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平平?。ù筮B外國語大學 116600)
?
裝飾鑲嵌的實踐教學改革探析
曹平平(大連外國語大學116600)
摘要:作為材料基礎的裝飾鑲嵌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重在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及藝術表現技法,這種模式難免存在理論無從聯系實踐,缺乏對學生興趣點的激發及創意思維的培養,難以適應時代發展,對此進行實踐教學改革,以生活中的空間作為課題提出,使學生在主動獲得真實經驗感受的基礎上實現裝飾材料的藝術語言與空間感知能力相結合,從而在綜合素質方面為專業發展提供良好的能力支撐。
關鍵詞:裝飾鑲嵌;實踐教學;空間設計
大連外國語大學2013年度校級教改立項一般項目2013Y0104
教學方法的正確與否是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關鍵所在,適時結合理論的藝術實踐活動是提升學生創新思維的助力。“空間”是既抽象又具體的概念,空間設計教學的實踐性探析是針對環境設計及其相關藝術設計教育在教學方法上所做的新的嘗試,試圖發展一種更為全面的了解、探討和學習空間思維能力的方法,改變以往停留于教室中的填灌式教學與紙面上簡單枯燥的創作訓練,新的教學方法強調空間的體驗與觀察,激發學生概念性的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更好的將藝術介入空間。
裝飾鑲嵌作為材料基礎的教學任務,課程從鑲嵌類材料的認知出發,結合空間、主題、色彩等要素,培養學生在創作中對于鑲嵌材料獨特語言魅力的表達。
進入當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觀念的更新,裝飾鑲嵌突破了傳統的材料束縛,通過人工照明與自然照明體系的反光及透光效應成為建筑空間、公共藝術等領域的重要裝飾手段,它所體現的時代文化、審美方式與設計思維正逐漸發生變化。課程通過了解并掌握裝飾鑲嵌的歷史,基本特性及創作方法,結合其在空間設計的運用手法,用藝術設計的語言形式表達設計思維,使藝術介入空間,體現玻璃鑲嵌在空間設計中的獨特魅力。由此,傳統的理論講授的教學方式改革勢在必行。
裝飾鑲嵌的實踐教學改革,順應了藝術設計教育的發展規律,在藝術學院的建設過程中,工作室教學設施的完善,為我們深化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加強對裝飾鑲嵌的認知,掌握材料特有裝飾美感及表達方法,使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藝術學習,在實踐中去啟迪和創新思維,訓練和體驗技能,更好地為日后主題創作設計做鋪墊,讓“所學”有“所用”,在“用”中體會“學”,在“用”中深化“學”,以科學的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是藝術設計教育更加符合時代的需求,提高教學質量。
德國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曾提出“沒有興趣,教學無疑是空洞乏味,令人反感的。”本次教改立項在開展實踐教學的基礎上,以裝飾鑲嵌材料為中心,參考國內外最新的藝術表現形式及設計思維模式,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指導學生更好地結合材料與空間的關系實現創意,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以引導學生激發興趣為目的,注重發現學生創新意識中的“發光點”,并即時推行“啟發式”教學法予以激活,摒棄“填灌式”教學法,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在主動獲得真實經驗感受的基礎上,更好的接受裝飾材料的獨特語言,將興趣帶入課堂,將理論帶入實踐,從而掌握新材料的特性,讓學生在之后的學習與實踐中感受與體驗,進而形成自己的空間藝術感受。
1.本項目研究的現狀分析
國內藝術類院校及相關專業關于裝飾鑲嵌設計、材料基礎課程的教學方式大多是基于理論講授,而少數院校開展實踐教學也僅局限于彩色玻璃與馬賽克鑲嵌,成果不足以應對已日臻豐富的裝飾鑲嵌藝術,違背了“藝術教育應該是通過了解藝術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來進行的”這一理論觀點,無法體現學生需要掌握多元的設計意識,因此,應該改革這種教學模式,嘗試將室內教學轉移到實際空間中,既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學習興趣,也更加有利于學生專業的學習。
2.研究內容和研究方式
通過對裝飾鑲嵌的材料語言及審美特征的研究,結合現代建筑的空間,突出鑲嵌藝術的裝飾性,拓展裝飾藝術實踐應用領域。教學中結合設計藝術學相關理論,采用資料分析法、個案分析法等對裝飾鑲嵌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進行分析,從分析中開展新的學習方式的體驗。
裝飾鑲嵌結合建筑已有完整的墻面和門窗,并在其規定的范圍中形成獨立的完整性。同時構圖也存在其特殊性,即構圖形式受建筑造型所決定。其中彩色玻璃鑲嵌與建筑結合的尺度往往是巨大的,對觀者的視神經產生強烈的沖擊。在沒有光線的情況下,玻璃鑲嵌是無法欣賞的,玻璃鑲嵌必須要有自然光照明或配有人工照明,才得以展現其獨有的藝術語言,加以色彩上采用裝飾性的表現與之相適應。
3.解決方案
通過學科的交融與多元的表現,完善多媒體教學課件,探索裝飾鑲嵌的實踐教學模式,使學生掌握材料特有裝飾美感的表達方法,使實踐教學不斷深入擴展。
課程作業要求學生在校園中選取有玻璃幕墻的建筑進行裝飾畫創作,利于考察學生對于創作主題性與材料特有色彩藝術風格的把握。重點:結合建筑空間,突出彩色玻璃鑲嵌的裝飾性,做主題藝術設計。難點:利用玻璃特有透光性提升色彩藝術風格表達提高創作思維能力。
這樣的一個實踐性的設計教學觀與傳統的強調教師的個性和設計教學的經驗性的設計教學是截然不同的,裝飾鑲嵌藝術只有介入到空間中、與空間發生關聯才得以凸顯出其藝術特性,而對于看似具體而又非常抽象的空間概念而言,空間感知、思維能力的強弱直接影響學生對于材料基礎的創作能力。這樣的課程更加強調的空間基礎的訓練,學生通過課程訓練可以學習到設計的一般規律,進而更好地發展設計方案。通過教學改革希望可以激發藝術靈感與創新思維,加強學術基礎和培養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了讓學生在今后實際的工作中能夠更好的運用裝飾鑲嵌這種裝飾手法,在課程設置的作業環節中有意識的選取學生日常中熟悉的空間——圖書館和大學生活動中心,這兩棟建筑不但學生利用率較高,而且都有較大面積現代風格的玻璃幕墻存在。要求學生用設計的思維方式了解和分析空間,結合自己對校園文化的理解,在原有的幕墻的位置設計一個體現校園文化,以玻璃鑲嵌為材料的裝飾壁畫,需要采用手繪的方式將創作概念呈現,適時觀察玻璃透光性在空間中所產生的藝術魅力,最后通過電腦合成方式,將裝飾壁畫與建筑空間相結合,最終闡述其設計概念和對室內外空間的影響。從而,考察學生對于主題性與特殊材料裝飾美的把握和運用,提升學生的空間藝術創作能力。
目前,我國高校對于藝術設計課程的實踐教學已逐步重視開展,因此要更加深入探索藝術設計實踐教學的新的活力,使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的藝術學習,以科學的方法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掌握材料特有裝飾美感的表達方法,通過理論的分析以及課程實踐,進一步完善教學體系,使得教學與實踐一體化,創造一個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設計能力與實踐動手能力的教學環境,在實踐教學中結合專業特色,培養出真正滿足時代發展需求的空間設計專業人才,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
作者簡介:
曹平平,大連外國語大學國際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空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