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通余 趙思思 周歡歡
?
青海藏區施工項目風險成本控制研究
——以澤庫縣政府辦公樓項目為例
邢通余趙思思周歡歡
摘要:本研究針對青海藏區施工項目的風險成本偏高的現狀,選取澤庫縣辦公大樓為研究對象,從青藏藏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出發探討風險成本產生的因素,發現高原的含氧量、氣溫、地廣人稀和惡劣天氣、基礎設施、風俗習慣以及語言都可能導致該項目風險成本的增加,以期為施工項目風險成本的控制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風險;風險成本;自然環境;人文環境
伴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城鎮化進程的深入,國家對青海藏區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不斷增加,尤其是大型項目的建設進入高峰期,如青藏鐵路、高速公路以及城鎮化建設(如玉樹新城區的建設)等。然而就現狀而言,建筑工程項目具有一次性、創新性、建設周期長和受合同條件約束等特點,加之青海藏區自然環境、資源稟賦和區位特征的極端屬性等因素的制約,該地區工程項目的實施充滿著風險。一旦風險發生,將導致項目在費用、工期、功能和運行效益等方面達不到預期的設計標準,給項目參與方帶來難以承受的損失,甚至導致項目失敗,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到國家的投資效益。隨著“國家愿景”的逐步實現和“一帶一路”集聚資源效應的衍生,國家對包括青海藏區在內的西部地區的投資還將快速加大。如何對施工企業所面臨的風險成本進行評估并實施有效的控制,以減少損失的發生,將變成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風險成本
1962年,美國風險管理協會(RIMS)的前任主席Douglas Barlow首次在實踐中總結出風險成本的概念,哈林頓和尼豪斯于20世紀80年代將其運用到保險領域,并進一步提出了風險成本的定義,即由于風險的存在而導致的公司企業價值的減少。進入21世紀,我國相關學者才開始進行性風險成本的相關研究。茍駿(2003)將研究風險成本作為一個全新課題,并論證了風險成本管理的價值,并于2005年正式提出了風險成本的定義,即投資主體為了預期收益可能支付的代價。但是,我國學者(孟凡生、尹鵬,2011;劉芳芳、尉京紅,2011;劉有為等,2012;何坪華,2012;張萱等,2013)普遍采用了哈林頓和尼豪斯的觀點,鑒于風險成本的風險特性和成本屬性,本文欲采用茍駿的觀點。因此,筆者將施工項目的風險成本定義為投資方為獲得施工項目的收益可能付出的代價。
(二)風險成本評估
1.風險的辨識
風險辨識是尋找風險源,發現和識別系統存在的危險源。想要開展項目風險性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須從造成項目風險性成本的項目風險和活動風險入手(李華、文竹,2013)。李洲(2010)認為建筑工程項目風險識別的基本原則是從宏觀到微觀,再從微觀到宏觀;嚴格界定風險的內涵,并考慮風險因素的相關性;先一般懷疑后重點排除;排除和確定并存,理論和實踐并舉;必要時做實驗定論。李大示(2010)認為建筑業開發項目風險的識別應該考慮兩個問題:有哪些風險應當考慮?引起這些風險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俞善斌(2013)認為對工程項目風險進行識別時,應該對可能造成風險的因素進行懷疑,然后逐一排除,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2.風險成本的分析
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中規定,企業應當采用定性和定量的相結合的方法,按照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和影響程度等,對識別的風險進行分析和排序,確定關注重點和優先控制重點。同樣對于風險成本的研究中,也應該對已經識別的風險成本進行分析和排序,并通過風險的大小來反映風險成本的大小。在建筑工程項目中,王桂平、劉國彬(2009)借用美國國防部1993年的“系統安全計劃要求”,將隧道運營期風險的評價分為三個步驟:對工程風險損失評分;對工程風險概率評分;根據損失評分值與概率分值,把風險放入風險矩陣進行分級。李大示(2010)認為建筑業工程項目風險的評價過程需要應用有關數學知識和信息技術,但是專家的經驗也有重要價值。陳雙(2013)工程建設項目設計風險評價的法主要包括決策樹法、專家評估法、等風險圖法等。
(三)風險成本控制
通過對工程項目風險成本的識別、估計和評價,風險管理者應該對存在的種種風險和潛在損失等有了一定的把握。在此基礎上,項目風險控制者應該選擇行之有效的應對策略,并尋求既符合實際,又有明顯效果的應對風險具體措施,力爭將風險所造成的負面效應降到最低限度或使之轉化為機會,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機會。Trauner (1992)認為應該借助直接控制風險去降低項目活動的風險成本,李華和文竹也于2013年提出了同樣的觀點,目前關于風險成本的控制也主要采用了這一方法。茲維·博迪和羅伯特C(2000)莫頓指出風險管理就是對成本收益權衡方案和相應的計劃的確定過程,實質上就是通過風險的管理來實現對風險成本,進而達到較高的收益。李清奇(2009)針對建筑工程項目風險成本,建議從技術對策、組織措施、保險、擔保和風險準備金五方面進行風險成本管理。李洲(2010)建筑工程項目風險應對是風險管理人員根據項目風險的性質及潛在的影響,以工程總體目標為依據,規劃并選擇合理的風險處置對策,從而盡可能減少項目風險的潛在損失,提供對整體目標風險的控制水平。陳雙(2013)認為建筑工程項目可通過兩種方法應對:一是風險轉移,主要包括工程保險和合同轉移;二是風險分散,例如聯合投標。
此外,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風險會不斷發生變化,可能會有新的風險出現,也可能預期的風險會消失。風險的變化會導致風險成本變動,所以在理論研究中,多數學者通過對風險的監控來實現對風險成本的監控。李洲(2010)認為建筑工程項目風險監控的主要任務是隨著建筑工程項目的進展,跟蹤已識別的風險,監視參與風險和識別新風險,分析工程項目目標實現程度,以及風險因素的變化和風險應對措施產生的效果,進一步尋找機會,細化風險應對措施,實現消除或減輕風險的目標。一些學者(范芹,2010;呂翔,2012)提出企業應該通過建立完善預警機制來應對可能存在的風險。
青海藏區具有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兩大特性,而澤庫縣兼具有這兩大特性,故本研究以澤庫縣的某項目作為研究對象,以期為推進青海藏區建筑項目的發展提供理論借鑒。澤庫縣隸屬青海省黃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撥一般在3700米以上,大氣含氧量僅為平原地區的60%。受海拔高度及地形的影響,冷季漫長而寒冷,暖季短促而潤涼,氣溫日差大,年平均氣溫-2.4℃-2.8℃,極端最高氣溫28.7℃,極端最低氣溫-24.6℃。該縣春秋相連,冬季漫長,無絕對夏季的暖冬氣候特征。此外,澤庫縣是一個藏族為主的民族聚居的純牧業縣,全縣人口為73281人,包括漢族、藏族、回族、土族、蒙古族、撒拉族、滿族、東鄉族、保安族等多個民族,其中藏族人口為72042人,占總人口的98.07%;牧業人口76563人,占總人口92.07%。澤庫縣主要有多杰宗寺、索乃亥寺、吾格寺、宗瑪寺四座寺廟。
(一)自然環境對風險成本的影響
1.含氧量
含氧量的降低導致燃料所起的功效遠低于平原地區。例如藏區青藏鐵路西寧到拉薩段建設中,相同的鋪軌機、架橋機和內燃機車因供氧供給不充分其功率下降將近一半,甚至出現一定的功能性障礙。此類情況在澤庫縣的項目建設中也將存在,并且會導致項目主體風險成本的增加。
含氧量不僅會導致機械功效的降低,同樣也會影響到人的工作效率。鄭度(2003)認為人的工作效率隨著氧氣含量的不飽和程度的降低,人的思維活動變弱,思維能力下降,心率加快,工作效能隨之下降。王永振、江虹和張惠中(1996)認為處于3000米海拔高度人員的工作能力比平原地區下降29%,處于4100米海拔高度的人的工作能力比平原地區下降40%左右。此外,長期生活在高海拔地區的人員會遭受心臟病、心律不齊等多種慢性高原病。工作效能的降低將會影響工程的進度,進而產生相應的風險成本,此外,高原病的存在也可能導致工作人員的平均工資,并產生相應的風險成本。
2.氣溫
建筑項目的施工需要在一定的溫度區間內進行,例如鋼筋混泥土的澆注溫度不應低于5℃;當低于5℃時,石灰土的強度會嚴重下降。澤庫縣的冬季比較漫長,這將會導致與該項目相關的效施工時間增多,以致于相關風險成本的增加。此外,居住環境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征也會影響當地建筑的風格,建筑項目的設計與施工應該充分考慮當地的氣溫與日照的特點,以避免相關風險成本的增加。
3.地廣人稀和惡劣天氣
澤庫縣地廣人稀,甚至有些地區不適合人類生存是建筑項目所面臨的客觀條件,行政區劃跨度款、間距大,近到10度公里,遠到400-500公里。距離遠將會直接導致與建筑相關材料的運輸費用的增加。此外,澤庫縣部分地方根本無法通車,當遇到惡劣的天氣(例如大雪導致的封山)時,還會導致額外費用的增加。這些費用最終表現為風險成本的增加。
4.基礎設施落后
基礎設施的落后直接表現為水資源的不足、電力供需矛盾、通訊實施的覆蓋程度低等。基礎設施建設預見性深度的欠缺與今天科技發展條件不斷升級要求對接存在持續性錯位困境,這些困境直接會影響項目計劃的正常進行,進而影響相關風險成本的增加。
(二)人文環境對風險成本的影響
1.風俗習慣
澤庫縣是一個藏族為主的民族聚居的純牧業縣,佛教元素融入了生命、融入了藏民族的文化,其不僅僅體現在他們的日常行為之中,也體現在他們的建筑之中,例如經幡和風鈴。任何民族建筑形式能長期存在,都是其適應自然地理環境逐步演變的結果,是民族歷史文化背景下積淀的豐富經驗、生活常識的產物。房屋建造的外形取決于自然客觀的條件,結構取決于生產模式對生活模式的要求,這種獨特的房屋往往會導致相關風險成本的增加。例如在同處藏區的玉樹重建中,由于忽視當地自然環境因素和文化宗教信仰,被不斷推翻,其中一個設計者一共給一家設計了七次,導致了高額的成本。
2.語言障礙
藏族人口占澤庫縣總人口的98.07%。藏語是他們的主要教育交流方式。此外,當地相對落后教育水平也將嚴重影響漢語在該地區的推廣以及應用。加之,當地居民又缺乏與建筑相關的知識以及經驗。作為交流工具的語言將會影響它們的溝通與交流,并引發不必要的相關風險成本的增加。
(一)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澤庫縣政府辦公大樓項目所處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分析,揭示了影響該項目風險成本的原因。當地的含氧量、氣溫、地廣人稀和惡劣天氣、基礎設施、風俗習慣以及語言都可能導致該項目風險成本的增加。本研究能夠為澤庫縣政府辦公大樓項目的風險成本分析提供了理論借鑒,即從產生風險成本的原因出發,去控制與該項目相關的風險成本,以達到降低風險成本提高施工企業的綜合效益水平。
(二)研究局限及方向
盡管本研究針對該項目所處環境進行了分析,但是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本文涉及項目的整個生命周期,很多檔案資料無法收集到,無法對該項目進行更深入的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
針對以上研究局限,未來研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1)鑒于企業資源有限性,筆者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對所有的可能產生風險成本的風險因素進行全面控制,但應該對這些已識別的風險因素進行排序,并對該項目進行重點控制。(2)針對該地區的建設項目建立合理的檔案資料,為相關項目風險成本的定量分析提供依據,以達到對相關風險成本的精確估計。(3)探索使用該地區建設項目風險成本控制的程序以及分析模型。
參考文獻:
[1]沈燕萍.藏區國家基層政權建設及成本實證報告[M].北京:經濟日報出版社,2014.
[2]王永振,江虹,張惠中.青海省資源環境和發展會議論文集[M].北京:氣象主板社,1996.
[3]林萬祥,茍駿.試論風險成本的本質與特征[J].財會月刊,2005(4).
[4]李清奇.建筑工程項目風險成本的分析預測與控制措施[J].中外建筑,2009(8).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基金項目:
青海民族大學2014年碩士研究生創新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