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沈衛春
?
P2P網絡借貸融資擔保體系的構建①
廣東工業大學管理學院 沈衛春
摘 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互聯網金融成為時下的熱點話題,P2P網絡借貸更是由于其貼近大部分人的生活,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與傳統融資方式相比,P2P網絡借貸融資門檻低、成本小,發展勢頭迅猛。然而,隨著“泛亞事件”、“E租寶事件”的曝光,如何防范網絡借貸的金融風險,構建完善的融資擔保體系成為互聯網金融發展的重要課題,本文對此進行了嘗試性探索。
關鍵詞:P2P網絡借貸 風險 融資擔保體系
P2P即Peer to Peer Lending的縮寫,是指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借貸。P2P小額貸款的理念最早起源于孟加拉國的尤努斯教授,專門為因為貧窮而得不到傳統銀行貸款的創業者提供資金。隨著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傳統的線下P2P借貸,發展成線上P2P網絡借貸,即個體與個體之間依托互聯網平臺直接建立借貸關系的融投資模式,為個人和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便利,充實了現有的銀行體系[1]。P2P網絡借貸平臺是個人通過第三方金融平臺在收取一定利息的前提下向其他個人提供小額借貸的金融模式,其客戶對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將資金借出的客戶,另一種是需要貸款的客戶[2]。在國外,最具代表性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有英國的Zopa和美國的Prosper。
我國第一家P2P網絡借貸平臺——拍拍貸成立于2007年6月。隨著我國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截至2015年末,我國P2P網絡借貸平臺數量達到3844家,成交金額達1萬億元人民幣。盡管網絡借貸平均利率水平由2012年的24%下降到2015年的11.5%,但還是遠遠高于傳統理財方式,使得網絡借貸投資人數呈幾何式增長,而且80后、90后成為網絡借貸投資的主力軍,為P2P網絡借貸的長期穩定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比于早期的網絡借貸,越來越多的傳統金融機構和產業巨頭開始涉足P2P行業,銀行、基金、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主要通過成立子公司的形式設立自己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例如恒大金服、民生易貸、嘉實基金、東吳在線等。傳統企業巨頭主要是通過并購、設立子公司的形式參與互聯網金融。在可以預計的將來,還會有更多的企業進入到互聯網金融這一領域。
2.1 期限短、金額小、融資門檻低
P2P網絡借貸平臺提供的產品一般是根據融資者的需求提供的,期限大多在1~3個月之間,很少有超過3個月的。相比較于傳統金融行業動輒上千萬元、上億元的大中型客戶而言,在P2P網絡借貸平臺融資的一般是小微企業或急需資金的個人,金額相對較小。而且融資方只需要提供相關信用證明即可進行融資,融資門檻較低,這有別于傳統金融行業對融資方包括財務方面等有嚴格的要求。
2.2 P2P網絡借貸效率高
傳統金融行業對融資的審批手續復雜,并且人為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會干擾程序的進行。P2P網絡借貸利用現代網絡技術,融投雙方在進行借貸之前,首先要成為平臺用戶,將其基本信息提供給借貸平臺,借貸過程基本上實現了智能識別客戶類型、客戶信用風險等,并能根據自身的風險偏好水平決定放款與否。這樣的智能識別能夠幫助借款人在一兩天,甚至更短的時間內獲得所需資金,這也是絕大多數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所無法做到的。此外,P2P網絡借貸還突破了地域的限制,融投雙方只要在平臺注冊即可,大大增加了借貸的成功率。
2.3 P2P網絡借貸成本低
傳統金融行業實體店面租金、機器設備維護費用和人工成本等因素,造成融資成本高。P2P網絡借貸由于不需要實體店面以及大量的設備和人員,借貸手續都是在網上完成,耗時較短,整個借貸流程的成本遠遠低于傳統金融行業。對于缺乏資金的借款人來說,可以將節省的資金用于其他必要的支出中。
2.4 P2P網絡借貸平臺只充當中介作用
我國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P2P網絡借貸只為借貸雙方提供平臺,根據借款人的需求發布相關理財產品,投資者根據平臺提供的信息購買相關產品,簽訂一份網絡合同。P2P網絡平臺對借款不提供擔保,對借款人的審核也相對寬松,只根據借貸金額收取一定的手續費。
P2P網絡借貸給小微企業以及投資人帶來利益的同時,也存在著一定的風險。
3.1 政府的法律風險
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對諸如P2P網絡借貸主體資格、注冊資本、運行以及違約責任等都沒有明確的規定。很多P2P網絡借貸平臺扮演的只是一個借貸中介的角色,并沒有起到作用,使得近年來P2P網絡借貸成為事故多發地段。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2015年問題平臺數量增加了654家,增幅達220%,問題平臺的成交額較2014年增加900億元,增幅達900%。

表1 P2P網絡借貸問題平臺數量及成交額
3.2 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操作風險
P2P網絡借貸的操作風險主要有借款信息審核、資金管理、投標保障和相關信息披露[3]。P2P網絡借貸平臺一般通過系統自動識別或者線下合作企業對融投雙方進行信用評價。由于我國目前的征信系統還不完善,P2P網絡借貸平臺或其合作企業還不能根據需要隨時獲得相關信息以及將信息反饋到征信系統中,由此造成客戶審核的準確性不能得到保證,濫竽充數的客戶可能會利用這個漏洞,給P2P網絡借貸帶來風險。
3.3 投資者的洗錢風險
目前,我國的P2P網絡借貸平臺只在投資者注冊時審核其資料,尚沒有對投資者資金的來源進行審核,這一漏洞給部分不法分子提供了洗錢的新渠道?;赑2P網絡借貸的特點,洗錢分子可將其非法獲得的巨額資金,通過分散投資,收取利潤,使得資金來源變得合法化。我國的《反洗錢法》還沒有對有關P2P網絡借貸進行相關修改,可能會帶來洗錢風險。
3.4 融資者的信用風險
P2P網絡借貸平臺借貸雙方一般采用會員制,整個注冊過程中的身份信息、財產信息等都是通過網站進行,很難辨別真偽。取得會員資格后,借款人只需要交納借款總額的3%作為風險保證金,便可得到借款資金?,F實中,很多個人或企業利用這一缺陷偽造身份證明、財產所有權證明,騙取會員資格,獲得資金之后跑路,給借貸平臺和投資人帶來巨大損失。隨著借貸金額的飛速增長,P2P網絡借貸面臨的融資者信用風險急需解決。
鑒于P2P網絡借貸對我國金融體系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其平臺數量之多,投融資涉及人數眾多,關系結構復雜??梢詮囊韵聨讉€方面構建P2P網絡借貸融資擔保體系。
4.1 建立健全法律法規
一是成立專門的《P2P網絡借貸融資擔保法》。我國現行的法律體系對于P2P網絡借貸融資擔保的規定少之又少,與P2P網絡借貸亂象叢生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不僅如此,傳統的融資擔保也處于法律的邊緣地帶,P2P從業人員自嘲國內P2P行業是“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監管機構”的“三無”行業[4]。因此,我們急需要一部關于P2P網絡借貸融資擔保的法律,對包括融資擔保機構準入標準、資格認定、法律責任、行為規范、風險分散、風險準備金提取、擔?;饋碓?、融資擔保監管體制、融資擔保機構內部風險預防和控制制度上升為法律,確保擔保行業的發展有法可依。擔保行業的發展對于維護投資人、中小企業利益有著重要的作用,更是完善我國金融體系不可缺少的一步。
二是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融投雙方以及P2P網絡借貸平臺的權利義務??v觀目前市面上的P2P網絡借貸平臺,投資者在購買理財產品時,需要在網上簽訂一份電子合同,條款非常多,不同的借貸平臺對于雙方的權利義務沒有統一的規范,而且投資者并不一定逐條關注,這就給投資者的本金以及未來收益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如果能從法律的層面進行規范,可以合法保護各方的利益。
4.2 設立P2P網絡借貸行業擔保協會
目前,我國P2P網絡借貸發展取得巨大進步,解決了眾多自然人以及中小企業的資金難題,但是,在發展過程中沒有成立一個與之相關的行業協會,僅僅依靠銀監會的監管,對P2P網絡借貸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P2P網絡借貸平臺可以成立自己專門的行業協會,并制定相應的行業行為規范。行業協會的主要工作包括:審核P2P網絡借貸平臺的資格、監管資金的來源以及去向、P2P網絡借貸平臺風險準備金的提存、風險資金儲備池資金的使用、經營活動的合法性等,并對違反規定的平臺有權給予處罰。
4.3 引入商業擔保機構擔保
鑒于我國目前的P2P網絡借貸平臺發展現狀,可以引入美國網貸模式——Prosper模式,即網絡借貸平臺只起到中介的作用。在這樣的背景下,擔保機構對融投行為進行擔保就顯得尤為重要?!?015年版中國擔保市場現狀調研與發展趨勢分析報告》顯示,我國擔保企業法人數量每年穩定增長,業務規模不斷擴大,擔保放大倍數明顯提升。擔保機構參與到網絡借貸中,對融投雙方以及P2P網絡借貸平臺都是有好處的,投資者不需要太過擔心本金和收益,借貸平臺不需要擔心融資者跑路。目前國內的有利網線下選擇與優秀融資擔保機構以及小貸公司合作,由小貸公司完成對借款人的信用風險水平評估,有利網只充當信息的中介平臺,進一步推動了平臺的發展。
4.4 集合再擔保機構擔保
再擔保,是指對擔保人提供的擔保。集合再擔保,即將幾家實力雄厚的擔保公司集合在一起組成統一擔保人,對承接原擔保業務的擔保公司進行擔保[5]。李克強總理多次提出要有針對性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鑒于我國目前擔保行業缺乏有效的信用評級以及擔保機構業務操作不規范等現實情況,本文引入集合再擔保是構建P2P網絡借貸融資擔保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再擔保機制比較發達的國家如韓國、日本、美國的運用效果看,再擔保機制至少存在以下幾點優勢:一是可以大大降低投資者的投資風險;二是可以分散擔保機構的風險;三是提高擔保機構的經營能力;四是提高擔保機構的償付能力。
我國P2P網絡借貸的迅速發展,為解決長期困擾我國小微企業及個人融資難的問題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法,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行業的不足。但是P2P網絡借貸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影響,在運行過程中存在很大的風險,需要政府、行業協會、P2P平臺、投資者以及融資者等各方的共同努力構建一個完善的擔保體系,盡可能降低P2P網絡借貸的風險,從而更好地為各方服務。
參考文獻
[1] 錢金葉,楊飛.中國P2P網絡借貸的發展現狀及前景[J].金融論壇,2012(1).
[2] 吳曉光.論P2P網絡借貸平臺[J].金融理論與實踐,2012(2).
[3] 盧馨,李慧敏.P2P網絡借貸的運行模式與風險管控[J].改革,2015(2).
[4] 郭衛東,李穎.網絡借貸平臺P2P模式探索[J].中國流通經濟,2014(6).
[5] 彭大衡,李燕敏.集合再擔保介入P2P借貸的探討[J].科技經濟市場,2014(1).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6)05(b)-075-02
基金項目:①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12YJCZH 298);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GD11YGL11)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