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倬云 (燕山大學 066000)
《中國媽媽》的創作手法
姚倬云(燕山大學066000)
群舞多為表現某種概括的情緒或塑造群體的形象,能夠通過舞蹈隊形、畫面的更迭、變化和不同速度、不同力度、不同幅度的舞蹈動作、姿態、造型的發展,創造出深邃的詩的意境,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群舞《中國媽媽》是一部以母愛為主題的作品,但不同的是,這里表現的母愛也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母愛,是超越了狹隘民族情感的愛,是博大且深厚的愛,是對人性光輝的頌揚。當代舞《中國媽媽》中,編導以敘事為框架,以母愛為主題,短短的7分鐘內,真實再現了抗日背景下,中國媽媽從仇恨、抗拒,到接納、養育,最后送別日本遺孤的整個過程中體現的母愛以及復雜的情感變化。本文以群舞《中國媽媽》為例,通過從舞蹈敘事、舞蹈動作、舞蹈調度和舞蹈情感表達幾個方面對作品的綜合分析,希望提出一些對演員的表演及編創有所幫助的辦法,從而為中國群舞舞蹈藝術的發展提供一份思路和參考。
中國媽媽;舞蹈敘事;舞蹈動作;舞蹈調度;舞蹈情感表達
舞蹈的敘事性,即以情節事件為脈絡設計舞蹈中不同人物的行動,來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主題思想。群舞《中國媽媽》中,編導打破了傳統創作習慣影響下多采用的情節順序、時空順序、或散文詩等“順序式”創作結構模式,增加了心理結構方式這一現今十分新穎的結構形式,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舞臺時空的局限,使舞蹈在有限的時間里,將中國媽媽從仇恨、抗拒,到接納、養育,最后送別日本遺孤的整個復雜的心理過程中體現的中國母親偉大的跨國母愛真實再現。
(一)心理結構敘事
群舞《中國媽媽》并沒有脫離引子、開端、發展、高潮、結尾、尾聲的舞蹈結構布局的一般規律,心理結構形式也不是簡單的感情變化和抒發,而是對人在某種境遇下的心理路程的揭示和表達。編導以這種創新型的創作手法和豐滿準確的舞蹈語言對人物的境遇、心態做了精彩刻畫。現在,這種結構方式正被愈來愈多的編導所采用,從而成為舞蹈藝術所特有的新的結構方式。
1.仇恨
悲憤的吶喊聲和沉重的音樂聲中沖出一群中國婦女,她們一手緊緊握拳,一手食指指尖直指前方,痛訴日本侵略者的強盜行徑;她們邁著蹣跚的步伐,以盤腿坐、踢腿、抱腿、下腰、捂胸、跺地等從舞臺3點向7點方向行進的主要舞蹈動作,表現了中國媽媽對侵略者的痛恨,同時也是對被殺害的親人和同胞的痛哭與哀鳴。這一部分是整部作品的引子。
2.抗拒
中國媽媽們在日本人撤退的路上看到一個被遺棄的穿著日本和服的小女孩,這是敵人的孩子!對日本人的憎恨在這時瞬間爆發,她們一個個用手指著她,唾罵她,眼神里充滿了憎恨。雖然,對日本侵略者的痛恨至極使中國媽媽對小女孩充滿了抗拒,但母愛是偉大的,其中一位母親的雙手試探著想撫摸絕望的小女孩,卻被另一位母親擋了回去,大家雖有不忍但在民族仇恨的驅使下,媽媽們無奈的轉身離開,可憐的小女孩孤獨無依的哭倒在路邊。
3.接納
憤怒的中國媽媽們雖然已轉身離去,在母愛的驅使下卻不時有人回過頭來憐惜的望著小女孩,不愿離開也不肯靠近,而就在一位母親沖過去想再次撫摸小女孩的時候,伸出的手被小女孩稚嫩的小手緊緊握住,故事發生了轉折,神圣的母愛終于戰勝了仇恨,小女孩被偉大善良的中國媽媽們勇敢的擁抱在懷中。
(二)情節結構敘事
1.養育
在畫外音兒歌“老玉米金黃黃,養活了異鄉的小兒郎……”的反復吟誦中,編導運用獨舞、雙人舞和組舞的舞蹈手段,以及一系列生活化再現的舞蹈動作,描繪了日本小女孩在中國媽媽的悉心呵護下長大成人的感人勞動生活畫面。
2.送行
媽媽們一天天老去,女兒也漸漸出落的聰明而乖巧。正當小女孩沉浸在勞動的歡樂和陪伴在媽媽身邊的幸福時光時,一位媽媽含著眼淚捧出一套日本和服,告訴了女孩身世的真相,推著心愛的女兒離開自己回家鄉找親人。女兒接過日本和服哭著抱著母親雙膝跪地,不愿離開給了她第二次生命的母親。
舞蹈藝術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中國媽媽》這部舞蹈作品中,編導一如既往的發揮其樸素風格,從日常生活中尋找動作動機,以樸實而蘊含深意的舞蹈動作達到了最直觀的表現效果。
(一)主題動作的生活化
舞蹈開頭部分,有力的跺腳、踢腿等動作,真實的再現了中國媽媽們對日本侵略者的憤恨與悲痛的心情,交代故事發生的背景;初見外國遺孤時,編導用或唾罵指責、或憐惜的張開雙臂等這些直觀的動作表現了中國媽媽們當時復雜的心理變化;寒冷的冬天,媽媽為孩子暖手的動作縫補衣裳的動作中,表現了善良的中國媽媽對孩子無關國界的疼愛。
(二)主題動作的重復化
1.“指”的動作
中國媽媽蒼老的手堅定的指向前方,那是對日本侵略者不可饒恕的罪行的指控,對中國媽媽而言那是無法忘卻的痛苦與悲憤。在整個作品中,“指”的動作出現了七次,舞蹈的前半段基本被這樣的主題動作貫穿。
2.“捂嘴”的動作
中國媽媽們用手捂住嘴,是對遭受的苦難與失去親人的痛苦的無聲嘶喊,卻讓痛苦和憤怒直達人心。這一動作雖然只重復了兩次,但每一次都持續接近十秒鐘。編導正是利用這一創作手段,為觀眾創造了更多的情緒發展的空間,巧妙的深化了舞蹈傳達的內容。
3.“拔草”的動作
群舞《中國媽媽》中,表現東北農村勞動生活情境的播種收割的動作伴隨始末,是播種到收獲亦是媽媽對孩子年復一年的關愛與照顧,表現了中國媽媽們辛勤勞作撫養一個本不屬于自己的孩子的偉大情懷。看似簡單樸素的動作,每一次的重復都促使了主題的進一步升華,編導以當代的視角借用這些樸素的動作講述了一段感人母愛故事。
舞蹈是通過時間、空間中的動態結構變化表現舞蹈語言的,這也成就了舞蹈構圖在舞蹈呈現方式中的重要性。群舞《中國媽媽》充分運用了舞蹈構圖的形式美規律,利用舞臺時間和空間的發展,以及形式美的整齊一律、調和對比等原則和方法進行了舞蹈構圖,在不斷變化的舞蹈調度中達到了視覺感官和情感的統一。
(一)整齊一律
整齊一律,亦稱單純同一,沒有差異和對立的一致和反復是其特點。在群舞《中國媽媽》中,出現了3次整齊一律的構圖形式,分別出現在仇恨、接納、養育部分,編導運用整齊一律的隊形和動作表現了中國媽媽們在分別面對侵略者和日本遺孤時表現的不同情感,通過一字式、圓圈式、散點式、三角式這幾個隊形體現出整齊、單純的美感。整部作品中民族之情與母愛之情不斷碰撞,深刻的塑造了在特殊背景下中國媽媽們樸實善良的形象。
(二)調和對比
調和對比實質是舞蹈差異和對立的統一。調和是舞蹈的差異中的統一,能給人以融合、協調的愉悅;對比則是舞蹈的統一中的差異,給人以鮮明、醒目、振奮、活躍的審美感受。群舞作品《中國媽媽》中,編導通常會將調和對比和整齊一律穿插運用,以改變因單一的隊形和統一的動作給觀眾造成的視覺疲勞,并達到深化主題的效果。如“養育”篇中,群媽媽們合著歡快的節奏在“農田里勞作”,但在舞臺中央一位媽媽在給小女孩縫補衣裳,節奏和動作的差異形成鮮明的對比,但她們又被統一于同一個舞臺畫面中,因此觀眾能從中感受到以融合、協調的愉悅的同時,也伴隨了鮮明、醒目的審美體驗。
舞蹈之所以相對于其它類動作藝術具有其獨立性,就在于其情感性。主題情感意境是舞蹈作品的精神內核,是舞之靈魂。《中國媽媽》頌揚的不是普通的母愛,是跨越了民族仇恨的母愛。編導選擇中國母親撫養日本遺孤的真實故事為創作背景,超越了傳統的母愛主題,體現了“中國媽媽”母愛的博大與無私。
(一)面部表情對情感的完美呈現
不同的面部表情需要面部肌肉和面部器官的協調變化才能產生。再舞蹈作品中,面部表情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情緒表現手段,編導們往往會通過對人物的面部表情的描繪,來表現人物內心的情緒和情感,塑造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一般來說,面部器官有機整體,會協調一致地表達出想要表現的情感。《中國媽媽》的表演者在通過面部表情表現情感這方面做得十分到位:在第一部分表現“仇恨”的情感時,媽媽們柳眉倒豎、怒目圓睜、咬牙切齒、面部肌肉緊張、表情嚴肅,將憤怒、憎恨的情感表現的一目了然;而當愛超越了仇恨,在“養育”這一部分中,日本女孩和媽媽們的臉上無不洋溢著幸福的笑,和開頭部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當最后中國媽媽送別日本女孩的時候,媽媽們眼中噙滿了淚水,眼淚在這時恰當的表現了中國媽媽們對女孩的不舍與思念之情。
(二)肢體語言與情感的完美結合
用肢體語言來表達情感,是舞蹈區別于其他藝術表現形式的主要特征。肢體語言不僅孕育了情感,也豐富、擴充了情感的深度和廣度。群舞《中國媽媽》中情感與動作的完美結合不僅可以創造出既有真實感又有形式美的舞蹈形象,同時還能引起觀眾的審美興趣,產生情感共鳴,最終達到完成藝術傳達的任務。作品中“指”的動作的生活性再現,轉化成舞蹈的表現并高頻率重復出現,無論是不同舞群的交替使用還是改變身體和所指向的舞臺空間的變化,都強烈表達出仇恨、氣憤、敵對之意。舞蹈自始至終貫穿“母愛”主題,留下了許多感人的情景:“媽媽”緊緊握拳到漸漸顫抖的展開五指的動作拉開了作品的開端;“接納”部分的第6到第8這三個八拍,媽媽溫暖的雙手來回搓著小女孩冰冷的手,由此喚醒了日本女孩蒼涼的心;“養育”部分,日本女孩開始接受中國媽媽的愛時,中國媽媽們對她又抱又背又親,在愛與恨的交錯中幸福著;為了孩子的成長,中國媽媽在黑土地上辛勤勞作,模擬勞作的“掰玉米”的主題動作在這一段多次重復,小女孩面對比情此景激動不已,編導在作品的高潮部分巧妙的安排中國媽媽16次不變的重復這一主題動作,長大的孩子心疼地把媽媽的手捧在臉頰上,接著以37次不變化的重復主題動作,將主題情感推向了新境界。
舞蹈《中國媽媽》詮釋了中國母親的博大胸襟及超越狹隘民族情感的人性光輝,表現了崇高的人文主義情懷。無論是從題材選擇,還是從舞蹈語言審美追求上都有很大的突破和創新。一方面,題材的選擇上“注重歷史,關注現實”,以真實質樸的美為中心所表現出來的極富時代特色的母親形象刻骨銘心。另一方面,舞蹈語言上進行突破與創新,創造了許多以生活原型為基礎的個性化動作,顛覆了以往舞蹈語言的傳統審美標準。使拔草、撒種、挽袖等取材于真實勞動場景的動作看似簡單卻有著極強的表現力。
《中國媽媽》是東北師范大學舞蹈系繼舞蹈《進城》之后的又一部經典力作,這種以真實質樸為美的舞蹈審美取向,體現了東北師范大學團隊舞蹈的創作特點與創作理念——舞蹈創作由追求形式美向注重挖掘舞蹈的精神內涵的內在美轉變趨勢。
[1]金秋.舞蹈編導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周宏.舞蹈精品賞析[M].東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舞蹈教材,2008.
[3]隆蔭培,徐爾充.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9.
[4]金秋.舞蹈賞析[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金秋.中國傳統文化與舞蹈[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姚倬云(1993-),女,燕山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曾多次代表學校參加河北省及華北五省舞蹈比賽,并取得優異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