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儀 (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 430000)
湖北地區“跳喪”的舞蹈形態與審美初探
周儀(武漢音樂學院舞蹈系430000)
跳喪,又名跳喪鼓、撒葉兒嗬、轉喪鼓、打繞棺等,是土家族先民自古傳承下來的一種喪葬儀式歌舞,在湖北的長陽、巴東、五峰、恩施等地廣為流傳,此外在湘鄂川黔毗鄰的土家族居住區內也有跳喪的現象。本文以“湖北地區的跳喪”為研究對象,著重從舞蹈流布與發展概況、舞蹈形態、舞蹈審美三個方面對其進行分析和闡釋。
跳喪;湖北;舞蹈形態;舞蹈審美
本文是湖北省教育廳科研項目計劃中青年人才項目《湖北地區舞蹈藝術形態與審美研究》(Q20152401)的課題研究成果之一。
跳喪是土家族先民自古傳承下來的一種喪葬儀式歌舞。受原始宗教觀念特別是靈魂不滅觀念的影響,湖北地區的土家族先民在喪葬儀式中注重以歌舞娛尸,喪事喜辦。“跳喪”便是對喪葬儀式中喪葬歌舞及其現象的稱謂。
“跳喪”這種喪葬舞蹈現象在湖北地區有著比較復雜的名目稱謂,主要原因是土家族沒有本民族文字,其稱謂大多來自漢語的同音翻譯。除此之外,巴土文化與楚文化、漢文化等相互交流和影響,也致使流傳各地的喪葬歌舞存在一定的形式差別,名目稱謂亦有所不同。對此,本文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為依據進行了統計分析。
首先從舞蹈名目稱謂來看,湖北地區的“跳喪”主要有跳喪(鼓)、轉喪(鼓)、(打)繞棺、(打)待尸、打攔棺、哭喪舞、鬧喪、鬧靈歌幾種稱謂。其中,稱其為“跳喪(鼓)”的有13個地區;稱其為“轉喪(鼓)”的有5個地區;稱其為“(打)繞棺”的有3個地區。此外還有“(打)待尸”“打攔棺”“哭喪舞”“鬧喪”“鬧靈歌”等不同說法。另外,自2006年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收錄了土家“撒葉兒嗬”以后,人們越來越多用“撒葉兒嗬”取代“跳喪”,用以稱謂土家族這一喪葬歌舞現象。
其次從舞蹈流布與發展狀況來看,湖北省內17個地市州共計78個地區中,有25個地區流傳有“跳喪”這一喪葬舞蹈習俗。其中以鄂西地區、宜昌地區、荊州地區和襄樊地區為最興盛。
鄂西地區的“跳喪”廣泛流傳于恩施、利川、建始、巴東、宣恩、鶴峰共六個地區。其名目稱謂主要有“跳喪(鼓)”“(打)繞棺”“鬧靈歌”三種。這幾個地區均為土家族聚居區。從現有文獻研究結果來看,“巴東縣”是學者們田野考察的集中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該地跳喪的保存與傳承相對較好。
宜昌地區的“跳喪”主要流傳于枝城市、枝江縣、遠安縣、長陽縣、五峰縣共五個地區。其名目稱謂主要有“跳喪(鼓)”“轉喪”“打繞棺”三種。其中長陽、五峰為土家族聚居區。特別是長陽縣,不僅是學者們田野考察的重要地區,而且還是“跳喪”當代變遷的重地。如今在體育舞蹈及廣場舞蹈表演中廣泛普及的“巴山舞”便出自長陽,是長陽跳喪的當代衍生形態。
荊州地區的“跳喪”主要流傳于石首、洪湖、江陵、監利共四個地區。其名目稱謂以“跳喪(鼓)”“轉喪(鼓)”為常見。襄陽地區的“跳喪”主要流傳于棗陽、谷城、南漳、保康共四個地區。其主要名目以“轉喪”“打攔棺”為常見。上述幾個地區非土家族聚居區,“跳喪”習俗的流傳,反映出土家文化與楚漢文化間的相互交流和影響。
1.舞蹈文化形態
跳喪在其發展歷程中受不同時期文化觀念影響,形成有三種典型的舞蹈文化形態:
其一,喪儀歌舞。“跳喪”作為土家族特有的喪葬歌舞,源起于古代巴人萬物有靈、圖騰崇拜等原始宗教觀念。祭祀亡人、祭祀祖先是“跳喪”習俗的本質意義。作為喪葬祭祀文化形態的跳喪,有許多內在的規定性,其中最顯著的標志是白天不跳喪、無喪事不跳喪、女人不能跳喪。除此之外,跳喪在整個喪儀過程中嚴格遵照儀式程序要求,喪葬意味濃厚,儀式性強。
其二,純舞。跳喪原是在喪禮上跳,有許多儀式禁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文化、藝術各方面發展的需求,跳喪漸趨拓寬其發展界域,一方面留存在土家傳統喪葬儀式中,在土家族民俗生活中發揮著原有的功能及價值,另一方面則探尋到當代舞臺空間,以純粹的舞蹈藝術形態和審美娛樂的功能,亮相于舞臺之上。特別是在當代舞臺空間的發展,將土家族獨特的喜喪觀念和剛勁勇猛的民族性格進行概括提煉,大大提高了跳喪的藝術價值。
其三,健身舞蹈。跳喪作為一種大眾“健身舞蹈”最早出現于21世紀初期。緣起于覃發池改編創作的長陽“巴山舞”。作為全國廣場健身舞性質的巴山舞,它由傳統跳喪發展而來,但又不拘泥于傳統跳喪的儀式和程式,在其基本動作套路的基礎上,進行了新的審美創造,反映出新時期大眾健身與民俗發展雙重需求下跳喪的演變與發展。
2.舞蹈表演形態
跳喪是歌、舞、樂綜合表演的形式,以“擊鼓而歌”為核心,“一領眾和”之下,眾人或“兩兩相對而舞”,或“繞尸而舞”,并應喪葬儀式程序的要求,形成有相應的程式結構。從文獻資料來看,跳喪的表演形態演變有二:
其一,扣弓箭為節、繞尸而歌。《隋書?地理志》載:“南郡、夷陵……清江諸郡多雜蠻左”,“其左人則又不同,無哀服,不復魄。始死,置尸館舍,鄰里少年,各持弓箭,繞尸而歌,以扣弓箭為節,其歌詞說平生之樂事,以至終卒,大抵亦猶今之挽歌也。”這段資料描述的是魏晉南北朝時期清江流域巴人的喪葬習俗,此時的喪葬儀式重歌不重舞,且其表演形式帶有鮮明的狩獵生活痕跡。
其二,擊鼓而歌、繞尸而舞。《蘷府圖經》里說:“父母死……打鼓踏歌,親屬飲宴舞戲一月余日。”《蠻戲叢笑》描述,土蠻人“死亡群聚歌舞,舞輒聯手踏地為節……名踏歌。”從“打鼓踏歌、飲宴舞戲”和“舞輒聯手踏地為節”來看,唐宋時期土家人喪葬儀式中歌舞并重,且有戲劇表演成分。這種歌舞并重、帶有一定戲劇表演的喪葬歌舞習俗,在土家族聚居區內一直傳承發展到今天。
3.舞蹈動作形態
跳喪以“含胸、松肩、屈膝”為基本體態,以“腳踩升子底(長方形)、手腕鏈子扣(S形)”和“一順邊”律動形態,其舞蹈動作具有鮮明的模擬性特征。其中“含胸、松肩、屈膝”的基本體態是土家人樸實、勤勞的形象反映,同時也是喪葬儀式中“悲痛”情緒的直觀流露。“腳踩升子底(長方形)、手腕鏈子扣(S形)”和“一順邊”律動形態源出于山地民族的生存智慧與生活特點,反映出土家人古樸、自然、粗獷的審美特色。而“升子底”“鏈子扣”“猛虎下山”“燕子銜泥”“老鷹展翅”“猴子爬巖”“牛擦癢”等模擬性動作亦是跳喪舞蹈動作形態上的主要特色。此外,跳喪的舞蹈動作構成也有橫向借鑒吸收武術、雜技等其他技藝的成分,體現出舞蹈動作語匯的表演性、技藝性等特點。
1.以“古拙”見長
跳喪作為土家族傳統喪葬舞蹈,其舞蹈體態、律動、動作形象等均體現出古巴人的“古拙”之美。比如在舞蹈體態與律動方面,跳喪“含胸、松肩、屈膝”的體態和“顫、擺、搖、晃及一順邊”的律動特征直觀展現了土家人勤勞、古樸、智慧的勞動民眾形象。在舞蹈動作形象方面,跳喪中“猛虎下山”“鳳凰展翅”“犀牛望月”“牛擦癢”等模擬性動作凝聚有土家人古樸的圖騰崇拜信仰和祖先崇拜思想,是土家人古老而厚重的民族文化在舞蹈動作形象中的積淀與表現。
2.以“喜樂”取勝
與其他民族喪葬習俗及民間舞蹈相比,跳喪源出于土家人獨特的生死觀念與浪漫的審美理想,其審美風格以“喜樂”取勝。跳喪的“喜樂”之美,一方面體現在土家人豁達的生命觀和喜喪習俗,另一方面反映在跳喪的“丑歌子”現象中,其詼諧幽默的色彩與喪葬儀式形成鮮明對比。
3.以粗獷、豪放為本色
自古巴人以勇猛著稱,土家人作為古巴人后裔,在跳喪中傳承了雄渾、勇猛、剛健、粗獷、豪放的民族本色。比如民間傳統跳喪由男子表演,跳喪必以雄壯強勁的“鼓”聲為節,舞蹈動作粗中有細等等,均是土家之魂的鮮明映照。
綜上所述,本文以“湖北地區的跳喪”為主要研究對象,從舞蹈流布與發展概況、舞蹈形態、舞蹈審美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析和闡釋。
首先,在舞蹈流布與發展概況方面,本文以《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為依據,對湖北地區跳喪的舞蹈名目稱謂及舞蹈流布與發展狀況進行了闡述。
其次,在舞蹈形態方面,本文分別從舞蹈文化形態、舞蹈表演形態、舞蹈動作形態三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析。具體指出“湖北地區跳喪”的舞蹈文化形態主要有三,即“祭儀歌舞、純舞、健身舞蹈”;舞蹈表演形態從“扣弓箭為節、繞尸而歌”到“擊鼓而歌、繞尸而舞”,最終形成了“歌、舞、樂”綜合表演,以“擊鼓而歌”為核心,“一領眾和”之下,眾人或“兩兩相對而舞”,或“繞尸而舞”,并應喪葬儀式程序的要求,形成有相應的程式結構。舞蹈動作形態以“含胸、松肩、屈膝”為體態,以“腳踩升子底(長方形)、手腕鏈子扣(S形)”和“一順邊”為律動形態,以模擬性為主要動作形象特征。
第三,在舞蹈審美方面,本文首先從舞蹈體態、律動及動作形象特征中分析了跳喪的古拙之美。其次從土家人豁達的生命觀和喜喪習俗以及“丑歌子”現象中分析了跳喪的喜樂之美。最后從跳喪的男子表演、舞蹈節奏氣勢及動作風格中分析了跳喪的粗獷豪放之美。
[1]張世炯.跳喪兒嗬的由來[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4(4).
[2]周耘.荊楚遺風——跳喪[J].文藝研究,1990(4).
[3]羅鵬.一份關于土家族喪葬習俗的田野調查[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2).
[4]周耘.土家族跳喪鼓現狀考察報告[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12(1).
[5]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湖北卷(上下卷)[M].中國ISBN中心出版,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