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序彥?。ê先宋目萍紝W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417000)
?
基于地方本科院校藝術創作、設計教學的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建設構想
陸序彥(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417000)
摘要: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梅山民間美術是藝術創作、設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建立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是打造地緣文化和探索地方本科院校教研教改工作以及區域特色經濟建設的重要研究課題,面對現今時代,在固守核心技藝和傳統意蘊的基礎上,建立數據庫已顯得十分必要。
關鍵詞:地方本科院校;教學;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
“梅山”是一個地域概念,不是具體指哪一座山,而是地處沅江、湘江之間的資江流域數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自漢代就有的梅山地。據《宋史·梅山蠻傳》記載:“梅山峒蠻,舊不與中國通。其地東接潭(今長沙),南接邵(今邵陽),其西則辰(今沅陵),其北則鼎澧(今常德),而梅山居其中?!边@塊多高山而又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與外界無交往、少數民族雜居的土地成就了質樸、灑脫的梅山民間美術特色。其民間美術包括雕刻、剪紙、繪畫、木版畫、年畫及各類手工藝品,這些是藝術創作、設計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蘊含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折射出地緣文化,獨特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我們必須重視梅山民間美術的傳承與創新,一方面對古代保留下來的文化保護好、繼承好,它們是藝術創作、設計的原創和正統;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抱殘守缺,與時俱進才是當今梅山民間美術發展的道路,才是歷史的進步。因此,梅山民間美術與藝術創作有機融合,是歷史發展選擇的必然結果。充分利用數據庫技術手段,有效地將梅山民間美術資源充實到繪畫、設計教學中去,是打造地緣文化和探索地方院校教研教改工作以及區域特色經濟建設的重要研究課題。
隨著經濟科技的大發展、經濟建設、現代化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的生存狀態、審美傾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種種困難,管理不到位,老藝人相繼離世,口傳心授、代代相繼的局限,年青人不愿沉浸到傳統技藝的繼承中潛心學習,傳統的梅山民間美術漸漸被人們束之高閣,使得傳承難以為繼,值得我們高度關注。面對生活節奏快,生存壓力大、人心浮躁的尷尬之境,如何找到培養繼承人,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構建適應藝術創作、設計教、學、研融合的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已顯得十分必要,藝術創作、設計教學的師生數量龐大,但專業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落后,尤其是梅山民間美術數據的建設目前尚屬空白。充分利用數據庫創新課堂教學,利用教育資源和課程資源實施校本課程,在實踐中研究,在研究中實踐,在實踐中出理論,理論進一步指導實踐,使學生通過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汲取營養,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研究問題。這項研究既是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內涵發展、特色發展、打造區域文化教育品牌形象的重要推手,也是提高學生創新與創業能力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創新的關鍵因素。為湘楚文化的非物質遺產數據庫的建立提供有力支持,同時也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精神和加強區域性特色文化建設的需要。
伴隨著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和實踐的逐步深入,地方本科院校課程改革建設進入了一個專業化的新階段,而要實施專業化,打造區域文化,辦學服務社會、服務地方,就必須有相應的地域文化課程,因此我們有必要在理論層面上做深層次的審視和思考,找出目前地方本科院校藝術類專業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構建適應與藝術創作、設計教學的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是必然的。況且在地方高校建設梅山民間美術數據為幾乎沒有,而基于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建設研究正好為繪畫創作、藝術設計教學提供了有益的補充。
在新的課程體系中,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的建設將順應實訓課程的完全實現,并有三大轉變。
第一,課堂教學的地點由教室轉移到實訓基地。傳統課堂把“以師為本、以教為本、以知識為本”作為基本教育理念,其基本表現方式是“教師講,學生聽”,這種方式存在著先天缺陷。它容易使學生形成被動型人格和無法提供情境化教學、缺乏在場感,沒有見到梅山民間美術實物、影音圖像資料容易使學生感到抽象,難以理解。當然也無法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感知能力。
第二,教學設計的情境化。杜威認為“思維起于直接經驗的情境”,并把情境列為教學法的首要因素,“做中學”就是讓學生從特定的教學場景中把握、體驗、獲得技能與審美再創造。面對民間美術的不同類型,自然會有能力再造任務,從而建立跨媒材、跨學科、跨文化的思維觀。
在梅山地區,社會物質化程度加速,民眾的生產和生活方式迅速變化,那種原生形態的神圣人文和苦澀人生日益消散淡化。再加上時間的不可逆轉,許多民間美術及藝事活動正在悄然消亡,在此環境下,“梅山民間美術資料數據庫”的建設迫在眉睫,其意義一是有利于其文化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從根本上提升文化認同感;二是有利于民間傳統技藝的傳承,培育發展地方文化特色;三是有利于正確把握好傳承與開發的關系。
工具理性的發展,科學技技術的進步,奠定了現代文化的物質基礎,現代文明快速發展反過來,又進一步推動了人們在精神文明上的追求。特別是當今社會民間文化教育不再缺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上存在的重視“典籍文化”而輕視“活態文化”不再重來。在《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的指導意見》(文非遺發[2012]4號)對“生產性保護”正式提出官方的書面解釋:“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是指在具有生產性質的實踐過程中,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真實性、整體性和傳承性為核心,以有效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前提,借助生產、流通、銷售等手段,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資源轉化為文化產品的保護方式。目前,這一保護方式主要是在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和傳統醫藥藥物炮制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實施?!痹诜沁z保護運動中,人們自覺地以虔敬的精神來審視非遺的價值,即既重視“精英文化”又重視“民間文化”,這種系統性的存在不僅體現在教育系統中,也體現在宣傳系統中,尤其在高等教育中看到了民間文化的身影,民間文化逐漸有了大眾話語權,也時常見諸于報刊、電視、網絡等主流媒體,使得廣大青少年不再脫離傳統文化的傳承、傳播、教育的文化空間,所以,建立梅山民間美術數據庫是可行的,且各級各地紛紛建立科研所,并收獲大量的研究成果。如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的“梅山民間梅山文化研究所”、新化縣的“梅山文化研究會”、冷水江市的“蚩尤文化研究中心”等研究機構研究成果豐碩,為我們建立數據庫提供了便利條件。
參考文獻:
[1]《宋·史》卷四百九十四,列傳第二百五十三.轉錄自《二十五史·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作者簡介:
陸序彥(1973.4-),男,湖南新化人,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美術系副教授,副院長,研究方向:綜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