺乏大量的技能型和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另一方面,在整個人才培養結構中,技能型人才所占的比例較低。因此培養更大規模和更高質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已經迫在眉睫,也是未來現代職業教育的一個重大任務。同時,李克強總理在做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指出要暢通農村和貧困地區學子縱向流動的渠道,讓每個人都有機會通過教育改變自身命運。教育是今天的事業、明天的希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工作不僅要在本科院校落實好,根據目前的市場需求和社會發展趨向以及國家教育政策的轉變,也更需要在高職院校全面落實和加強,這樣才可以為社會輸送更多具有社會責任感和創新精神的職業技能型人才。
(二)背景二:人才培養方案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中對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中的素質一詞做了詳細解釋。所謂素質,是指一個人在政治、思想、作風、道德品質和知識、技能等方面,經過長期鍛煉、學習所達到的一定水平。它是人的一種較為穩定的屬性,能對人的各種行為起到長期的、持續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包括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業務素質等諸方面。所謂高素質,就是要求學生在各個方面都要達到一定的素質水準,在達到這些水準的前提下,要具有一定的技能專長,這就是高素質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的困難學生學習成績普遍好、技能強,而思想和心理素質卻有所欠缺,如果高職院校在這方面不加以改善和加強,將不符合人才培養方案。
(三)背景三
李克強總理在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審議通過《事業單位人事管理條例(草案)》。會議認為,發展職業教育是促進轉方式、調結構和民生改善的戰略舉措。此次會議強調了職業教育在國家人才培養體系中的重要位置,鼓勵“崇尚一技之長、不唯學歷憑能力”,這就在政策上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打破了學歷門檻,為他們憑自己能力就業提供了更公平、更廣闊的就業和發展空間。
在現代社會發展的大背景、政策對高職教育的支持和鼓勵下,將發展性資助理念應用于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中具有很大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概括起來有兩點:
現實意義一: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可以利用在校期間的各種項目和到企業實踐的各種機會,靈活將專業知識和工作崗位相互結合,真正做到產學研相結合,才能有計劃地獲取資源來提高自身能力。
現實意義二:在高職院校都有開設心理健康課程,配有專業的心理健康老師,便于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以加強困難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提升心理素質,以便在走出校門、踏入社會時成為一名綜合素質過硬的優秀人才,更好地適應社會,為國家做貢獻。
三、存在問題及應對策略
根據高職院校資助工作中目前所存在的問題,利用發展性資助理念整合資助方式提出應對策略,以期讓高職院校的資助工作更具有實效性,能為社會培養更多優秀人才。
(一)整合經濟資助方式
各大高職院校應該建立合理準確的認定指標,確保在每年的認定困難生過程中做到公平公正公開,把資助金給與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同時加強對資助工作的監督和反饋,學校的資助中心應該狠抓嚴管認定環節,嚴厲打擊一些“假貧困”、“假低保”、“假殘疾”等虛偽證明的現象,建立起一套嚴謹科學的監督體系,使資助工作行之有效;拓寬勤工助學渠道,學校應該為困難學生提供更能鍛煉學生工作能力的崗位,也可以聯合校企為困難學生暑假和寒假提供更多更有效的勤工助學實習崗;強化學校的獎學金,學校可以把一部分預算給與困難學生的獎勵,不僅可以解困難學生的燃眉之急,而且也可以增強自信心。
(二)加大“項目式”資助力度
“項目式”資助是以項目參與為運作方式,以過程支持為基本導向,注重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的支持力度。從實際調研結果來看,近年來有許多高校已經開始探索并實施發展性資助項目,尤其對于高職院校來講,本來就有校企合作的優勢,因此學校資助中心應與更多的企業聯合探索和創新一些互利共贏的項目,企業與學校可以共同分擔資金,為困難學生提供更多的鍛煉平臺,這樣不僅提高了學校的就業率,而且也有利于企業的技術拓展和創新,這是一種互惠互利的合作模式。
(三)注重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與非困難學生相比,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壓力大、自卑、焦慮、抑郁等問題,這些心理問題如果不加以預防,會影響困難學生的學業和心理的健康長遠發展。再加之高職院校學費本來比較昂貴,學生家庭經濟貧富差距表現得比較明顯,就更應該注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比如,輔導員可以在走訪宿舍的過程中多關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生活,平時可以利用各種通訊工具把握學生心理動態,加強心理咨詢老師的任務量,針對困難學生的心理問題及時開導,并做長期觀察。
(四)加強思想道德教育
在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主要有兩個方面的教育需要重視,分別是誠信教育和感恩教育:(1)加強誠信教育。近年來,大學生群體中欠貸不還的誠信道德缺失現象較為凸出,因此學校需要開展各種誠信教育和校園文化來宣傳不誠信的不道德思想;(2)加強感恩教育。通過加強感恩教育,引導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增強感恩意識,懂得回報社會。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為了幫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成長成才給與的經濟和精神資助和支持,困難學生在走向社會時應盡力感恩。學校可以在感恩活動月開展有針對性的感恩誠信教育,舉辦感恩正文活動、感恩演講等,組織困難學生更多參加義工活動,強化困難學生的感恩意識。
四、結語
隨著時代背景的變化,政策對高職院校的傾向性越來越明顯,社會對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大,高職院校為社會培養綜合素質和能力更突出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將會更艱巨,其中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和培養將會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環節,發展性資助理念有助于家庭經濟困難的長遠健康發展,有利于為社會培養出更高素質、更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型人才,高職院校應該在困難學生的發展性資助方面加大力度、下大功夫。
參考文獻
[1]桂富強.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性資助理念及管理體系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09.
[2]朱鋒.多元資助背景下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發展機制研究[J].浙江教育報刊總社,2012,(2).
[3]陳斌.發展性資助視角下的高職頂崗實踐工作探索[J].經營管理者,2014,(9).
[4]方敏,張宏欽.高職貧困生心理問題探討[J].德育與思政研究,2010,(10).
[5]李小女.高校家庭困難學生資助工作的改進策略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