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躍華+尹伊
摘要:河陽山歌產生于張家港的河陽山一帶,是當地勞動人民創作的民間歌謠,它帶有典型的江南水鄉的地域特征和吳文化特性,2006年作為吳歌的一部分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文章將從河陽山歌的發展脈絡、生態人文背景和傳承方式幾個方面加以探析。
關鍵詞:音樂藝術;河陽山歌;人文環境;斫竹歌;音樂特征;傳承
中圖分類號:J60文獻標識碼:A
Beautiful Jiangnan Folk Song: Heyang Mountain Song
LIU Yue-hua, Yin Yi
(School of Music, Soochow University, Soochow, Jiangsu 215006)
一、河陽山歌的文化脈絡
河陽,地處張家港鳳凰鎮,據《河陽志》載:“吳王壽夢(公元前六世紀上葉在位),于山(河陽山)之南、海之口筑城,稱‘河陽”[1]。在長江之南、太湖之北的長三角平原上,河陽城依著河陽山,傍著太湖水,在長江與太湖的環繞中,形成了明顯的江南地域特征:河道縱橫交錯,水塘密如織網,村莊依水而建,是典型的江南水鄉。
河陽自古為江南重鎮,史書《河陽志》載:“始皇南巡,筑大道,京都(指咸陽)至泰安,過彭城(指今徐州),穿大江入河陽,從河陽至琴川(指今常熟),達會稽。”便利的交通和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四方商賈皆至,南北貿易繁忙,河陽成為具有一定規模的集市。此地沃野千里,魚糧滿倉,又是著名的魚米之鄉。一則民諺有云“先有河陽城,后有常熟城”,其富庶可見一斑。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衣食無憂的條件使人們對于生活的追求不僅僅是滿足于溫飽,還涉及到精神層面的充實與享受,富甲一方的經濟環境為河陽山歌的創作和傳唱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山歌隨之興盛起來。河陽城的百姓們熱衷于茶余飯后唱山歌,對歌活動也很受歡迎。每至黃昏,尤在夏日,人們三五成群,你唱我和,情景好番熱鬧,明代沈海作有《四野農歌》一詩記錄了當時的對歌盛況:
煙雨溟漾晝景昏,農歌四野競紛紛。
東村群唱西村和,南隴余音北隴聞。
麥秀新腔良有節,竹枝遺調本無文。
不知帝力吾何有,擊壤聲中又夕曛。
河陽山歌的產生與發展與民間藝人和文人騷客也有很大關系,他們經常與山歌手交流互動,幫助山歌手抄寫長篇山歌,教他們識字并傳承山歌文化。在交流中,山歌手興起而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了文人的創作靈感;同時,受到文人審美情趣和寫作水平的熏染,山歌手創作出了具有較高水準的山歌作品。河陽山歌中有一首描寫春天的風物山歌《十二春》,巧妙地運用12個“春”字展現了春日的盎然風光,帶有濃郁的文學氣息:
春風春水滿池春,春時春花春草生。
春天春人飲春酒,春蟲春鳥鳴春聲。
我國自古崇尚宗教,地處江南的河陽一帶的老百姓更加信仰宗教,筆者查閱《河陽寶卷》得知,至清代時期,河陽地區的寺廟觀庵就有70多座,佛、道、儒三教傳播廣泛。佛教以其超凡脫俗的倫理境界被河陽民眾所接受,道教推崇鬼神崇敬,以道術解難求平安,也受到百姓的敬拜。為讓宗教更好地被宣傳,使更多的人推崇,河陽人就利用大家喜聞樂見的山歌形式來解釋佛理、宣講教義、教化百姓。在廟會活動、燒香拜佛時也經常唱山歌,如下面這首山歌就是為宣傳佛教而唱的:
阿彌陀佛大如天,憑儂罵我不開言。
寬寬肚皮隨它去,念念彌陀靠佛天。
在河陽,經文的講唱可朝始暮終,有時亦可通宵達旦,這也孕育了敘事長山歌的誕生,如《趙圣關還魂》,是已搜集到的最長篇的吳地敘事山歌。
河陽地區山明水秀、物阜民豐,千百年的文化積淀孕育出了河陽獨特的人文環境。
二、河陽山歌源遠流長
在眾多吳歌支系中,河陽山歌的研究起步較晚,但其歷史卻最為悠久,以現知最早的河陽山歌——《斫竹歌》為證。①
譜1:斫竹歌(之一)
斫竹,即砍伐竹子;削竹,是將砍下的竹子削成工具;彈石飛土逐肉,即用竹制的工具將石子或泥丸投出,以獲取獵物。
如果把襯詞去掉,歌詞主體就是“斫竹,削竹,彈石、飛土,逐肉。”與東漢趙曄的《吳越春秋》中所采錄的《彈歌》“斷木,續竹,飛土,逐肉”幾近相同。《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載:“越王欲謀伐吳,范蠡選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越王請音而問曰:‘孤聞子善射,道何所生?對曰:‘臣聞弩生于弓,弓生于彈,彈起于古之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歌曰‘斷木續竹,飛土逐肉。”《吳越春秋》成書在東漢時期,但《彈歌》的年代在眾多史料中被記載為黃帝時期,如劉勰《文心雕龍·通變》所記:“黃歌斷竹,質之至也”,因此,它產生遠早于東漢,至少可推至春秋以前。而《斫竹歌》的歷史可推至遠古時代,比《彈歌》更為久遠。因此,《斫竹歌》是最具遠古文化信息的歌謠,或為遠古《彈歌》的母體,是已知的最早的吳歌,也正因如此,它被視為“河陽山歌的活化石”。
三、河陽山歌的文化傳承方式
河陽山歌題材廣泛、包羅萬象,涉及了農事勞動、愛情婚姻、傳說故事等多種題材,帶有濃郁的生活情趣,其蘊量豐富,目前已搜集到的河陽山歌(含宗教儀式山歌在內)共有近四萬行。如此豐富的山歌的傳播離不開山歌手,山歌手們傳承山歌主要通過兩種方式,一種是口傳,另一種是本傳。
其一,口傳是我國民歌最普遍的傳播方式,通過百姓和民間歌手的口傳心授而傳承。口傳的方式還包括家族間、師徒間傳承和朋輩間傳承,這三種方式既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同時進行。
河陽現有山歌手近百位,已認定的傳承人3位,其中蘇州市級傳承人王將興已于2011年去世;另有省級傳承人尹麗芬,生于1950年,省級傳承人,河陽山歌館、河陽山歌藝術團的主要演員之一,是現今河陽山歌唯一的省級傳承人,已申請國家級傳承人。
陳社珍,女,生于1955年,張家港市級傳承人,常年在河陽山歌館演出,經常隨山歌藝術團到外地參加演出和歌賽活動,擅唱情歌,她的歌聲柔婉、表情細膩,對歌曲的演繹非常到位。千百年來,河陽人們用口頭來傳播、創作、傳承著河陽山歌,激發著河陽山歌的自身活力,使它以頑強的生命力活躍在民歌的舞臺。
其二,本傳是河陽山歌的傳承的一大特色,是通過山歌抄本進行傳承。目前已山歌抄本共有30多本,多數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傳抄本,最早的是清代光緒年間的手抄本,多是通過山歌手手抄而得。山歌抄本是山歌的一種文本化呈現,它更全面、真實、準確地記錄了各時期的山歌,雖然,山歌手在抄寫山歌時也會把不認識或不清楚的字詞稍作變通,但與口頭傳承相比,抄本傳承更能保持山歌最初的原真性,有很大的優越性,且時間越久越能顯示其獨特的優勢。
據了解,舊時河陽的山歌手為了抄寫山歌都會以糧食向他人換取抄本,連夜抄寫再奉還。許多河陽山歌通過抄本傳承的方式保存了下來,尤其是長篇的敘事山歌。正因有了抄本記錄,山歌才會歷經歲月完整地傳唱到今天。河陽山歌中有最長篇的吳地山歌《趙圣關還魂》,雖然吳地有多種關于趙圣關的民間故事,但都不及河陽地區的傳抄本完整。
經過當地政府的努力,河陽山歌已經成為江南的一個文化名片,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但從上述傳承人的簡介中我們不難看出,河陽山歌的傳承人老齡化現象非常嚴重,這將嚴重制約山歌的傳承和發展。若要從根本上解決傳承的困難,還必須從源頭出發,培養年輕的山歌手和傳承人,讓這朵山歌之花在年輕一代永葆綻放。(責任編輯:帥慧芳)
①河陽山歌:《中國·河陽山歌集》一書中共收錄有兩首《斫竹歌》,兩版本在旋律上有很大的相似性,或因民歌口傳方式而形成的版本變異,本文以較流行的版本一進行探討。
參考文獻:
[1]中共張家港市委宣傳部、張家港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河陽山歌:中國·河陽山歌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