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冬青
(海軍機關門診部,北京 100841)
?
老年糖尿病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并發癥的預防護理
潘冬青
(海軍機關門診部,北京 100841)
【摘要】目的 總結老年糖尿病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后常見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辦法,為臨床提供經驗。方法 分析4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病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采取針對性護理,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辦法,比較兩組并發癥及康復情況。結果 實驗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護理滿意度及康復情況優于對照組,達95.8%。結論 針對老年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應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及康復訓練,可減少并發癥的出現,提高患者治療滿意度。
【關鍵詞】人工髖關節置換;并發癥;預防護理;老年患者
老年人骨質脆弱,常因摔倒、車禍等創傷引起股骨頸骨折,由于損傷部位限制,應及早進行髖關節置換手術[1]。此手術可較好地恢復關節功能,使患者可以下床活動,為患者的生活健康帶來福音。但是如果圍術期內護理不當,易產生多種并發癥,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本研究針對48例老年髖關節置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護理及術后并發癥進行分析總結,研究如下。
1.1 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48例老年股骨頸損傷合并糖尿病患者,均行髖關節置換術。其中男性21例,女性27例,年齡66~79歲,平均年齡(74.6±4.5)歲,糖尿病史4~14年,平均病程(7.2±3.6)年。根據圍術期不同護理辦法隨機分成兩組,實驗組24例,進行圍術期針對性護理辦法,其中男性11例,女性13例,年齡68~79歲,平均年齡(73.4±5.3)歲,糖尿病史5~14年,平均病程(8.4±4.2)年。對照組24例,進行常規護理,其中男性10例,女性14例,年齡66~79歲,平均年齡(75.3±4.5)歲,糖尿病史4~14年,平均病程(7.4±3.5)年。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且在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方面均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根據不同患者的耐受性,采取硬腰聯合麻醉或全身麻醉方法,48例患者37例行全髖關節置換術,11例行半髖關節置換術。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實驗組進行圍術期針對性護理。
1.3 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一處理,以t檢驗比較組間差異,卡方檢驗進行滿意度的比較,P<0.05作為實驗數據之間有顯著差異的指標。
兩組患者經過手術及相應的護理后,都有并發癥出現,主要有深靜脈血栓形成、切口部感染、關節脫位等,但實驗組經過針對性護理后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滿意度達95.8%。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滿意度及并發癥情況(%)
3.1 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護理:本研究所選48例老年患者均合并糖尿病,本身血管彈性較差,血管內膜發生改變,血液黏稠度增加,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臥床休息引起血流動力學發生改變,容易引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回流障礙引起腿部腫脹。因此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應針對下肢回流進行針對性護理,防止血栓形成。具體護理方法為:①患肢制動抬高,膝關節下勿放置墊子,防止壓迫腘靜脈阻礙回流[2]。②指導患者進行相關的康復訓練,進行腿部的伸展,足部的跖屈背伸運動,達到促進血液循環,進行回流,防止血栓形成。③術后皮下注射少量的低分子肝素及右旋糖酐抗凝。④應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促進靜脈回流[3],可通過定時加壓防止血栓形成。本研究實驗組進行針對性治療未發生深靜脈血栓,對照組出現4例,及時進行抗凝及消除栓塞處理好轉。
3.2 髖關節脫位的護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易發生髖關節脫位,導致手術失敗。老年患者運動缺乏協調性因此其臨床發生率較高。具體預防及護理辦法為:①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早期,應采取三人搬運法將患者抬回病房,將患肢以外展位放松。②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時,注意每個動作都應該將整個髖部抬高,勿使患者進行患側臥[4],向健側翻身應在兩腿間放置軟枕使兩腿成倒三角形并屈髖90°。③患者行動時應穿丁字鞋保持患者外展位,同時經常進行髖、膝及足部的活動練習,增強肌肉力量,防止萎縮導致肌張力下降,引起脫位。術后1周進行腿部的伸直抬高練習,增強髖部肌肉。④術后應密切檢測患者的活動情況,經常檢查兩腿是否等長,防止脫位的發生,當發生脫位后應立即聯系醫師進行復位。⑤做好患者出院指導,出院后勿進行劇烈活動,不能屈髖超過90°,平時上樓梯時,健肢在前,患肢隨后,下樓梯時,則拐先下,患肢隨后,健肢最后。平時不坐軟椅子或者沙發,不能過度彎腰或者側身彎腰,防止髖部兩側受力不均,引起脫位。本研究中實驗組未出現關節脫位,對照組有6例出現,均為護理不到位結果,及時發現進行復位后恢復較好。
3.3 切口感染的護理:切口感染也是髖關節置換后較易發生的并發癥,護理不當則給患者帶來痛苦,影響預后。具體的護理預防方法為:①嚴格進行患者的體溫監測,當出現患者體溫升高、疼痛加劇后應警惕切口感染的發生[5]。如果患者切口出現紅腫熱痛等表現應診斷感染的出現。②術后應將患者安排在非感染病房,防止院內感染。③患者病房應注意通風,限制外來人員探望,同時防止大小便污染切口。④患者切口滲血較多時應及時通知醫師,進行合理的抗生素應用。本研究中實驗組出現1例感染,對照組出現5例,經及時換藥清理,抗生素應用后控制效果較好。
3.4 術后譫妄的護理:高齡患者一般手術后均容易出現譫妄現象。本研究中實驗組出現2例,對照組出現6例,8例中有3例由于缺少家屬陪伴產生,5例由于并發癥的出現導致焦慮譫妄。具體護理方法為:①患者手術后因進行相關的心理狀態評估,與患者多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對于手術的反饋及自身是否有疼痛及不適感[6]。②取得患者家屬的信任,建議其家屬適當進行陪同,尤其是夜間的親情呵護。③如果患者已經出現不同的程度的譫妄癥狀,則應給予適當的鎮靜藥物治療,給患者安排舒適住院環境。對患者進行嚴格的生命體征監測。如果患者出現幻覺等,則應對病房加強巡視,同時應用防護措施如護欄、約束帶等,注意保護患肢防止運動引起關節脫位。
綜上所述,老年糖尿病患者行髖關節置換術后如果護理及預防不當容易產生多種并發癥,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因此臨床中應針對可能發生的并發癥進行特殊護理,防止并發癥的出現,保護患者的生命健康。
參考文獻
[1] 覃莉.老年病人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4):975-976.
[2] 金佳,艾紅珍.高齡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3):256-258.
[3] 宋曉陽,陳利民,吳明春,等.低濃度羅哌卡因行單側CSEA在老年人髖關節手術中的效果觀察[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5,19(1): 10-12.
[4] 王濤,王可.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8(21):61-62.
[5] 唐桂陽,葉建華,王愛民,等.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部感染的治療分析[J].華南國防醫學雜志,2006,20(2):46-48.
[6] 趙光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后預防并發癥的護理[J].當代護士,2011,5(S1);25-26.
中圖分類號:R687.3;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2-0017-02
T 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Preventive Care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Diabetes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PAN Dong-qing
(NAVY Authorities Clinics, Beijing 100841,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summarize the common complication prevention and care options of elderly diabetic after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providing clinical experience. Methods Selected 48 cases of elderly diabetic patients undergoing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ok specific care,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options, compared complications and recovery from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complications incidence of experimental group was lower, nursing satisfaction and rehabilitation bett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95.8%). Conclusions For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should take appropriate measures and rehabilitation care, can reduce complications and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treatment.
[Key words]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 Complications; Preventive care; Elderly pati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