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琰 許溢水 (贛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341000)
多元文化的共生與融合
——論中國當代油畫的現狀
肖 琰 許溢水 (贛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 341000)
20世紀末至21世紀,中國正經歷一個變異的時代。在這個時代里,我們擺脫了傳統的一元性,迎來了國際大交匯。物質生活變得極為豐富、文化交流極為繁盛,各種文化的碰撞擦出多元文化的火花。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無路可退,一元獨立和二元對立都無法適應生存。而多元文化必須融合與共生,在此基礎上才能創造出屬于我們的新文化。因此,當代藝術也踏上了多元化道路。
當代;融合;共生;多樣化;多元文化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的改革讓中國面臨著生活方式的轉變,也帶來了人性的自由。大家不再需要沉痛的藝術,“藝術受政治操控”的年代看似已過去。我們迎來了多樣化的生活方式,必然催生了多樣化的藝術創想。于是我們急切的想要踏進多元化的大門,但是當我們仔細審視一下中國當代油畫的現狀,就會發現在當下這個時代,我們還只是在多元化的大門邊徘徊。很多現象可以說明,當代中國藝術(包括油畫藝術)的多元化還是不夠完整的,還只是處于從多樣化走向多元化的途中。
1.多樣化的含義分析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油畫作品呈現出新的面貌,主要體現在繪畫藝術形式和個性語言方面——多樣化的材料和多樣化的形式語言。油畫語言有了兼容性。形式方面也表現出中西繪畫形式的兼容,綜合材料的運用帶來了畫種之間界限的弱化,在語言表達上有象征、隱喻,也可以有反諷、調侃,有行為的因素也有裝置的因素等。價值取向的多樣化——價值取向比以往更為豐富,因此不再僅有單純的官方價值取向。當下藝術的整體格局可以被描述為三足鼎立之勢,除了官方的主旋律藝術,還有精英藝術和大眾藝術。
2.多元化的含義分析
并沒有人來明確的厘定多少算是多元,實際上多元只是一種狀態,而這種狀態是藝術發展中經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所能達到的最理想的狀態就是多元的共生。藝術是不可能脫離社會而存在的,而作為社會中的一個元素,它必然是會受到社會中的其他的因素的影響或受其他因素的排斥。影響會有利與不利的差別,排斥則終究會有歸于融合的一天。當某個元素不再被孤立,元素之間達到某種和諧時,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多元化最理想的狀態——融合與共生的發展。
3.多樣化和多元化的關系
多樣化是衍生多元化的基礎,多元化是多樣化的產物,是多樣化質變和量變的結果。現今“當下時代是個多元化的時代”這個命題已成為公認的實事,但“多元化”是一種狀態處于一個過程之中,它是進行式的,過程并沒有結束,狀態隨時可能發生質量上的改變。并且我們可以從一些實質問題來分析研究這個所謂“多元”的狀態。因此對于“中國當代油畫乃至整個當代藝術真正達到多元化”的命題,我提出了一些問題并進行了一些質疑性的思考。
1.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的繁榮與混亂并存
當前諸多藝術思潮此起彼伏的涌動和各種畫商之間的炒作也會給藝術家自身的思想上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有些油畫家在面對西方油畫的諸多流派以及畫商的炒作時,弄暈了學術動向,玷污了藝術的純粹。有的忽視對本土的研究,一味地關注西方而失去自我,沒有形成自己的獨特風格。也有的沉迷于炒作所帶來的名譽或金錢上的利益,使得藝術不再純粹。
無論是發自內在的原因,還是市場介入帶來的負面影響,當代藝術家都面臨著比過去的藝術家更多的挑戰。面對這些挑戰最重要的是,藝術家本人要提高自身的藝術修養,并要有自己堅持的主張。
2.中國當代油畫藝術的市場邊緣化
(1)大眾不能理解的藝術性。
“當代”是前衛、新潮和實驗的代名詞,當代藝術是當下藝術家對當今社會的叛逆性思考和批判性呈現。但“前衛”總是少數人的專利。大眾對藝術的審美普遍還停留在“像不像”“美不美”的概念里。主流意識形態和大多數善良百姓對當代藝術即使不排斥,也無法理解或者看不大懂。為何看不懂,大概是大眾不能理解其藝術性。對于當代藝術來說,藝術性的創造必不可少的是當下所處時代的文化因素以及藝術家本人的個性因素。談當代藝術的藝術性,不談當代藝術的文化性和藝術家身份含義,是無法凸現他的藝術性的。因此,大眾但凡不能理解其二者之一便不能完全欣賞中國當代油畫藝術,更何況其當代藝術中不乏抽象的形式表達,這對于大眾的審美要求是比較高的。
(2)官方不垂愛的藝術
改革開放以前,我們官方所允許的藝術都是標準化、單一化的。改革開放以后,1979年的“星星美展”只能在美術館外展出,雖然他們最后取得了勝利,進入了美術館,但這并不代表他們真正得到了接納,要不然認識到這一點后的這些參與“星星美展”的成員也不會一一遠走出國。1989年2月提出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繁榮文藝的若干意見》中指出我們要“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但“主旋律”創作始終是當代美術的主流。大部分的美術家、理論家都虔誠并熱忱地投身于“主旋律”的創作。“多樣化”只能作為一種非主流而存在。20世紀90年代后,現代藝術一度淪為邊緣化、地下化的運動。官方的美術館、藝術雜志、美術學院基本上不能接受前衛藝術,尤其是像裝置、行為藝術等,直到2000年的上海雙年展才又開始一定程度地接受各種新藝術形式。官方的不垂愛,注定了當代藝術市場的邊緣化。
中國當代油畫藝術處在多元文化融合的藝術格局中,多元化的發展是必然的趨勢。雖然我們至今還沒有達到真正的多元化,但我們已經逐步從多樣化走向多元化。這個過程中我們應當給予足夠的耐心和信心。陳丹青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盡管市場混亂曖昧,但它釋放活力。當代藝術即便泥沙俱下,但其中的確是不乏優秀的藝術家。”對于未來的發展,我們還是應該先保持樂觀的心態,然后再來慢慢解決國內當代藝術可控范圍內的亂像。當我們產生本土語境下的當代油畫藝術,繼而可以尋求東方與西方、古典與現代的融合,理性與感性、科學與藝術的契合,創造具有時代精神、本土色彩、具有個性的中國油畫,這也正是時代所交給我們的任務。
[1]崔鵬.淺談中國油畫近30年的發展與變革[J].美術時代,2008(12).
[2]朱苓.關于中國當代藝術對西方的模仿[J].藝術生活,2011(8).
肖琰,碩士,現讀于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油畫創作與教學研究。
許溢水,碩士,現讀于贛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研究方向:中國畫創作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