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敏
(河北省盧龍縣蛤泊鄉蛤泊小學,河北盧龍066400)
?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設計有價值的問題
魏興敏
(河北省盧龍縣蛤泊鄉蛤泊小學,河北盧龍066400)
摘要:問題是探究的動力、智慧的開端、發現的基石,但并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發揮激趣啟思導行的功效,沒有價值的問題會成為教學的干擾。設計有價值的問題,就成為教師重點關注的內容。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現生活的關系,提出富有開放性的問題,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推動教學進程。
關鍵詞:小學數學;問題;心理特點;個體差異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具有激趣、啟思、導行的教學功效,更能體現新課改所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實現學生的自主探究,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生本課堂。但在傳統教學中問題只限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而且所提問題大多是對公式、定理本身的簡單檢測,這固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檢測與鞏固作用,但并未全面發揮問題的功效。歸根結底在于問題本身的價值性不高。那么什么樣的問題才能最有價值的,才能引導學生主動探究,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呢?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此淺談如下幾點問題:
學習并不是單純的智力活動,而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共同參與、互相影響的過程,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非智力因素直接決定著認知活動的成敗。試想如果學生對問題不感興趣,不想學、不愛學,學生就會從心里排斥它,即使展開學習,也只是一種機械化、消極化的行為,學生以學為苦,自然不利于活動的開展與效果的提高。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首先就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只是枯燥地提出問題,而是要以多樣的形式來呈現問題,增強問題的趣味性,以激發學生參與的主體性。
1.以生動故事呈現問題。故事是學生所喜愛的,將問題寓于生動有趣的故事情節中,這樣更能以故事本身的趣味性來吸引學生,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本身的關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大于與小于時,我們就可以將此設計成趣味故事:大于號與小于號這是一對雙胞胎兄弟,可是大家總是認錯,這令人們很苦惱。有一天來了一位智者,他聽說此事后哈哈大笑,告訴人們他有一個好辦法可以準確地分辨這兩兄弟。由此來引出大于號與小于號,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也可以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加深對此的認識與理解。
2.以趣味游戲引出問題。學生都具有好動愛玩的天性,將游戲與數學教學有機結合起來,真正實現了寓教于樂,更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讓學生獲取愉悅的情感體驗。如在學習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我們就可以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展開一場激烈的判斷數字能否被3整除的大比拼活動,讓學生在玩中產生困惑,進而展開新知的學習。
學生之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性,這是客觀存在的,以往的教學在設計問題時無視學生間的差異性,一刀切,勢必會造成優生吃不飽,差生消化不了,而為部分學生所壟斷。因此在設計問題時不僅要以學生為中心,更要尊重學生間的個性差異,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如對于差生只側重于對公式與定理的記憶,熟記基本的知識點可以直接運用即可;對于中等生則側重于對公式與定理的推導,側重于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對于優秀生則要求學生能夠更加靈活地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側重于綜合性、創造性地運用。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要深入學生群體,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有一個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層次,這樣教師才能根據不同層次學生的不同情況,在已知與未知之間的最近發展區提出問題,這樣才能使滿足學生不同的需求,引導每個學生基于自身基礎來展開不同深度的探究活動,使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與進步,這樣的問題才是最有價值的。
傳統教學中的提問大多只是就知識本身的提問,條件完善、答案唯一,并不能起到引發學生獨立思考與積極思維的效果。現代教學下所倡導的提問不僅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知識,更為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思維的發散性、靈活性與獨創性,要讓學生能夠突破自身的局限以及教材的束縛,能夠靈活地運用知識來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設計更多的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多題一解或是條件不完善或是有多余條件等開放性問題,以此來培養學生發散思維,引導學生展開創造性的認知活動。這就需要教師更加用心,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情來設計開放性的問題,以引導學生靈活運用零散的知識點,實現對知識點的重新加工與整合,這樣才能讓學生在掌握基本數學知識與技能的同時掌握基本的數學思想與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學以致用是最終的教學目標,這也正是設計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衡量教學成敗的一個重要標準。因此教師要貫徹新課改所提出的從數學走向生活的教學理念,不要只是機械地照搬教材習題,而是要善于為學生設計更多富有實踐性的問題,這樣不僅能引發學生思考的獨立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同時更能讓學生在實際的運用中將知識轉化為技能,增強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實際能力。如學習了基本的長度單位米和厘米后,為了實現學生的真正理解、牢固掌握與靈活運用,我們可以布置測量家中門、窗、床、電器、衣柜等常見生活物品的長、寬、高,并認真記錄下測量結果。這樣學生對于這些基本單位就不再是死記硬背,機械運用,而是能夠深入本質地理解。又如學習了認識人民幣后,我們可以讓學生與家長一起購物,來計算購買物品的價格,如何付款,找回多少等。這樣的問題設計將學生的數學學習帶入寬廣的生活空間,在學習中運用,在運用中內化。實踐證明這樣的問題設計涉及制作、調查、整理等多項訓練,這樣更加符合小學生的特點,換來學生高漲的參與熱情、富有個性化的學習,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總之,富有價值的問題才能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與有效學習,才能使問題成為教師制勝的法寶,成為引導學生主體參與、主動探究、開發智力、啟迪思維的利器,進而實現有效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國海.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設計好的問題[J].小學數學教育,2015(Z1).
[2]郁燕云.小學數學教學問題情境設計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9).
[責任編輯張翼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5-0124-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