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磊 (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510000)
高師民族室內樂教學的意義與實踐
張磊(廣東技術師范學院音樂學院510000)
我國自古就有形式豐富的民間小型器樂合奏形式。建國以來,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在繼承傳統器樂組合的基礎上,通過借鑒西方作曲技法、融入當代人的審美,探索我國民族器樂重奏形式,并逐漸形成了一股“民族室內樂”熱潮。但這股熱潮更多集中于專業院團、音樂院校中,而筆者認為民族室內樂教學對于高師專業音樂教育而言也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中,筆者通過“演奏能力提升”“綜合素質培養”“未來職業發展幫助”三個方面闡述民族室內樂教學對高師學生培養的重要意義,并探討在實踐中的一些思考,望能起拋磚引玉之用。
民族室內樂;器樂重奏;中國高師;音樂教育
“中國民族室內樂”這個概念,是一個相對較年輕的概念,是我國在經歷了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后逐漸形成的。“室內樂”是個外來詞,其源于西方古典音樂中極為常見的一種音樂體裁。《中國大百科全書》將其定義為:室內樂通常指少數演奏者演出的重奏曲。1一般來說,室內樂有著人數較少(相對于交響樂)、重奏形式、樂器配置較為靈活等特點。不過,雖然名稱是舶來品,但我國類似小型民族器樂合奏,卻有著悠久的歷史。
作為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家,我國自古就擁有非常豐富的民族樂器,這些民族樂器不僅形制特別,音色更是個性鮮明。不僅如此,各地器樂合奏的編制也各不相同,極富特色。無論是宮廷還是民間,都有著獨特的發展歷史。特別是一直延續至今的民間小型器樂合奏形式,更是因其深受百姓喜愛而廣為流傳。從近現代開始,隨著中西方文化的碰撞、逐漸交融,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有了很大的變化。從劉天華先生勇敢地開創了“中西結合”的道路,把二胡、琵琶推上現代音樂舞臺,到彭修文先生仿照歐洲交響樂隊創建大型民族管弦樂隊和各種獨奏樂器的迅速發展,都為中國民樂的現代化進程作出了各自的貢獻。對于新型民族室內樂的最初嘗試,始于50年代胡登跳先生創辦的上海音樂學院絲弦五重奏團,而真正引起社會上對這一品種的廣泛重視是80年代中央音樂學院推出的一大批現代作品和為演奏這些作品而臨時組建的室內樂組合。2而后,越來越多的作曲家在繼承傳統器樂組合的基礎上,通過借鑒西方作曲技法、融入當代人的審美,探索我國民族器樂重奏形式,并逐漸形成了一股“民族室內樂”熱潮。不過,這股熱潮目前更多集中于各大專業表演藝術院團、音樂院校,而師范類院校在這方面的嘗試并不多見。筆者認為,民族室內樂教學對于師范院校而言,在培養學生演奏能力、音樂鑒賞力、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重要意義。而且,由于民族室內樂團規模較小、樂器配置相對靈活,可以根據各院校學生具體情況而進行建設,有較高的實用性。因此,筆者對此進行了實踐探索,并結合相關文獻研究提出一些思考,以在該領域起拋磚引玉之用。
1.演奏能力的提升
師范院校因其專業特點及招生標準,民族器樂演奏的學生相對于鋼琴、聲樂學生人數較少,且整體演奏水平相較于音樂院校學生較低,甚至其中部分學生入校前所受演奏訓練并不專業,音準、節奏控制能力較弱。同時,大部分學生在音樂演奏學習的道路上,基本是“埋頭苦練”,眼界很窄,極少關注到其他樂器與其他風格的音樂作品。而民族室內樂訓練通過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重奏訓練,開闊學生眼界、培養學生音樂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訓練演奏基本功與演奏技巧,從而在整體上有效提升學生演奏水平。
在民族室內樂演奏中,每一個聲部都是相對獨立而又與其他聲部有著密切聯系,這就意味著學生需要對自己演奏聲部有著很強的控制力。在獨奏中,音準、節奏偶爾的偏差,對于在演奏中的學生來說有時并不明顯,但是在重奏中,這些偏差就會影響整體音響效果,這就要求學生必須非常專注,嚴格要求自己,通過不斷的練習盡量達到“精準”,這種練習能夠很好地提高學生的基本功和演奏能力。
同時,民族室內樂涉及不同樂器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在訓練中,學生為了更好地與他人配合,必須主動去了解各個樂器的音色、演奏技法等,理解不同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獨特的音樂風格,從而開闊了眼界,并逐漸提高音樂理解能力與鑒賞能力,而眼界的開闊、音樂理解能力的提升,也能進一步促進自身演奏能力的提高,使其以更寬廣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演奏,進而提升演奏水平。
2.綜合素質培養
民族室內樂的訓練,對于高師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有著重要意義,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能力、實踐能力與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民族室內樂是同時注重“獨立”與“合作”的藝術,既需要每一位演奏者能夠獨立演奏,在演奏中呈現自己的演奏特點,但又需要所有演奏者默契的配合,此起彼伏,將每個聲部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室內樂不像管弦樂隊,每個聲部都只有1-2個演奏者,而且每個聲部都不是伴奏,都有相對獨立的走向,這就使得每一個演奏者必須非常獨立,不能也無法“人云亦云”。但同時,每個聲部又需要與其他聲部有密切的交流與合作,相互配合,需要仔細聆聽彼此來感受音樂的整體走向,來決定自己演奏的輕重緩急,甚至連心里律動、音樂呼吸都需要統一。因此,民族室內樂在演奏上非常強調團隊的合作,每個參與者對自己的演奏都需要很嚴格,音準節奏要準確清晰,且不能只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處理音樂。這種訓練,對于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的訓練有重要幫助。自小受獨奏訓練的學生,往往容易自我為中心,只考慮自己的演奏,對于音樂的處理也比較自由,而在民族室內樂的訓練中,學生需要仔細聆聽其他聲部,關注他人,并且在團隊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學習融入集體,提高協作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僅對其在演奏上有積極影響,更會影響其生活。在生活中,學生會開始關注身邊人,開始換位思考、將心比心。
同時,民族室內樂的訓練,對學生的主動性與心理素質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民族室內樂團一般在演奏中是不用指揮的,所以學生要學會主動聆聽,并在聆聽中隨時控制、調整自己的演奏。在這個過程中訓練學生主動聆聽、主動思考、主動配合的能力,使學生漸漸將主動變成一種做事習慣。另一方面,民族室內樂的訓練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也有益處。大部分學生在獨奏時,容易緊張導致無法正常發揮,但室內樂的形式使學生在團隊中能夠更加放松,更好地投入到音樂中,即便在舞臺上也能盡情享受音樂。隨著演奏次數的增加,學生對自己的演奏會越來越有信心,心理素質也隨之提高。
由此可見,民族室內樂的訓練,不僅能夠有效提高學生演奏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團隊意識與協作能力,提高學生主動性,提升心理素質,能夠更好地與他人建立信任、相互理解,尊重他人,從而提升個人綜合修養,更好地融入社會。
3.未來職業發展的幫助
在師范院校中,民族器樂專業的學生在演奏水平上相較于音樂學院學生往往偏低,這些學生日后成為獨奏家的可能性是很小的,除了創業或從事其他職業,在音樂領域中,他們其中部分畢業后將成為中小學教師,從事音樂普及教育,部分會進入藝術機構擔任行政工作,還有很小一部分進入樂團擔任樂手。面對當今日益增長的就業壓力,學生必須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提升就業優勢,才能夠有較好的發展。從高師畢業生的職業發展來看,擁有單一技能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社會更青睞擁有綜合實力的音樂人才。然而,學生們入校后,依然只接受獨奏訓練,只有很少的老師會在專業課上增加重奏的訓練。僅有獨奏能力的培養,難以適應社會需求。民族室內樂有著音響豐富、形式較為靈活的特點,有較強的可行性,組織者在不同的環境中都能利用現有資源組建起來。學生經過不斷學習和積累,學以致用,在日后的工作中,可以有效整合身邊資源,聯合不同樂器的演奏者,組建民族室內樂團。對于日后從事音樂教育的學生,可以通過自身在室內樂團的參與和學習,學會如何組建學校學生樂團并指導學生排練,不僅傳播和普及民族室內樂藝術,更可以此作為中小學素質教育的有效手段,在提高自身競爭力的同時,為祖國培養更多具有團隊意識、協作能力、擁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健康人才。
1.學生招募
由于民族室內樂規模一般較小,無法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因此學生招募是教師需要認真思考的環節。一種方法是通過與課程結合的方式,在校內建立選修課,讓有興趣的學生選修學習。這種方法的好處是能夠吸引到真正感興趣的學生,整體學習積極性會較高,而且有穩定的訓練時間,能夠保證訓練進度,但由于高師學校不像音樂院校,學生水平參差不齊,這種方法無法控制選修學生的樂器掌握程度,會出現不同樂器演奏水平相差甚遠的情況,對曲目選擇和排練都是很大的挑戰。另一種方法是以專業教師推薦、學員自愿報名、面試入團的方式進行樂團學員的甄選。由專業教師推薦,有助于樂團導師了解學生演奏情況,能夠將程度相似的學生組到一起,可以有針對性地選取和訓練。同時,采用學生自愿報名與面試入團的“雙選”法,通過公平、公開、公正的甄選原則,激發學生學習自主性與主動性。如果能夠以這種方法建團,然后通過選修課方式穩定教學時間,會是一種可行的嘗試。
2.演奏訓練
演奏訓練是民族室內樂訓練的核心環節。對于高師學生民族室內樂訓練,應根據學生具體程度,先進行基本功訓練,而后進行相互之間的配合訓練,待學生建立整體聲音的感覺后,再由淺入深選擇合適的曲目,循序漸進進行訓練。
高師學生由于自身專業特點,在演奏方面大部分學生尚未擁有專業演奏的嚴謹度,所以在一開始的訓練中,要先進行基本功練習,從齊奏音階開始,并挑選適當的練習曲進行齊奏,讓他們互相聆聽,保持音準與節奏的一致。在練習一段時間后,可以開始進行重奏訓練,從較為簡單的練習曲和樂曲開始,引導學生聆聽彼此聲部關系,特別是引導學生主動感知聲音的協和度、和聲色彩、聲部的主次、層次、交疊、進出等關系,逐步建立起重奏的概念和彼此配合的默契度。
在民族室內樂教學中,對作品的音樂理解和表達是對所有學生默契度的另一個重要考驗。每個人對音樂的理解都受自身成長背景、個人閱歷影響,要求大家對于作品有完全一致的理解是不現實的,而教師可以通過啟發式、討論式教學,引導學生共同感知、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讓學生有充分的交流,一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另一方面通過交流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的理解獲得對音樂更深層次的感知,并且更好地理解同伴的想法,有助于大家之間的默契配合。“和而不同”是民族室內樂演奏中對每個演奏者音樂表達的最好詮釋,通過交流、分享,使學生懂得在演奏時彼此之間既要親密合作,同時又要一定程度彰顯每個演奏者的個性。
3.曲目選擇
曲目選擇與積累是民族室內樂訓練的重要環節,但也是目前高師民族室內樂教學的難點。由于高師學校招生配比不均,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結構問題, 需要根據學生所學器樂以及掌握情況進行組織,并以現有形式挑選曲目,無法根據曲目確定形式,而市面上已發表的曲目基本是根據一定形式進行的創作與編曲,且大部分樂譜對演奏者的專業水平要求較高,并不適用高師學生的訓練。所以,在曲目方面,筆者在實踐中主要運用了以與樂團建制相近的作品為藍本進行二度編創的方式,改編成適用于學生樂團演奏的作品。這種方式對教師的編創能力有較高要求,對于創作能力強的教師,可以原創或者直接選擇曲目進行編曲,對于有一定和聲基礎的老師,可以用筆者前文所述的方式進行作品改編。但如果教師自身缺乏編曲能力,則可以通過整合校內外資源再積累曲目,如與校內作曲專業教師進行教學或課題研究合作。如校內無相關資源,則可以與當地音樂院校作曲系或作曲專業教師進行合作,由教師發起,為作曲專業的學生提供專業實踐、實驗平臺,積累曲目資源。教師應結合本土實際情況,創造性地整合可用的資源,以教學、科研等方式開拓合作平臺,積累資源、合作共贏。
此外,由于現今網絡技術發達,學生學習自主性越來越強,一些學生雖演奏能力較弱,但卻熱愛音樂創作,教師可以通過教學觀察、發掘有創作天賦的學生,為其提供更多學習機會,培養民族室內樂曲目編配人才。
雖然目前我國高師民族室內樂教學尚處于探索階段,可參考的資料與經驗還非常少,但因其在學生專業能力、綜合素質培養以及未來職業發展上所顯現的重要作用,可見其對于我國高師學校專業音樂教育有著更深刻的意義。在民族室內樂教學實踐中,學校的重視與支持、教師自身角色定位、教學能力與專業素養、學生專業基礎等都是決定該教學能否長遠發展的關鍵性因素。而作為教師自身,我們應不斷學習,在教學方法、內容上大膽探索,親身參與創編、演奏,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提高學生積極性,同時應主動思考整合各方資源,集合更多力量為教學服務,并以教學成果服務社會。
注釋:
1.姜椿芳.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595.
2.李西安.叩響現代之門——華夏室內樂團的藝術構想與實踐[J].人民音樂,1999(07):101.
[1]李西安.叩響現代之門——華夏室內樂團的藝術構想與實踐.人民音樂,1999(07).
[2]姜椿芳.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 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
[3]楊青.拓寬中國民族室內樂的表現空間.人民音樂,1998(08).
[4]陳窈.中國民族“室內樂”的發展方向——民族器樂小型合奏的源流與展望.吉林藝術學院學報(學術經緯),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