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榮 裴玉文 張建輝 董偉偉 李 明
?
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究
王艷榮裴玉文張建輝董偉偉李明
摘要: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有關其專業性的實際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實際的教學問題,需要對現有的經濟法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包括從教材的選取、教學內容的設計、教學方法的運用等多個方面,來優化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體系,增強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教學改革;會計類;經濟法;課程;教學模式
我國經濟的發展與國家的富強,離不開對人才的需求,而對于人才的培養是非常值得關注的話題,隨著教學工作經驗逐年的積累,我們越來越發現在當今社會經濟法知識和運用經濟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我們學生未來執業的重要性。
(一)教學無專業針對性,生產線式教學
經濟法課程在管理類專業課程里均有設置,對于教材的選取一般都是通用的管理類經濟法教材,缺乏專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教師在授課時,無論是會計類專業,還是經濟管理類專業,均采用相同的教材,統一的教學目標、教學設計、甚至一本教案,同一教學案例,顯然這樣做是不合理的,對于不同的專業,會有不同的授課要求,采用生產線式的教學方式,標準化授課方式沒有突出專業特色,不利于各專業學生實際執業能力的培養。
(二)教學案例陳舊,教學模式單一
經濟法課程教學存在著任課教師課堂教學案例選取老舊,甚至在各類專業講授經濟法課程時,均選用同一個通用案例,缺乏各類專業的適用性。我們作為多年從事會計類專業的經濟法課程教學的任課教師,真正體會到在會計類專業進行經濟法課程的教學中,在很多知識點的講授中是有別與其他專業的,大多數從事法學的教師一般會采用傳統的一言堂的教學模式,過多的強調了整個法律體系的理論講授,這種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達不到我們預期的授課效果。
(三)教學評價單一,缺乏公正性
多年來,傳統評價機制是以學生課堂表現、平時出勤、作業、期末考試成績等,來綜合評定學生經濟法課程的學習效果。而沒有公正的考量到學生真實獲取經濟法的知識量以及實際應用能力。
現今,經過我們多年來對會計類專業學生經濟法課程實際講授,逐漸的進行經驗摸索,通過共同的研究與探討,我們認為對于會計類專業的學生在講授經濟法課程時,如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對我們的授課效果會有更好影響。
根據對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中存在實際問題的思考,我們提出幾點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想法,期望能對經濟法課程的教學效果有所提升。
(一)注重專業特色,以職業崗位需求為目標
作為會計類專業的學生在畢業以后的未來執業工作中,結合其工作特點,學生就業是必然要面臨的是職業資格的考試,如:會計證考試《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考試范圍是會計法、結算法、稅收法、財政法律制度、會計職業道德。初級會計職稱考試《經濟法基礎》考試范圍是法律基礎知識總論、勞動合同與社會保險法、支付結算法、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其他稅收法律制度、稅收征收管理法。中級會計職稱考試《經濟法》考試范圍是經濟法總論、公司法、其他主體法、金融法、合同法、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相關法律。
因此,在制定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教學大綱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未來職業崗位的需求,側重職業考核的范圍來設置授課的內容,以幫助學生順利通過資格考試。會計專業的專業特色就是講究持證上崗,同時是實施以考代評的行業,所以,學生對于是否能順利通過經濟法的職業考試是非常重視的。因此,通過任課教師在課堂內有所側重的講解,再予以課外的協助與輔導,同學們基本都能順利通過考試,從而大大的提高學生們對未來的執業信心!
并且,經濟法課程是一門實用性較強的課程,對于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的學習不需要像法學專業學生一樣過于深度地探究法理、法條,而且一般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能力、學習方法相對法學專業學生,是缺乏法理的系統性,普遍學生的學習興趣不高,通常是死記硬背的較多,針對會計類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在經濟法的教學中就應更多的側重學生的實際崗位需要。比如:在支付結算法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各種結算方式的法律特征,結合相關法規,來加強學生對支付結算紀律與法律責任、違法處罰等方面的理解。教授學生當發生結算糾紛之后,應通過哪些途徑主張自身的權利,并且清楚各種結算方式的具體適用范圍及違反規定的違法處置,以便使學生從一開始工作就能做好防范,提升自身的法律素養。
(二)易采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
會計類專業的專業特色決定了學生對于資金、數字、企業財務管理等方面更加的敏感,而對于法學的法條理解是有一定的不足的,這就需要任課教師能更多的結合實際案例來分析解釋具體法條的實質內容,讓學生能學透各個知識點,并可運用法條來解決職業考核中的案例,并能真正在實際日后的財務工作中有所幫助!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認為以學生比較熟悉的經濟類案例來進行知識點的講授更容易讓學生所接受,而且會計類考試的出題點也較多側重經濟類案例的考核,因此,針對所授學生的特色,盡量將案例的選取貼合學生興趣以及專業特點,更能讓學生所接受,達到預期的授課效果。
比如:合同法在會計類專業的經濟法教學中是很重要的知識點,我布置學生針對財務會計課上真實企業間傳遞的會計票據為依據,草擬買賣合同,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及法律責任。再以小組討論的方式,將同學們草擬的買賣合同與企業真實的買賣合同對比,找出買賣合同的成立要件,從而加強學生的理解和實際應用能力。
(三)改進單一的教學評價體系
會計類專業對老師與學生的教學評價比較單一,一份教案、一張試卷來評價一個老師或者一個學生的教與學的好壞,顯然是非常不合理的。經濟法課程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經濟法的基本理論知識與法律規則,但更重要的應該是學生培養其執業的能力,對于實踐能力的鍛煉與養成更為重要。
經濟法課程教學可以跳出傳統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搬到法庭,讓學生真實的去感受經濟法案件的全程審理過程,這比課堂上教師單純的講解效果更好。對于經濟案例的選取,可以讓學生在課余時間去從事法律咨詢、法律服務等方面的社會活動,讓學生真實的接觸到實際案例,來開動腦筋去解決問題,這可以和學生日后的執業無縫鏈接,真實體驗法律案件的訴訟及審理、審判程序。同時,這也使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了大大的鍛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在社會實踐中,能否正確判定案件的性質及案件事實等方面的實踐能力,對學生經濟法課程學習效果的做出全面、公正的評價。
以上僅是對于會計類專業經濟法課程教學改革的一些粗線想法,希望對于職業院校的會計類專業的該學科建設能有所裨益,也希望與工作在一線的同行共同探討,共同進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法律素養的會計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娟;案例教學法在經濟法課程中的運用[J].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11年04期
[2]李運華;經濟法模塊化教學研究[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年5期.
作者單位:(唐山市職業教育中心、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