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才芳 (龍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 364000)
基于創新視閾下的高校聲樂教學改革探析
賴才芳(龍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364000)
聲樂是高校音樂藝術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元素,同時也是培養和提升學生藝術修養和綜合素質的關鍵學科。伴隨著高等教育體系架構的不斷完善與調整,聲樂教育在高等教育體系中也得到了重視。新時期下,如何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對于幫助學生學好聲樂學科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基于此,文章就從創新教育的內涵出發,并以此為基礎,根據創新視閾下聲樂教育的發展方向,提出幾點改革策略,以供相關讀者參考。
創新視閾;高校聲樂;教學改革策略
聲樂是一門技術性專業性要求很強的學科課程,它自身所特有的屬性和特征決定了在開展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相關理論知識與方法,更要培養學生自身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隨著社會對聲樂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已逐步與時代脫軌,難以滿足學生和教育發展的實際需要,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滯高校聲樂、乃至音樂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聲樂教育逐步陷入困境,處于為難的境地。鑒于此,在當前的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相關教育工作者應從時代發展視角出發,立足當前學生的發展需要,加強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讓學生能夠在學習活動中深入掌握知識,并能把這些知識廣泛地遷移到學習新知的過程中,使學習活動更輕松、順利。
創新教育,是一種以發展受教育者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核心的教育方式,其主要是通過培養學生對陌生事物的興趣,進而以興趣為主線,誘發學生學習動機,吸引學生參與到活動中,然后進行教學。解放學生的雙手和大腦是創新教育的必備條件,創新教學就是以學生為為本,堅持開發學生的智力為目標,通過開展不同的、符合學生邏輯思考方式的教育方法,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求知欲,發展學生能力和培養素質。一般來說,影響創新教育活動開展的因素有以下幾大方面:包括學校的師資配置、教育環境、教學設備等。
音樂教育是一種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音樂教育活動以“審美”為最高規范,“審美”作為一種擁有深刻內涵和寬泛外延的意識形態范疇,其賦予了音樂教育活動廣闊的思維空間。正是由于這種思維空間,使得學生在學習音樂以及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可以根據自身的思維特征、個性特點,創造音樂的新形象。聲樂學科雖然是我們高校音樂教育體系中的傳統課程,但是由于我國高校對該學科課程仍舊缺乏深入的認識,他們一味地效仿專業的音樂學院,在課程體系的設置上與學校與學生的發展實際想脫離,這使得聲樂教育與課程相脫節的現象日益凸顯。面對這樣的困境,只有進行教育模式的轉變,開展創新教育,才能使學生喜愛聲樂課程,接受聲樂教育,促進聲樂教育繼續傳承下去。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單位,他們是創新教育活動中的最大受益者。通過在聲樂教育中開展創新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開拓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層次理解聲樂作品,學生的作品創新能力、創作能力在此過程中也會有所提升。可見,實現聲樂教學創新發展,在聲樂滲透教育的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人性化”的實質,從而深入學生心理深層,以有效提升學生參與音樂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是大學聲樂教學,乃至音樂教育過程中的必然要求。
(一)課程內容設置與創新人才的培養相脫離
聲樂作為高校音樂藝術教育體系的重要內容,其在整個高校藝術教學領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如前所述,現階段我國地方高校仍舊沒有設立相應的聲樂教學體系,在課程設置方面過多模仿專業音樂院校,課程內容與創新人才的培養相脫節現象日益凸顯。再加上,隨著普高熱的不斷深入,國內的高校教育競爭日益激烈,為在教育領域占據一定的發展地位,部分高校開始把教學改革重點投放到學校知名度的提升以及“金牌”專業的建設上,由此引發了大學把重點落實到人才專業技術能力的培養上,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仍舊在沿用陳舊的教學方法,難以準確把握聲樂教學的創新教育內涵,這對教學的過程和效果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施教者主體性缺位,理論素養和認識存在差距
教師是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實施者。高校聲樂教學需要依靠具有一定經驗的專業教師,才能切實提高教學成效。然而,就目前的高校一些教師而言,他們絕大多數都是“從學校到學校”,對各類設計知識缺乏深入的認識,對社會的發展需求也缺乏客觀全面的了解,更談不上切實體驗和實踐了。雖然他們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但是缺乏實打實的專業實踐,這使得他們在開展聲樂教學時,無可避免地出現理論脫離實際的傾向,忽略了對學生的針對性教育,聲樂教學也大受影響。
(一)革新教育理念,構建創新教育的新結構
縱觀過往的聲樂教學實際,我們可以看到傳統的教育模式過于著重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被動地位,只能被動接受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束縛性過強,對學生而言有太多的約束,不利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學習。創新教育發展形勢下,學校只有脫離傳統教育模式和理念的禁錮,從時代發展趨勢出發,樹立一種全新的、符合教育發展態勢的良性理念,并用新的理念貫穿到整個教育活動中,對聲樂教學中所有關聯的要素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才能在教師、學生以及教學活動、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之間達成最佳結構,才能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優化。在此過程中,學校可以在新建聲樂教學結構時,進行聲樂教學目標的定位,組織新穎的教學內容。此外,學校還需要把自身的辦學特色以及教學宗旨融入進去,在實施聲樂教育活動時充分考慮本校的教學設備、教學環境和學生特點等,使教學內容能夠充分體現本校特色。
(二)改變教學觀念,改革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
聲樂作為一名實用型專業,其自身所特有的屬性和特征決定了在設立課程時要遵循科學性、特色性和靈活性的原則,突出實踐教學在課程體系中的比重。在此過程中,學校在進行課程設置時可以采用八分“聲樂”兩分“藝術”的方式對學生進行音樂藝術性的深層次培養,以實現對傳統樂學的延伸。此外,在教學活動中,還需要進一步明確以“藝術”為中心的教學原則,避免出現重“表現技法”輕“藝術體現”的教學傾向傾向。而在課程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要想實現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目標,必須要增強課程內容的實用性和擴展性,發展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譬如說:教師可以從教學大綱出發,根據不同的情況因材施教,采取適宜的課程授課體系和課程內容。針對大學一年級、二年級學生聲樂知識儲備薄弱的實際,可以沿用小組授課形式,以“1對3”或“1對5”的“小組課”形式為主,讓學生在團隊合作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掌握聲樂知識;而對于大學三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已經有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基礎和專業知識儲備,因此可以在這一階段實行聲樂主修和普修的“分流制”,以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發展需要;聲樂主修的學生可以進行擇優選拔,并按照一定的比例選拔出主修生,采用“1對1”授課,同時兼并實行“滾動制”;對于普修生則可以采用“大組課”,即“1對15”或“1對20”等模式,授課的內容以實用性為主,包括群眾性歌曲、流行歌曲、中小學教材歌曲及地方性民歌等,同時也可以融入一些新穎的課程教學模式,包括自彈自唱、重唱、表演唱等,讓學生在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綜合藝術水平。
(三)巧用藝術指導,增強學生的聲樂學習能力
聲樂鋼琴藝術指導,是一項以音樂藝術指導為核心,以鋼琴伴奏為主要手段的教育活動,通過這項活動與聲樂教學的融合,更能夠把聲樂作品的中心思想呈現出來,從而為觀眾帶來聽覺的享受。通過進行鋼琴藝術指導與聲樂教學的融合,實現藝術價值與情感價值的統一,發展學生良好的審美價值觀,從而使他們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幫助他們更廣泛地接觸周圍環境,認識事物,而學生自身的發現美、欣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能力在此過程中也會得到相應的發展,提高學生創新能力以及整體素質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結合教學活動,實現融合教學的再提升
教學活動的本質是一種對話式的活動過程,聲樂教學更能夠體現這種對話式的精髓。在聲樂藝術實踐中,演唱者離不開默契配合的鋼琴伴奏,它能將演唱者的作品演繹以及情感表達襯托的更加豐富多彩,將演唱者的表現力展示的盡善盡美。倘若教師能夠在教學活動中,加強聲樂鋼琴伴奏的藝術指導,實現兩者的融合,讓課堂成為音樂熏染的主陣地,讓學生的情緒能夠和聲樂形成默契,那么學生的學習能力在此過程也能得到進一步增強,學生也能夠對聲樂產生別樣的情感。為此,教師在進行藝術指導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1)鋼琴伴奏不是獨奏,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注意鋼琴的伴奏職責,切不能宣兵奪主,取代了聲樂教學的主體地位。(2)教師在進行鋼琴藝術指導時不能流于形式,而是要發揮出學科教學的主導作用,利用藝術指導教學的作用,為聲樂塑造新的形象,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在伴奏的烘托渲染中,產生美感和感悟力,從而對音樂藝術產生向往,并從中獲得藝術情操的熏陶和升華。
2.采取適宜的方法,促使兩者形成默契的配合
教師在實施教學活動時,必須使聲樂鋼琴藝術指導和演唱者形成默契的配合。如何才能較快地形成默契呢?首先,必須先有一個正確的定位。在聲樂活動中,伴奏者和演唱者是一種相輔相成、傾力配合的關系,沒有主角和配角之分,鋼琴藝術指導必須要和演唱者形成良好的配合和互動,才能獲得水乳交融的完美表現效果,這就需要兩者通過不斷地磨合不斷提高默契程度。其次是理順合作過程。在正式演出之前,伴奏者和演唱者必須制定出一個詳細的訓練計劃,并在訓練過程中不斷磨合提高默契程度。方法是:第一步個人練習。各自通過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品,應用技術準確把握作品風格;第二步是雙方的磨合。雙方要通過多次的溝通和磨合,形成統一的認識使整個演唱越來越完善;第三步則是進行模擬演出。利用音樂廳、音樂教室等進行預演,一次次地查缺補漏,精益求精。在整個過程中,只有明確自身定位,理順合作過程,才能真正形成默契,取得最終的成功。
(四)開展實踐活動,在體驗教育中提升實力
聲樂學科的重要屬性之一就是實踐性。聲樂教師必須要立足聲樂學科的本質屬性,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項相關的藝術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升自己的能力。我們可以看到絕大多數的學生在平時的課堂上表現不俗,綜合測評中也能取得優秀的成績,但是他們一旦踏上大一點的舞臺,就會出現驚慌失措、忘詞、走神等現象,最后的演唱和表演效果大受影響。歸根究底,這主要是由于他們平時的上臺鍛煉機會太少,有些學生甚至在大學四年的時間里從沒上過大型舞臺。針對這種情況,聲樂教師應積極地為學生創造平臺和條件,加強學生的聲樂實踐教學。如:(1)引導學生多觀看各類賽事,組織學生觀看“青歌賽”“我是歌手”“中國好聲音”“星光大道”等歌手賽視頻,讓學生在觀賞中提高認識;(2)為學生搭建一個相互交流學習的平臺,定期舉行以班級為單位的小型“獨唱音樂會”或“師生音樂會”等,讓學生在交流中共同提高;(3)定期開展由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文藝晚會”“音樂劇”節目展演等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結合當地的教育資源,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當地各政府部門社區舉辦的文化藝術節,讓學生在參與中開闊藝術視野,提升綜合能力。此外,學校也應根據時代發展態勢,增設相應的設施、設備,增加實訓室數量,擴大實訓室規模,讓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和提升。
總而言之,實現聲樂創新教學,以提升聲樂教育質量,不僅是高校藝術教育改革的發展需要,是素質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更是順應創新文化發展潮流的必然行為。為此,相關教學工作者,應在實施聲樂教學活動的實踐過程中,以學生綜合能力發展需求為基點,以培養創新人才為目標,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優化教學模式,從而提高教學水平,培養出更多更好的新型音樂人才。
[1]靜文佳.聲樂教學改革的創新思路[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4).
[2]劉喜梅.探析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和發展途徑[J].大舞臺,2012(08).
[3]鄭健.當前高校聲樂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藝術研究,2014(03).
[4]李麗.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J].藝術科技,2013(03).
[5]陳冠六.高校聲樂教學的改革與創新——以瓊州學院為例[J].藝術教育,2014(02).
賴才芳,女,龍巖學院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