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瓊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新城道小學,河北唐山063000)
?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周瓊
(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新城道小學,河北唐山063000)
摘要: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實現學生由被動參與到主體參與、由機械接收到主動構建、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這樣才能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與綜合能力的整體提高,實現高效課堂的構建。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導入的設計、問題的提出以及引導學生質疑這三個方面來論述如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關鍵詞:小學語文;主動探究;巧妙導入;精心設問;質疑問難
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學,關注學生學習地位的確立與學習方式的改變,強調的是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機械灌輸,以教材為中心的封閉教學,在寬廣的空間確立學生主體地位,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讓學生在探究中自主構建知識,提升技能,如此才能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全面發展。現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動探究談幾點體會: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起學生對認知對象飽滿的學習熱情,學生才能處于探究的亢奮狀態,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活躍,這樣的探究活動才是主動而積極,快樂而有效的。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精心設計導入環節,力求在最短的時間內激起學生參與探究的主動性與積極性。
1.用生動的音樂來感染學生。音樂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引入語文教學中,更能彰顯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與意境,還原語文學科的生動與活潑,使語文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這正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手段。如在學習《桂林山水》一課時,我們可以為學生播放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以音樂來增強教學的感染力,激發學生探究熱情。
2.用直觀的畫面來吸引學生。小學生處于認知初級階段,形象認知占主導,直觀的圖片或是畫面更能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情境,以從中獲取直觀的感性信息,進而上升為理性認知。如《桂林山水》一課,如果只是閱讀,有些同學可能從文字中讀出桂林之美有困難,為此我們可以通過直觀的展現桂林山水風光圖與小視頻來輔助教學,這樣不僅能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使學生對桂林山水之美印象更深,更能通過作者唯美自然的表達領會語言文字的魅力,激發學生參與探究的熱情。
3.用豐富的生活來吸引學生。生活是豐富多彩的,是寫作的源泉,自然也是學生學習的原動力。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觀察與體驗生活的真實寫照。為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文學與生活的聯系,用豐富多彩的生活來拉近學生與文本的距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更能以生活架起通往文學殿堂的橋梁,實現學生對文本的深刻解讀。
探究是以學生為主體所展開的活動,要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就要改變以往對立的師生關系,實現由以教師為中心到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巧妙提問,以問題來誘發學生探究動機,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的主動探究。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主動探究。
1.提出趣味性問題,誘發學生探究動機。學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這正是推動學生積極探索未知的內在動力。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運用提問藝術,在導入階段提出問題,以問題來誘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實現學生的主體探究。如在學習《養花》一課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同學們你們養過花嗎?都養過什么花,談談養花的心得與感受。這樣將文章的學習與學生的生活結合起來,以問題來引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實現學生的主動閱讀。
2.提出探索性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探究。經由教師所傳授的書本知識是死的知識,學生并不能轉化為技能,靈活地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只有經由學生自主探究所得到的知識才是活的知識,才能轉化為技能,靈活地用于現實生活之中。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在重難點處巧妙設問,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走進文本,與文本互動,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我們可以圍繞著文章的中心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提問,這句話在在文本中一共出現了幾次,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出現的,為什么要多次強調這句話?這幾個問題圍繞著中心展開,更具探索性。這樣學生帶著問題來展開閱讀與思考,在學生之間展開交流與討論,從而使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文章的主人公小雨來是一個愛國的小英雄。
3.提出啟發性問題,拓展學生探究深度。學生處于形象認知階段,是一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形象到抽象的漸進認知過程,學生在探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各種困難,此時教師要用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啟迪學生的思維,以使學生的探究順利完成。如《窮人》一課的難點之一在于讓學生了解桑娜在家境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收養西蒙的兩個孩子之后那種忐忑不安的心情。為此我們可以在此巧妙設計問題:桑娜的家并不寬裕,可以說是非常貧窮,但正是這樣一個家庭收養了西蒙的兩個孩子,此時桑娜的心情是什么樣的?桑娜將孩子抱回后心里想到了哪些?將桑娜所想到的這些再重新安排一下順序?進而使學生在步步深入地思考中深刻地體會到桑娜的恍惚、害怕……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學生自主地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將提問的權利交給學生,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不要盲目地迷信書本與教師,而是要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鼓勵學生能夠發表不同見解,自主提出問題。如在學習《月光曲》一文時,學生在認真閱讀文章后,有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盲姑娘非常酷愛音樂,聽貝多芬的鋼琴曲是她最大的愿望,但是入場券太貴,無法負擔,哥哥很無奈,因無法實現妹妹的愿望而傷心,但妹妹卻說:“哥哥,你別難過,我不過隨便說說罷了。”這是相矛盾的。針對學生的這一問題,我引導學生就此來展開主動探究。這樣經過學生進一步的探究后,更能讓學生感受到哥哥的無奈與難過,感受到妹妹的善良與體貼,感受兄妹之間的深厚情感。這樣的教學真正成為師生與文本的互動,是基于自身基礎對文本的個性化解讀。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引導學生以主體身份展開探究。在探究中構建知識,提升技能,在探究中走進語文的殿堂,這樣才能促進學生知識、技能與情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韓利杰.淺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J].課程教育研究,2015(6).
[2]蔣茜.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的方法[J].新課程研究,2015(10).
[責任編輯張翼翔]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25-013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5.090