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晶晶 潘璋敏?。ㄉ虾4髮W 數碼藝術學院 200000)
中華蓮紋藝術的非物質文化研究分析
何晶晶潘璋敏(上海大學 數碼藝術學院200000)
中華傳統紋飾藝術及其物質載體是中國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蓮紋是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母題。本文將以中華蓮紋藝術及其物質載體為例,通過對國內外現階段已有的有關蓮紋的研究文獻資料進行匯總、對比和分析,歸納得出蓮紋及其載體的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從而進一步找出現階段研究的不足和需要繼續探索的點,有助于中華蓮紋藝術精神在當代藝術實踐中的傳承與發展。
蓮紋;形象;藝術;非物質文化;載體
傳統紋飾,是人類生活和觀念意識所釋放的產物,它保存著不同社會、不同歷史時期人類文化的原生狀態、各民族特有的思維方式、造物方式和審美情感,是人類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紋飾往往直接或間接地記錄或承載了一個歷史時期的文化片段或某種觀念意識的若干側面,并且密切地服務于特定的社會階層或普通民眾的物質和精神生活,包括審美需求等,在人類生活與藝術的發展、文明傳承中有著重要意義。
蓮紋是中國植物裝飾紋樣研究中的一個重要母題,是中華民族在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和智慧結晶。廣泛應用于中國佛教藝術、造物藝術、純藝術和民間藝術領域,其造型、風格和文化內涵既一脈相承,又豐富的發展演變。蓮紋演進史體現了傳統紋飾的民族性和文化性;蓮紋設計史是中華民族設計思想與審美觀念變遷的折射,也是中國傳統裝飾紋樣設計思想及設計理論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西方設計文化和經濟大潮的沖擊下,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文化面臨越來越嚴重的危機。對中國蓮紋形?象的整理研究,尤其是蓮紋“形”與“象”的設計思想、設計理論、設計方法的傳承、展示、傳播形式創新,是設計研究者和設計師所應擔負的歷史使命,也是對傳統文化設計思想價值的深度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的基礎性工作。
美國學者William Henry Goodyear《The Grammar of Lotus》(2012)視蓮紋為鼻祖地位。瑞典大藏家Bo Gyllensvard首次提出“四葉紋和柿蒂紋”蓮紋形制的變化,確定了漢代蓮花的圖像學基礎。日本學者林已奈夫《中國古代蓮花的象征》(1999)借助Gyllensvard的結論,通過舉例和對比論證得出:四葉紋(柿蒂紋)原形正是蓮紋,然而這個結論至今仍是一個富有爭議的話題。英國著名學者杰西卡?羅森通過研究中國古代出土器物制造者的技藝、生活和信仰,撰寫了《The Lotus and the Dragon》(1984),是研究古代蓮紋設計思想和文化內涵的理論依據。日本學者小杉一雄《中國紋樣史研究》、稻煙耕一郎《中國古代文明原像》和林己奈夫《殷周青銅器紋樣研究》都是從文化人類學的角度進行研究。還有,印度學者迪那納?帕蒂《蓮花在中印繪畫中之異同》、德國學者齊默爾?海因里希《蓮花在印度、漢地和日本—〈蓮花的象征〉之六》等中外蓮紋對比短文。
國外學者的中國蓮紋研究相對較少,主要集中在早期蓮紋的源流、文化內涵、象征意義和中外對比的考古方面,多在隋唐前,以考古學、人類學為主,欠缺蓮紋設計方面的專題研究。由于學者的研究角度和文化背景不同,為課題提供了不同的觀察視角。
國內相關研究成果豐富,主要是在蓮紋圖像的收集整理層面,或是針對蓮紋某一特點、某一時期的片段型研究,內容分別涵蓋圖譜、流變、載體、題材、造型、制作工藝、構成要素、藝術特征、文化內涵、藝術內涵、美學價值、藝術形式或象征意義等方面,大多是以考古學、圖像學、人類學、符號學、風格學、美學、地理學、歷史學或器物學等方法對蓮紋“形”或“事件”進行考證、分析。已有成果信息零散,且較少對中國蓮紋設計的特點、方法、優缺點進行整理研究,還沒有系統思考適合我國的蓮紋設計理論。近三十年來國內專家、學者在蓮紋方面的關注點主要有五種類型:
(一)宏觀綜述型
從整體上宏觀考察傳統紋飾的學者及文獻數量較多且權威,學者們大多側重收集和整編,是中國紋樣設計史重要的基礎性研究工作。如王抗生《植物紋樣》(2000),田自秉等《中國工藝美術史》(2015),田自秉、吳淑生、田青合著《中國紋樣史》(2003),班昆《中國傳統圖案大觀》(2003),黃能馥《中國歷代裝飾紋樣大典》(1999),李振球、喬曉光《中國民間吉祥藝術》(2001)、熊廖、熊寰主編《中國歷代瓷器裝飾大典》(2003)、劉蘭華和張柏合著《中國古代陶瓷紋飾》(2013)、劉溥《青海彩陶紋飾》(2015)、古方和李紅娟編著《古玉的器形與紋飾》(2009)等著作。其中,王抗生和田自秉等都有對歷代蓮紋樣式以整理分類并解說,并附有詳盡的文字介紹,體現出不同時期中國民族審美理想和趣味對蓮紋演變的影響;李振球等的著作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傳統吉祥觀念對蓮紋演變及應用的影響,介紹了中國民間文化中的吉祥觀在衣食住行、嫁娶婚喪到祭祀、節日、祈禱、農事等生活習俗,助于研究蓮紋民間藝術研究部分;熊廖、劉蘭華、劉溥及古方等的著作多從考古類型學的角度對蓮紋進行歸類整理,是蓮紋及其載體分析的重要參考資料。
在設計理論和實踐研究方面的書籍很少,論文、期刊短文有一些,且命題零散,不成系統。近期著作如李娜《中國傳統紋樣與現代裝飾藝術設計》和耿廣可《圖案設計》,內容涉及到了紋樣的構成設計、設計理論、設計方法及項目實訓等方面,是中國蓮紋設計學理論研究的寶貴資料。
(二)片段型
1.以蓮紋載體為切入點。如李梅《中原地區蓮花紋瓦當的類型與分期》(2002)、鐵源《明清瓷器紋飾鑒定》(2002)、魯方《中國出土瓷器蓮紋研究》(2012)、王曉娜《宋代青瓷刻劃花蓮紋特征的演變規律研究》(2011)、王莉《唐宋陶瓷蓮花紋的比較研究》(2013)等詳盡介紹了部分載體上的蓮紋形?象及裝飾工藝,但沒有論述蓮紋與載體設計演進的關系。
2.局部研究。馬倩、潘華順《古代蓮文化的內涵及演變分析》(2001)對蓮紋在民間習俗、佛教、儒家思想、理學思想中的文化內涵部分及演變作了深刻表述。王寧宇、黨榮華《陜西民間蓮族藝術內涵初探》(1985)是建立在全面深入的調查研究基礎上,材料豐富,論證深入,助于研究蓮紋民間藝術部分。郭榮梅《宋前詩歌中蓮花文學意象研究》(2007)從蓮花文學意象的流變、象征意義及藝術表現方面來分析,對宋前蓮花的象征意義研究較深入。袁承志《魏晉南北朝蓮花圖像研究》為斷代研究,對蓮紋形?象研究深入,論述了其設計美學特征的部分內容,但不是每個朝代都進行了類似的斷代研究;鄭軍《中國歷代寶相花紋飾藝術》則以蓮紋的延續圖案為題。又如高興《魏晉、唐、宋蓮花紋斷想》(2005)。
3.研究方法。袁承志《中國古代蓮花圖像研究》(2001)運用西方美術史研究中的圖像學、風格學、文化學等方法研究蓮花圖像的源流、形式、圖像志、圖像學及風格的延續性,是一篇系統研究中國古代蓮花圖像學的學術論文。李硯祖《象征的圖像:蓮花的圖像釋讀》(2006)運用圖像學闡釋蓮花圖像的內在意義,釋讀蓮花圖像所表達的世界觀,從而體現整體歷史背景的認知,提供了蓮紋圖像學的研究方法。戴迎春《蓮花圖像研究》(2008)從繪畫角度看蓮紋的演進,屬于蓮紋的純藝術形式研究部分。蔣賞《中國傳統蓮花紋飾》(2008)基于人的審美特征分析,對隋唐以前蓮紋的設計思想進行創新研究,體現了設計學的一方面。許麗娟《中國傳統蓮花圖案演變及在現代設計中應用研究》(2012)大致的梳理了蓮花圖案的流變,分析了其藝術特色及在現代設計中的應用方法,但研究方法限定了她在蓮紋文化內涵和設計思想方面的研究深度。
(三)圖譜型、應用型和考古簡報型
現有圖譜型著作是以歷史發展為序。如唐家路《中國蓮紋圖譜》沒有分析其演變的內在聯系和風格變遷的原因;張道一《中國圖案大系》未對紋樣所屬的國別進行論斷;吳山《中國紋樣全集》分為文版和圖版,對蓮紋圖案各方面細節做詳盡考釋和闡述。三者均是蓮紋分類的主要參考資料。
蓮紋的應用型研究是建立在圖譜型的基礎上,即探討運用現代設計的方法將蓮紋的精髓得以傳承,這類研究大多與設計實踐相結合,涉及紡織品、家具類等領域,如丁文月《試論蓮紋在現代服飾設計中的運用》。近幾年,這類命題逐漸增多,數量不少,是課題應用研究部分的參考資料。
考古簡報型是蓮紋所有研究類型的第一手考古資料。如《文物》《考古》《考古學報》《江漢考古》《中原文物》等刊物詳細記錄了中國文物發掘的時間、地點、類型、紋樣等,圖文并茂,常對一些關鍵問題做出相對準確的論斷。
除以上研究型式外,大多論文期刊主要集中在建筑、瓷器、服飾、圖像、史料等方面的散點研究。
近幾年,國內關于“傳統紋樣的現代設計應用研究”這類文章的數量呈快速增長態勢,顯示蓮紋的設計理論這一基礎研究的重要性和新趨勢。借貢布里希《秩序感》中的一段話:“設計本身依然存在著許多問題,而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缺乏對設計理論系統而深入的研究。”當今,國際裝飾領域越來越注重民族風格的體現,從傳統藝術中汲取靈感成為現代設計的總趨勢。
綜上所述,中國蓮紋研究成果極為豐富,對我國蓮紋文化的保護、傳承及發展具有指引作用,且在人類學、圖像學、符號學等領域對蓮紋已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依然存在以下問題:一是缺乏蓮紋設計學理論的系統研究;二是蓮紋形?象研究信息零散,前后推理不連續且不完整;三是缺少對傳統首飾設計中蓮紋的專題研究。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后續作者將從設計學角度,從文化的不同層面對中國蓮紋“形”與“象”的關系進行分類和系統梳理研究。
[1]張娜娜,沈德坤.銅鼓裝飾造型作為象征符號的現代應用[J].鄭州輕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6).
[2]貢布里希,范景中譯.藝術發展史[M].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9.
[3]辛雪蓮.中日染織花卉紋樣研究[J].大眾文藝,2015(21).
何晶晶,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講師,碩士,本科生導師,研究方向:圖形圖像。
潘璋敏,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產品設計、公共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